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19:2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王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汇,把握内容,感悟爱的博大。
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3.熟读课文,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1.教师概述:
“同情弱者”是一个人的品德。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然而,你只注意到同情,你有没有发现弱者也有他的闪光点呢?“老王”就是其中之一,翻开《老王》这篇课文,或许你会有新的发现,你会有不同的感触。
2.板书课题:老王
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杨绛,1911 年生于北京,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无锡。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1938年任苏州振华女中沪分校校长,1941年开始了较多的文学创作,有小说、散文、戏剧多种,尤以戏剧著称文坛。剧本《称心如意》《游戏人间》《弄假成真》《风絮》等曾在京沪等地出版和上演,其语言幽默诙谐,鞭笞了人间的冷酷狡诈和虚伪自私,显示了高超的讽刺艺术才能。
(二)背景资料。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先后失去了女婿女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一般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文革之后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同是天涯沦落人”,杨绛的散文中闪过时代的影子,使我们在这种大时代下看到了老王的一颗金子般的心。善良别有一番意味,这种意味绝不仅仅是对善良的肯定,它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东西。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三)字词学习。
1.给生字注音。(运用多媒体显示)
惶恐( ) 肿胀( ) 荒僻( ) 取缔( )
降格( ) 镶嵌( ) 门框( ) 滞笨( )
侮辱( ) 愧怍( ) 蹬车( ) 绷带( )
宽敞( ) 着落( ) 瓦罐( ) 疲倦( )
2.读准多音字。(运用多媒体显示)
降(jiàng)降格 着(zhuó)着落 恶(è)恶病 载(zài)载客
降(xiáng)投降 着(zháo)着火 恶(wù)厌恶 载(zǎi)三年五载
3.辨析形近字。(运用多媒体显示)
肿(zhǒng)肿胀 愧(kuì)愧怍 侮(wǔ)侮辱
钟(zhōng)时钟 槐(huái)槐树 诲(huì)教诲
4.理解词义。(运用多媒体显示)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主顾】顾客。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欣然】愉快地。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愧怍】惭愧。
(四)检查预习。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运用多媒体显示)
A.惶恐(huáng) 肿胀(zhǒng) 荒僻(pì) 取缔(dì)
B.降格(jiàng) 镶嵌(xiāng) 门框(kuāng) 滞笨(zhì)
C.侮辱(rǔ) 愧怍(zuò) 蹬车(dēng) 绷带(bēng)
D.宽敞(chǎng) 着落(zhuó) 瓦罐(guàn) 疲倦(juàn)
2.分别用“落伍”和“愧怍”口头造句。(现场临时操作)
明确:
1.B(“门框”的“框”应该读“kuàng”。)
2.示例:落伍:现代社会要求快节奏、高效率,老牛破车,拖拖拉拉是要落伍的。
愧怍:李明自从偷了东西之后,终日惶惶不安,为自己的行为而深感愧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理解主旨。
1.学生快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2.指名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
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热情讴歌了老王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含蓄地提出了关注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
(二)梳理结构。
1.学生再次浏览全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提示:文章围绕“苦”和“善”可分为两部分。)
2.指名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
第一部分:(第1~4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苦”。(逻辑顺序)
第二部分(第5~末):回忆与老王交往几个片段——“善”。(时间顺序)
(三)概述事件。
1.学生听朗读录音,思考:
文章围绕老王写了有关老王的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2.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
⑴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
⑵愿意给我们送冰块,车费减半。
⑶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⑷“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
⑸去逝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鸡蛋。
四、课堂训练,能力提升。
1.教师设问:
文章介绍了老王“苦”的一面,那么他的“苦”表现在什么地方?
2.指名简要概括后,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
具体表现在: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化大革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瞎了一只,另一只又看不清;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五、布置作业,加深理解。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的第四题和“积累拓展”的第五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