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九上15《故乡》第二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语文九上15《故乡》第二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21:1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故 乡(第二课时)
类文阅读
一、阅读《钢构的故乡》(节选),完成1~5题。
钢构的故乡(节选)
刘醒龙
①一个从哺乳时期就远离故乡的人,正如最白的那朵云与天空离散了。
②在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总是记得母乳的温暖。
③在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又总是记不得母乳的模样。
④因为故乡的孕育,记忆中就有一个忽隐忽现的名为团风的地方。
⑤书上说,团风是1949年春天那场叫渡江战役的最上游的出击地。
⑥书上那些文字,在我心里是惶惑的。
⑦比文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亲人的故事。
⑧首先是母亲。在母亲第九十九次讲述她的故事时,我曾经有机会在她所说的团风街上徘徊很久,也问过不少人,既没有找到,也没有听到,在那条街的某个地方,有过某座祠堂。虽然旧的痕迹消失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生命初期的孤独凄苦。当年那些风雨飘摇的夜晚,母亲搂着她的两个加起来不到三岁的孩子,陪着那些被族人用私刑冤毙的游魂。一盏彻夜不灭的油灯,成了并非英雄母亲的虎胆,夜复一夜地盼到天亮,将害怕潜伏者抢劫的阴森祠堂,苏醒成为翻身农民供应生活物资的供销社。
⑨其次是父亲。父亲的故事,父亲本人只说过一次。后来就不再说了。他的那个1948年在汉口街上贴一张革命传单,要躲好几条街的故事,更是从1967年的大字报上读到的。那一年,第一次跟在父亲身后,走在幻梦中出现过的小路上,听那些过分陌生的人冲着父亲表达过分的热情,这才相信那个早已成为了历史的故事。相信父亲为躲避“文革”斗争,只身逃回故乡,那些追逐而来的狂热青年,如何被父亲童年时的伙伴,一声大吼,喝退几百里。
⑩还有一个故事,它是属于我的。那一年,父亲在芭茅草丛生的田野上,找到一处荒芜土丘,惊天动地地跪下去,冲着深深的土地大声呼唤自己的母亲。我晓得,这便是在我出生前很多年就已经离开的奶奶。接下来,我的一跪,让内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所以,再往后,当父亲和母亲,一回回地要求,替他们在故乡找块安度往生的地!我亦能够伤情地理解,故乡是使有限人生重新诞生为永生的最可靠的地方。
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
   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
哪怕只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地深呼吸一下!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故乡的魅力无不如影相随。
故乡的山,丘陵得漫不经心,任何高峰伟岳也不能超越。
故乡的河,浅陋得无地自容,任何大江大河都不能淹没。
故乡是人的文化,人也是故乡的文化。那一天,面朝铺天盖地的油菜花野,我在故乡新近崛起的亚洲最大的钢构件生产基地旁徘徊。故乡暂时不隐隐约约了,隐隐约约的反而是一种联想:越是现代化的建筑物,对钢构件的要求越高。历史渊源越是深厚的故乡,对人文品格的需要越是迫切。故乡的品格正如故乡的钢构。没有哪座故乡不是有品格的。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有收获思想与智慧的可能,惟有故乡才会给人以灵魂和血肉。钢构的团风一定是我们钢构的坚韧顽强的故乡。
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本文标题《钢构的故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说明第②③两段中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品味第⑩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比文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亲人的故事”,请你结合全文,具体写出“难以置信”的事及其表达出的作者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总盼望走出故乡,而“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孤独的老乡》一文,完成6~10题。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他,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6.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提示: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说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认真品读下列语句,然后按括号里的要求赏析词句。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结合语境,品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结合语境,品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的结尾有哪些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0.名句积累与运用。
(1)故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请调动积累,写出两句描写或思念故乡的诗词名句。
名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都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乡》结尾关于“希望”的名言转述给他,使他的精神振作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口语交际: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在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据报载,曾被人们视为有害无益的麻雀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如果你遇到准备用文段中的方法捕鸟的人,你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微写作:
小说《故乡》中描述了二十余年前、后“我”与闰土交往的情景。而水生和宏儿,二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请你设想一下二十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类文阅读
1.“钢构的故乡”的含义是:自己的故乡是钢构的坚韧顽强的故乡。历史渊源越是深厚的故乡,对人文品格的需要越是迫切。故乡都是有品格的,自己故乡的品格正如故乡的钢构。
【解析】结合选文结尾一段对故乡的描述解说即可。
2.引起下文。用孩子对母乳的感受作类比,引出作者对故乡的种种感受。
【解析】首先要明确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然后联系题目和开头,找到其和“故乡”的联系点。
3.“我”的一跪,是找到自己的“根”,从而不再漂泊无依,成为一个有“家”(故乡)的人。(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重点在于把握重点词语,理解“重新诞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4.难以置信的事:①母亲在祠堂里度过的孤独凄苦岁月。②父亲在“文革”时的“传奇”。作者的感情:对父母遭遇的同情与敬重。
【解析】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有关父母的两个故事,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5.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满腔热血,充满好奇,志向远大,希望到外面闯世界,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到中年以后,如作者一样有了许多历练,视野随之开阔,心态慢慢变得平和,于是故乡的山水人事成为温馨的回忆,越来越喜欢故乡、依恋故乡,期盼叶落归根。(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结合全文主旨,自己的亲人或熟人思念故乡的实际,表达对故乡的看法。
6.【答案】开端:小吴找老乡被盘问;发展: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高潮: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结局:小吴与一队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解析】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起止段落分别为:小说开端①~⑩;小说发展 ~ ;小说高潮 ~ ;小说结局 ~ 。根据相关段落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7.【答案】“我”开始对小吴持的态度前后经历了“怀疑——理解——关心(或关爱,挂念)——认同”的变化。
【解析】小说开头写了“我”怀疑小吴;第 ~ 段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不认为是老乡,“我”对小吴的态度是理解;第 ~ 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我”对小吴的态度是关心或同情;最后认同了小吴。
8.【答案】(1)“汪”极言小吴严重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2)“黯然”写出了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3)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
【解析】(1)句中小吴在找老乡被盘问后,得到我的理解,深受感动,眼中流出泪水。据此可分析出“汪”字的表达效果。(2)经过长时间的找寻后,小吴并没有找到自己的老乡,心中满是失望和委屈,据此可分析“黯然”一词的表达效果。(3)解答时,首先应判定使用了何种描写方法,分析作用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它与内容的关系。此时小吴却被“老乡”厌恶地骂作“神经病”,心中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满是震惊、不解与失望的凄凉,句中通过“晃”这一动作描写形象地折射出了小吴心灵遭受的打击,“单薄的身体”暗示了小吴生活的艰辛与心灵的孤独无助。
9.【答案】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解答时,首先联系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分析其结构上的作用,处于不同位置的文章作用也有所不同,其次分析段落在内容和主题上的作用。
拓展延伸
10.【答案】(1)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唐·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
(2)示例: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
【解析】解答第(1)小题时,只要是“描写或思念故乡的诗词名句”即可;解答第(2)题时,要结合题干中设置的情景来选择《故乡》结尾的相关语句作答。
11.【答案】示例:我会这样说:“朋友:请你不要再捕捉鸟雀了。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是翱翔蓝天的精灵,是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野生动物,我们应该与它们和谐相处。同时,鸟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看,曾被人们视为有害无益的麻雀也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所以,我们不但不能再捕捉甚至杀害它们,而且应该好好保护它们。”
【解析】要有称呼,说的内容要围绕劝说捕鸟者停止捕捉和杀害鸟雀的活动的话题展开。做到理由充分,语言得体。
12.【答案】示例:
到家了,正值冬日,水流泛着细碎的金辉,载着宏儿。对了,那个瘦瘦小小的水生呢?他在哪儿,我们大约二十多年没见了吧。正想着,船已驶到家门。
跨进家门,焦急的神色被敏感的母亲猜出,母亲说道:“水生啊,他一会儿就到。”简单的话语,让宏儿的眼中闪烁出光芒。
门外响起了脚步声。
还有孩子的声音。
他站了起来,跺了跺脚,精神地走了出去。水生,是他是他,他拽着一串瘦小的孩子,身披旧袍,正向门口走呢。水生转过头叮嘱躲在他后面的孩子,回头的一瞬间,与宏儿的眼神相遇。水生显得很欣喜,他立马加快了脚步,使的跟在他后面的孩子走得有些力不从心,踉踉跄跄的。直到快要走到了,可,突然,他放慢了脚步,似乎想起了什么,望望宏儿,眼神中多了一丝胆怯。喊了一声:“老爷。”
宏儿眼中的光芒立即熄灭了,这个称呼,仿佛使他与水生有了极深的隔阂。他强忍住悲哀,进了屋。
【解析】解答此题除了从本文人物性格入手外,还须考虑,二十年后中国的历史背景。可合理想像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变得怎样以及他们相会的情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