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指名解释相关成语的意思。(教师临时指定相关词语。)
2.指名说说《动物笑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指名展示自己描写喜爱动物的作品,其他同学作点评,教师评价后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1.学生快速读课文,自己试着划分课文结构。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指正。
3.指名说出结构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参考答案。
明确:
第一部分(1):研究动物行为,常发生一些趣事。(总写)
第二部分(2~9):“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分写)
第三部分(10~19):“我”和可可的趣事。(分写)
(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学生反复朗读全文,然后思考问题。(学生读课文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问题⑴:本文课题是“动物笑谈”,读者读后也确实忍俊不禁,请思考后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问题⑵: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增强文章的喜剧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出两个句子来作简要赏析吗?
2.指名回答后,教师小结。
明确:
⑴“动物笑谈”就是谈论与动物有关的事。本文读来令人发“笑”,主要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语言在作用。作者立志于动物行为研究,潜心“探求真理”,不惜降低身份,融入动物的群体中。比如写“我”进行小凫实验时,先写“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滑稽的动作和得意的心理与“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的神态描写形成强烈的反差,喜剧效果十分明显,之后进一步解释了人们诧异的原因——只能看见“我”的怪诞行为,而小凫掩藏在草丛中不为人所见。而可可恶作剧更令人捧腹大笑,作者先写老父亲的生气,后写“犯罪现场”,语言风趣还带有调侃的味道,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效果。
⑵句子示例:①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②我连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
赏析: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小凫,以人的心理来揣测小凫的行为,充满了人情味,可见他是多么喜爱这些小动物。②“弯”“蹒跚”“抓”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可可”的恶作剧的愤怒之情和他的可笑之状。
(三)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1.学生精读课文,想想本文在写作上有怎样的显著特点?
2.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由小组长领头组织组员积极讨论,将各自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共识,准备作答。
3.指定组长发言,教师点评后显示参考答案。(多媒体显示。)
⑴语言生动,诙谐有趣。
本文不像一般的科普文那样平实枯燥,而是语言生动,诙谐有趣。文中既有水鸭子怎样辨别母亲的科学知识,又有作者亲自扮演水鸭子的妈妈体会到的辛苦。当水鸭子的妈妈必须时刻不停地叫唤,否则,“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劳伦兹这样调侃。
⑵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凫跟在大白鸭后面高兴的样子,情态可掬;“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生了根似的”运用比喻,写出了人们对“我”的行为怪诞的惊异之情;“他在脖子上挂个铃铛,嘴里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牛就以为他是母牛”,引用布什的诗句,佐证了劳伦兹关于水鸭子靠声音来辨认母亲的结论。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自然、亲切,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三、重点探究,深入思考。
1.学生看文,教师提问:
全文“笑”意很浓,那么,作者这样写仅仅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吗?如果不是,“笑”的背后又隐含哪些信息呢?
2.学生作答,教师小结。
“笑”的背后是作者把动物视为平等朋友的尊重和热爱;“笑”的背后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树立善待生命,亲近自然、与动物友好相处的正确生存态度;“笑”的背后是为了“探求真理”,表现出专注的科学态度和忘我的科研精神;“笑”的背后告诉我们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方式,用童趣的眼光去看待动物,去发现不一样的美……笑的背后,其实是尊重与敬畏,是痴心与爱心。所以课文题目“动物笑谈”,既是深情地赞美,更是一种呼唤,呼唤我们大家呵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四、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以“我家可爱的小花猫”为题,用诙谐的语言描述它的生活习性。
附: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