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第二课时)
类文阅读
一、阅读《教养的证据》一文,完成1~5题。
教养的证据
毕淑敏
①辞典上说,教养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②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
③教养和财富一样都是需要证明的。你说有钱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更与家庭背景如何显赫无关。最关键的证据可能有以下若干。
④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定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人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花草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情的最基本的训练。
⑤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生而为人,我们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当然,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⑥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教养把人们的注意力拓展了,变得宏大和光明。每一个人都有沉没在黑暗峡谷的时刻,当你在跋涉和攀缘中,虽然伤痕累累,因为你具有的教养,确知时间是流动的,明了暂时与永久。
⑦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等等,有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煞有介事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⑧有教养的人知道害怕。知道害怕是件有价值的事。它表示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界上有一些不可拿起的界限。知道世界上有阳光,阳光下有正义。有教养的人知道仰视高山和宇宙,知道仰视那些伟大的发现和价值,知道对于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表达尊重。
⑨教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养是细水长流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起来的。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的。
1.什么是“教养”?请你根据作者的观点简要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细品读下列语句,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句子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1)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煞有介事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2)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
4.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了“教养需要养成”、“教养可以证明”的道理。
B.选文的主体部分运用了排比方式,讲述了“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具备的品德和素质。
C.作者把“热爱大自然”列为教养的证据之首,意在提醒大家开阔眼界,不做井底之蛙。
D.作者说“有教养的人知道害怕”,是劝告人们安于自身限制,做事要量力而行。
5.【相关链接】南京某中学学生丁锦昊将“丁锦昊到此一游”刻在埃及神庙浮雕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国人素质”“素质教育”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谈谈你对“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耐心是一种修养》一文,完成6~10题。
耐心与修养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心。
②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③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能成就人生。
④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就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能否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坚持时间的长短,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⑤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君,主宰)。《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一文中提到,他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他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拉,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因为有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⑥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儿。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的锤炼和对品质的塑造。
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 , ; , ;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有删改)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在论证“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的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根据语境,仿照上下文,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出第⑦段中所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1.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学家规 树新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你们班级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而开展的“‘不剩饭,不剩
菜’——文明餐桌行动”的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
内容并写出寓意。
(注“约”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类文阅读
1.教养是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解析】根据选文第一段的原句作答即可。
2.作为论据,论证了作者的观点:“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想到他远大的目标”。
【解析】是为了论证段首的观点。
3.(1)这句的深刻含义是:一个人身上可以有一些陋习,但是不能强迫所有的人都放弃高尚屈从陋习与伪善,更不能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应有陋习。
【解析】(1)原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句中的“污泥”和“污垢”比喻陋习,在此基础上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2)句中将“教养”比作“X片子”,形象地阐述了国民教养与民族整体素质的关系。意思是国民的教养关乎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或:国民的教养折射出民族的素质)。
【解析】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理解句意。
4.D【解析】文中所说的“有教养的人知道害怕”是说知道世界上有一些不可拿起的界限,知道对于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表达尊重,而不是“安于自身限制,做事要量力而行”。)
5.示例:“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是国民没有教养的表现,有损国民形象;作为中学生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社会公德,告别不文明行为。
【解析】对事件有正确的看法(观点),有深刻的认识(反思)即可。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耐心成就人生之美。作者是在论述了“耐心”的几个方面的作用后,于结尾总结出中心论点的。
【解析】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是在结尾提出的。
7.本文提出了如下三个分论点:(1)耐心成就成功之美;(2)耐心成就过程之美;(3)耐心成就意志之美。
【解析】第④⑤⑥的首句即是几个分论点。
8.文章在论证“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的观点时,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解析】首先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然后结合第⑤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分析理解即可。由“《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君,主宰)。《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知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丰子恺先生在《山中避雨》一文中提到,他同友人游山遇雨的经过,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
9.示例: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
【解析】分析横线前后内容可知,所补写的内容,应围绕“耐心”话题,选取与之相关的两个反义词,前为“少一点XX”后为“多一点XX”的格式,据此续写即可。
10.示例:在人生的路上,做任何事情都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不急躁、不厌烦,即使遭遇挫折,也要有耐心,坚持到底,这样才能够成就事业,成就人生。如面对钢琴,要能用心去练,没有什么学不好的,我终会听到观众为我想起的掌声;面对妈妈的唠叨,我会静心倾听,反思自己,体会妈妈霜染发梢、驼背了要、贪黑起早、昼夜辛劳的爱,总之,学习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要保持耐心。
【解析】围绕“耐心”这一点,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收获或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延伸
11.(1)【答案】材料一:我国家规文化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
【解析】简要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即可。
(2)【示例一】更喜欢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示例二】更喜欢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解析】分别从两条家规的含义的角度阐述并说明理由即可。
(3)内容:画面由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有一个“约”字,“约”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米。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是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要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解析】第一问,只要说出图中的内容即可;第二问可结合“注”中的说明来理解寓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