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19:4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通过朗读,练习背诵,积累有关成语和名言警句。
3.通过学习具体内容,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学会修身做人。
4.通过揣摩探究,吸收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成语、名言警句,疏通文意。
难点: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入
我们都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何为其道呢?《〈论语〉十二章》就是我们修身养性、积德从善的准绳。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我们就来读“论语”,它对我们做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预习课文
(一)走进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二)资源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等。
(三)学习字词
1.读准字音。(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生字,学生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⑵人不知而不愠( )
⑶吾日三省( )吾身
⑷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⑸曲肱( )而枕之
⑹博学而笃( )志
1.理解词义。(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
⑴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⑵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⑶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⑷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⑸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⑹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⑺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⑻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四)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⑴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⑵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⑶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来的;未知的。)
⑷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⑸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用作名词:优点和长处。)
3.古今异义。
⑴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⑵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4.一词多义。
⑴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转折)②温故而知新(顺承)
⑵知:①温故而知新(知道)②是知也(通“智”,智慧,聪明。)
三、课堂训练
1.学生边读课文边整理读书笔记,教师巡视。
2.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每则的意思。
3.在理解每则内容的基础上,自己默默地试着练习背诵。
四、课堂小结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对我们修身养性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课后熟读原文,练习背诵原文并摘录你最喜欢的句子来赏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