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狼》(第二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狼》(第二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19:4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指名朗读全文,其他同学对朗读节奏,重音处理和准确读音等情况作点评,教师评价小结。
2.指名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对翻译的准确性作点评。
3.分别指名解释相关词语的意思,教师点拨评价。(教师临时指定相关词语。)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1.学生快速朗读全文,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梳理情节,并用简洁的两字词概括情节的内容。
2.同桌两人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意见。
3.指名回答,教师更正评价。
明确:
遇狼 惧狼 御狼 杀狼
(二)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习“遇狼”“惧狼”。
1.学生齐读课文第①②自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止有剩骨”在文中有何作用?
⑵这两段中,哪些句子写出了狼的贪婪狡诈?
⑶屠户“遇狼”后的心理状态怎样?他是怎样应对的?
2.分别指名回答,教师逐个点评效果。
明确:
⑴傍晚回家的时候,地点在回家的途中。“止有剩骨”在故事危急关头成了“救命稻草”,给屠户制造了缓解危机的机会,为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⑵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揭露了狼的本性。
⑶屠户心里非常害怕,但他很镇定,也很聪明,马上用剩下来的骨头缓解危机,阻止狼的跟踪。
学习“御狼”“杀狼”。
1.学生自读第③④自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屠户正处于“恐前后受其敌”时,是什么给他带来了希望?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⑵为什么“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这说明了什么?
⑶屠户转守为攻时,抓住了有利时机,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时机是怎样的?
⑷最能表现狼狡诈的句子是哪句?找出文中与其相照应的句子。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各得一小题,推荐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领头组织组员讨论,集中讨论意见,形成共识,以备小组长答题。
3.分别由小组长答题,教师给予评价。
明确:
⑴麦场中的“积薪”“苫蔽成丘”。屠户靠在积薪后,卸下担子拿起刀。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占据有利地形,改被动为主动。
⑵因为屠户占据了有利地形,又拿起了刀,所以,狼不敢轻易出击,只能“眈眈相向”。这说明屠户和两狼已经处于僵局状态,正各自在寻求有利时机。
⑶“一狼径去”分散了两狼共同攻击的力量,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另有一狼“目似瞑,意暇甚”,也分散了攻击的注意力,此刻,有利时机已成熟,屠户正是抓住这点才“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的。
⑷“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其相照应的句子是“目似瞑,意暇甚。”原来打盹是假,诱敌是真,这是采用的“迷魂阵”,充分表现了狼的阴险狡诈。
(三)细读课文,重点探究。
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探究下列问题。(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探究题。)
1.两狼被屠户杀死后,故事就算圆满结束,可文章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一段?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你学完这篇文章后,从中受到怎样的生活启示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刻画屠户这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
1.不能去掉。文章最后一段是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狡诈,但在高度智慧的人面前,终归灭亡。结尾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面对像狼一样凶狠狡诈的坏人,要从容镇定,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3.既有心理描写,如:惧→投骨避狼;窘→骨尽狼从;恐→前后受其敌;悟→盖以诱敌。也有动作描写,如:“投”“顾”“奔”“倚”“驰”“持”“暴起”“劈”等一系列动词,表现出屠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三、布置作业,强化记忆。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二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