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邓稼先》(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19:2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R)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邓稼先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掌握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解传记类文章,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演说,导入课题。
1.教师概述。
人们常说“时代造英雄。”不错,在国难当头,国家处于被动挨打的关键时刻,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有无数英雄挺身而出,默默无闻地奋斗。他们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邓稼先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来见证他的英雄事迹吧!
2.板书课题:邓稼先
二、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一)人物简介。
1.介绍本文作者。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2.介绍文中主人公。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二)文学常识。
人物传记: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三)“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四)字词学习。
1.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运用多媒体播放)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课下注释,给画出的生字注音和生词释义。
3.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有关生词释义,以供学生参考。
【元勋】有极大功绩的人。
【奠基】奠都、奠定基础。比喻某一事物的产生或确立。
【谣言】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锋芒毕露】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引申为众所周知,传播范围广。
(五)检查预习。
1.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读音检测题。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元勋(xūn.) 奠基(diàn) 宰割(zǎi) 鲜为人知(xiān)
B.选聘(pìn) 谣言(yáo) 开拓(tuò) 至死不懈(xiè)
C.背诵(bèi) 昼夜(zhòu) 仰慕(mù) 家喻户晓(yù)
D.昆仑(lún) 挚友(zhì) 永恒(héng) 当之无愧(kuì)
2.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明同学帮扶老奶奶过马路的事迹传遍整个校园,他为全校师生演绎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B.老师是春蚕,鞠躬尽瘁无私奉献;老师是园丁,播种希望灌溉理想;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将别人照亮。
C.做人不可以锋芒毕露,肆意的张扬,只会给自己招来无谓的伤害。
D.茫茫人海中,做一个妇孺皆知的伟人不易,而做一个坚守自己之通不为声名所累的凡人却更难。
明确:
1.A(“鲜为人知”的“鲜”是多音字,在这里指“很少”之意,应该读“xiǎn”。)
2.A(“可歌可泣”多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场面或事迹,用在此语境中不合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理清课文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标出课文中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本文的结构层次。
3.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评价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运用多媒体展示)
明确: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二)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教师出示思考题。(运用多媒体展示)
⑴简要概述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⑵简要说说本文各部分之间是怎样的联系的?
明确:
⑴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⑵第一部分是引子;第二部分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也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四、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1.搜集、整理本课中的四字词语并释义(课后生字表中除外),如“截然不同”“马革裹尸”“层出不穷”等。
2.课后自行组合,共同完成“积累拓展”第五题。
3.空余熟读全文,熟悉课文各部分的内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