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朗读的准确性、流利性和朗读的感情等。
2.分别指名翻译相关文言语句,比较翻译的准确率(所翻译的句子临时指定,翻译时看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性活用的准确性等。)
3.指名口头概括本课的主旨。
4.教师小结后导入新课。
师述:
大家对课文中的字词和相关句子掌握得比较好,翻译既准确又流利,那么,对课文内容你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孙权是怎样劝学的?效果如何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下吧。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初读课文,研讨问题。
1.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又是怎样的?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明确:
⑴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⑶“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明确: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明确: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明确: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再读课文,互相释疑。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2.“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3.孙权和吕蒙对话与吕蒙和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⑴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⑵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⑶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三、课堂训练,深入探究。
师述:
在文学作品中,“三”的应用极其广泛,“三更半夜”“三番五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教九流”等,都与“三”有关。本课也不例外,多处与“三”密切相关,如三个层次示结构: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三个人物证蒙学: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鲁肃:从侧面反映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蒙母:通过“拜蒙母”的细节,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
认真阅读课文,请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与“三”有关的内容,结合相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示例:
1.三次态度现性格。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⑵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2.三个留白显详略。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⑵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⑶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
四、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完成课后“积累拓展”第四、五题。
附: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