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19: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山界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字词抽查: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歇脚(xiē) 惊惶(huáng) 攀谈(pān) 苛娟杂税(kē)
B.峭壁(qiào) 骨碌(lǜ) 咀嚼(jǔ) 酣然入梦(hān)
C.鸣咽(yān) 灌输(guàn) 军阀(fá) 不可捉摸(zhuō)
D.欺侮(fǔ) 道歉(qiàn) 米汤(tāng) 寒气逼人(bī)
2.下面句子没有运用修辞的一项是( )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C.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D.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明确:
1.A(B项,“碌”读“lù”;C项,“咽”读“yè”;D项,“侮”读“wǔ”。)
2.A(A项是描写。B项是借代;C项是比喻;D项是比喻、排比。)
3.教师概述,导入新课。
师述: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么,红军究竟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那动人的情景吧。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读课文,答问题。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明确:
第一天下午山脚下(山沟),全体红军动身;傍晚瑶民家交谈,吃粥,贴标语,烧水喝;天黑山脚,全体红军继续爬山;夜里,红军露宿山腰;第二天黎明,山顶途中,翻越雷公
岩,继续爬山。
⑵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
①吃饭难—→忍饥挨饿,继续前行。②睡觉难—→酣然入睡。③走路难—→奋勇登山,
打趣逗笑。④处境难—→嘲笑敌机。
2.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赏析下列语句,并再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做一些批注。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
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示例:
⑴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
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批注:这句话中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表明老山界山势的陡峭,
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
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⑵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
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批注:这段景物描写充满喜气,
有力烘托了战士们翻越高山后的喜悦心情,写出红军战士释放的感觉。)
(二)同讨论,重探究。
学生自行组合,共同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用大量的篇幅来写与瑶民攀谈的事,是否离题?为什么?
明确:
没有离题。文章开头写与瑶民攀谈的事,实际上交代了很多内容,如从瑶民的谈话中获知山路的崎岖、苛捐杂税的繁重、生活的困苦、军阀的残忍以及他们对红军的态度等。作者运用陪衬的手法深化了中心:红军长征是为了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命运。
2.作者在写雷公岩午夜的寂静时,还写到了各种声响,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明确:
不矛盾。首先,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状物写景,用看似矛盾的语言,极写雷公岩午夜的寂静,让读者如临其境。四个“像……”分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能够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对夜景的欣赏中,根本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危险,这表明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其次,是作者运用了反衬手法。人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有时“无声”还须“有声”来衬托。这段文字便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3.本文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明确:
作用是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作者从多方面描写景物来表达中心意思。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如: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次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在上述两段描述之间,作者又配以红军战士身临绝壁仍旧很乐观的语言描写:“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再写红军战士在“之”字路上睡觉被冻醒后的所见:“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这样,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均写得逼真、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觉到老山界的“高”和“险”,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作者就是以此为背景,描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三)品细节,赏句子。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
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
从“照着习惯”和“躲”,说明老百姓遭受的苛捐杂税和军阀骚扰不止一次,可以看
出老百姓对红军不理解。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
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
“奇观”奇在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是作者对壮观景象的感叹,表现惊讶之情,侧面烘托出红军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
“叹息”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表现了敌人的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明确:
这里的“笨重”有多重含义:一方面是指部队装备落后,特别是交通工具只有马匹,极其简陋;另一方面指条件艰苦,即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和处境难;再者就是伤病员多,行动极不方便等。
三、总结写法,归纳特点。
本文在写作方面很有特点,请快速浏览全文后简要概括。
明确:
1.顺序合理,层次清晰。
本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由于“天色晚了”,因而“肚子饿了”,加上“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于是“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就显得不奇怪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老山界这座山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是特别的陡峭。
2.语言朴实,凝练细腻。
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如,“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语言异常朴实,富于口语色彩。有些地方,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如“半夜里,忽然醒来”以后的所见所闻的描写,绘形绘声绘色,着力渲染,四个比喻,刻画入微。这几个比喻,形象生动,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处于山谷,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低微,但由于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作者就是这样以形象贴切的比喻,用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
四、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完成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