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20:0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字词;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理解牧羊人的品格,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难点: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科学论断,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论。中外都有对于这一理论的执行者,凭着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使荒漠变成了绿洲,而且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他,就是《植树的牧羊人》中孤独的农夫。
二、预习课文,把握基础。
(一)作者简介。
(

·
乔诺(1895

1970)

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
——
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
(二)学习字词。
1.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用彩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课下的注解给生字注音,理解词义。
3.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预习题。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准确注音。
微薄( ) 滚烫( ) 废墟( ) 坍塌( )
流淌( ) 光秃( ) 地毯( ) 鲜嫩( )
帐篷( ) 呼啸( ) 琢磨( ) 酬劳( )
硬朗( ) 水渠( ) 爆发( ) 溜达( )
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毛之地】原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后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三)检测效果。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帐篷(péng) 废墟(xū) 坍塌(tān) 呼啸(xiào)
B.滚烫(tàng) 爆发(bào) 溜达(liù) 琢磨(zhuó)
C.微薄(bó) 酬劳(chóu) 硬朗(yìng) 水渠(qú)
D.流淌(tǎng) 光秃(tū) 地毯(tǎn) 鲜嫩(nèn)
2.用“刨根问底”“沉默寡言”各写一句话。
明确:
1.B(“溜达”的“溜”,正确的读法应该是“liū”。)
2.示例:刨根问底:他这个人有个特点,遇事就是喜欢刨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沉默寡言:父亲的沉默寡言总让人产生很好欺负的错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划分结构。
2.再读课文,讨论文章主题。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后,同桌互相讨论文章的主题,并用书面的形式写出来。
3.指名分别回答后,教师归纳。
明确:
1.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全文总起,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篇。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通过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重点突出了高原上牧羊人精心策划下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高度评价牧羊人无私而善良的举动,抒发作者的敬佩之情。与文章开头呼应。
2.文章的主题:
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和神对抗,创造了伟大的事业,这体现了人类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能力。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互为表里,相互影响。牧羊人不但改造了自然,也重塑了人心,使人心向善,相互关心爱护。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在事业成功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相对于众生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课堂小结,教师概述。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五、布置作业,加深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探究思考”的第一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