第二单元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并学会运用。
2.梳理文章结构,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3.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1.教师概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现在对优化自然环境的高度概括。一直以来,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提倡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大自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会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知识,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
2.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曾在中国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主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钱塘江怒潮》《气象与农业之关系》等。
(二)文体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
关于说明文:
1.概念。说明文主要是以说明为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
2.顺序。说明文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形式。
3.类别。事物说明和事理说明。
⑴事物说明: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⑵事理说明: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道理等科学知识。侧重阐述概念、原理、关系、方法等。
4.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⑴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常含有“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⑵列数字:呈现出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出现数字都为列数字。
⑶分类别: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⑷作比较:将说明对象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
⑸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做规定性的说明。
5.语言。
准确、简洁、平实、科学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以此为据,可概括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式。
(三)字词学习。
1.学生听朗读录音(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画出本课的生字生词。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给生难字注音和生词释义。
3.教师出示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以供学生参考。
⑴认识生难字。
榆树(yú) 萌发(méng) 次第(cì) 翩然(piān)
孕育(yùn) 农谚(yàn) 海棠(táng) 悬殊(shū)
载途(zài) 连翘(qiáo) 炎热(yán) 刺槐(huái)
播种(zhǒng) 纬度(wěi) 丘陵(líng) 土壤(rǎng)
⑵读准多音字。
载(zài)载途 种(zhǒng)播种 便(biàn)简便 和(hé)温和
载(zǎi)半载 种(zhòng)耕种 便(pián)便宜 和(hè)附和
⑶辨清形近字。
榆(yú)榆树 殊(shū)悬殊 陵(líng)丘陵
愉(yú)愉快 珠(zhū)珠子 梭(suō)梭子
喻(yù)比喻 株(zhū)守株 峻(jùn)严峻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次第】排列的顺序,即挨个;依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愿意公开露面。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
【花香鸟语】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草长莺飞】绿草丛生,群莺飞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四)检查预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榆树(yú) 萌发(méng) 次第(cì) 翩然(piān)
B.孕育(yùn) 农谚(yàn) 海棠(táng) 悬殊(shū)
C.载途(zǎi) 连翘(qiáo) 炎热(yán) 刺槐(huái)
D.播种(zhǒng) 纬度(wěi) 丘陵(líng) 土壤(rǎng)
2.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全国人民非常悲痛,一位为粮食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就这样销声匿迹了。
B.野草,生命顽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久枯春绿,欣欣向荣,不屈不挠。
C.你的睡姿,安静的让人心疼,但愿所有的花香鸟语,都在你梦里苏醒。
D.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春游的好季节。
明确:
1.C(“载途”的“载”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zài”。)
2.A(“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并非“消失”,与语境意思不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理解主旨。
1.学生快速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主旨。
2.指名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梳理结构。
1.学生快再读全文,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其意。
2.指名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感知大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设问,学生边读边思考。
问题⑴: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问题⑵:“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2.指名回答问题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
⑴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⑵“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四、课堂训练,加深理解。
1.整理读书笔记,巩固本课的生字生词,积累相关词汇。
2.反复通读全文,熟悉课文内容,抄录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
3.从课文中选择一种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试着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完成这一步骤时,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也可自由组合成小组集体研讨。)
五、布置作业,能力提升。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一、三题。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