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19:2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长与《山海经》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指名认读相关生字,看认读的准确性(以生字表中的生字为准)。
2.指名运用生词口头造句(选择生字表中的词语,教师临时抽查)。
3.指名概括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后,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
师述:
既然阿长有那么多的“坏习惯”和烦琐的“规矩”,为什么一本《山海经》就改变了“我”对这个人的看法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根究源吧。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通读全文,思考问题。
(提示: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可分组探究,即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各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和记录员,由小组长牵头带领组员对每个问题积极讨论,形成统一意见,记录员记下最后结果,以备发言作答。)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她怎样的社会地位?
明确: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明确: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⑴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⑵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明确: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又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虽然“我”对长妈妈不看好,但她还是有“真诚和善良”的一面,所以“特别的敬意”。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明确: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6.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7.你能用适当的词语概括一下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吗?
明确: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二)课堂讨论,深入探究。
(提示: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1.谈谈你对阿长讲究的“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万不可钻过去的……”这一规矩有何看法。
明确:
这一规矩实在繁琐,这是封建迷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不过,从另一角度来说,它是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守护,告诉人们不吉利的事不要做,要安分,守好规矩。
2.既然“我”对阿长有“空前敬意”和“新的敬意”,为什么在开头还要写“不大佩服”“不耐烦”这些情节呢?
明确: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用开头的“不大佩服”“不耐烦”与后面的“空前敬意”“新的敬意”形成极大地反差,这样的鲜明对比,能更好地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也更加真实。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4.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
明确: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三)能力拓展,探究写法。
1.探究刻画人物的方法。
师述: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⑴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⑵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⑶回忆和感受转换法: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对“写作时的回忆”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而对“童年的感受”则是从“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如“写作时的回忆”:“长妈妈,已经说过,……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童年的感受”:“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也不闻”,这里就是从“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的。两者的不同:站在成人立场的是回忆,站在童年立场的是感受。
除此以外,作者又将“感受”随着“回忆”内容的变化而不断转换。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有了特别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2.品味语言特点。
师述: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如:“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再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又如:“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叛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三、总结全篇,课堂小结。
师述: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四、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的第四题。
附: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