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关于周代祭奠制度,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社会阶层等级森严 B.礼乐制度丰富多彩
C.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D.等级秩序规范有序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代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礼仪的不同,对应祭祀物品的贵重程度也依次递减,说明当时的等级秩序规范有序,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周代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礼仪和祭品的差异,能反映社会阶层等级森严,但不是最主要的,这些是由《祭典》里记载的,说明周代建立了祭祀的典章制度,依法祭祀,因而主要反映的是等级秩序规范有序,排除A项;
材料只说了祭祀,未体现周代礼乐制度丰富多彩,排除B项;
材料说的是祭祀礼仪,不能体现畜牧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2.(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逐渐向中原内迁,从原来的“逐水草而居”逐渐变为定居,饮食习俗由原来的以奶、酪和牛、羊肉为主变为与内地民族的饮食基本无异,风俗习惯上由火葬改为土葬,逐渐摒弃固有的原始宗教,开始崇信佛教。由此可见,羌族的内迁( )
A.解决了本民族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文化的优胜劣汰
C.对羌族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D.改变了中原的文化形态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内迁中原,改变了羌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种改变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影响深远,C项正确;
“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中描述的是羌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优胜劣汰,排除B项;
羌族的内迁改变了中原的文化形态,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进行分析。
3.(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贞观二年,唐太宗决定变隋代的义仓之税为地税,按照耕地面积每亩交纳固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实物地租,后来,地税进一步细化,除了对已经登记在册的编户耕田收取地税,也对向政府“借荒”耕种的各种个人或组织征收地税。唐朝的税制创新( )
A.成为政府敛财手段 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C.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D.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贞观二年,唐太宗决定变隋代的义仓之税为地税,按照耕地面积每亩交纳固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实物地租,后来,地税进一步细化,除了对已经登记在册的编户耕田收取地税,也对向政府‘借荒’耕种的各种个人或组织征收地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税制创新增强了政府的税收能力和财政收入,从而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税收制度,不是敛财手段,排除A项;
创新税收制度并不一定能够缓解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
创新税收制度主要是有利于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但不一定能够缩小贫富差距,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唐朝赋税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4.(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宋代商人“住蕃”的情况很常见,越南占城将“住蕃”的宋人后代称为“土生唐人”。高丽曾试图拉拢有能力的宋商为其效力,包括“密试其所能,诱以禄仕,或强留之终身”。这反映出宋代( )
A.政府放宽对外贸易政策 B.海外贸易带动人口外迁
C.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 D.人地矛盾加速人口流失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宋代商人‘住蕃’的情况很常见”“高丽曾试图拉拢有能力的宋商为其效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很多商人因此移居海外,由此导致国内人口流失,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态度,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造成人口流失。而不是人口迁移范围扩大,排除C项;
材料并未反映出人地矛盾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5.(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在清朝乡约仪式上,宣讲的内容是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这反映了( )
A.程朱理学影响广泛 B.皇权借儒学而扩张
C.宗法制的逐渐强化 D.乡约已有法律效力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清朝乡约仪式上,宣讲的内容是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可知,乡约从儒学士人发起,变为政府参与并且宜讲皇帝的圣谕,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扩大了皇权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中未出现程朱理学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清朝时有宗法意识和观念,排除C项:
“已有法律效力”的说法没有依据,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教化,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进行分析。
6.(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898年,清朝某官员上奏,“自德人据有胶澳(胶州湾),意直以山东为其所有。入其教者......鱼肉乡邻,无所不至。地方官......一味庇教而抑民。以致良懦者赴诉无门,狡黠者蓄谋潜煽......小民以自卫无术,往往入拳会以求保护。”该官员意在( )
A.说明中外冲突根源于文化差异 B.支持清廷招抚义和团的政策
C.剖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D.强调清朝统治危机的严重性
【答案】D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自德人据有胶澳(胶州湾),意直以山东为其所有。入其教者......鱼肉乡邻,无所不至。地方官......一味庇教而抑民。以致良懦者赴诉无门,狡黠者蓄谋潜煽......小民以自卫无术,往往入拳会以求保护”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官员的奏疏中提及德国强租胶州湾和图谋山东、地方官庇教抑民、民众入拳会自保等,这些状况均对清王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D项正确;
该官员认识到西方教会成为侵华工具,并非强调文化差异对中外冲突的影响,排除A项;
1900年,清廷对义和团实行招抚政策,排除B项;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认识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晚清统治,解答本题需根据晚清统治的表现进行分析。
7.(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建成,10月2日在南口举行通车典礼,大会上广东代表说:“詹总办独具匠心,不假外国人分毫之力,筑成此路,为中国人吐气......铁路工程既可由中国人自筑之,全国矿务、机器、工厂,中国人也能自为之。”这说明京张铁路的修建( )
A.使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
B.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
C.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
【答案】C
【知识点】现代交通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为中国人吐气矣……铁路工程既可由中国人自筑之,全国矿务、机器、工厂,中国人也能自为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项正确;
此时铁路在中国的修建规模并不大,没有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排除A项;
《辛丑条约》签订后的几年间,中国铁路建设出现一个新的高潮,京张铁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修建的,排除B项;
京张铁路的修建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8.(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陈独秀在1915年9月发表的《答王庸工》一文中对《新青年》杂志作了“批评时政,非其旨也”的定位,1919年1月发表的《除三害》一文却强调“一般国民要有参预政治的觉......要有相当的示威运动”。这一变化源于( )
A.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 B.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
C.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兴起 D.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化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 1915年9月陈独秀不提倡“批评时政”,而1919年1月则提倡国民有权干预政治,体现了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发展,B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列强侵华史实,无法得出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排除A项;
材料只是提到陈独秀思想转变后强调民众应该参与政治,进行示威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农群众运动已经兴起,排除C项;
1915年至1919年间,中国社会的性质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9.(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已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B.对国民政府消极抗日不满
C.积极主动承担民族责任 D.主动放弃抗日战争领导权
【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可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团结抗日,主动采取取消苏区、改编红军等措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承担民族责任,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抗战采取的措施,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无关,排除A项;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进行了积极抵抗,排除B项;
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承担民族责任,中国共产党取消苏区、改编红军并非是要放弃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进行分析。
10.(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大幅减少军费和行政开支,尽可能增加经济建设费。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党中央制定了“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的方针。1951 年2月,基于朝鲜战局趋于稳定,党中央又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由此可见( )
A.党和政府依据实情调整经济策略
B.计划经济逐渐确立
C.抗美援朝严重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D.新生政权得到巩固
【答案】A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注重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受朝鲜战争的影响,不得不将国防放在第一位,随着战局的稳定,经济建设又被提上日程,可见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党和政府也在不断调整经济策略,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经济策略的调整,与计划经济无关,排除B项;
抗美援朝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以及新生政权的巩固都不符合“依据实情调整经济策略”的主旨,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的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共产党经济政策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
11.(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荷马史诗》广泛描写古希腊的纺织服饰。贵族们往往会穿着用昂贵的材料制成的华丽服装,并配有珠宝首饰等豪华配饰,而普通百姓则穿着简单朴素的服装,这些服装往往是由比较廉价的材料制成,如麻、棉、羊毛等。这反映了古希腊( )
A.阶级差别已经出现 B.人们生活丰衣足食
C.奴隶经济非常繁荣 D.纺织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贵族和普通百姓的服饰华丽程度不同,体现社会出现了阶级差别,A项正确;
材料突出的是阶级差别,并不是人们生活丰衣足食,排除B项;
仅从服饰的不同,并不能得出奴隶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
无数据对比,无法判定纺织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古希腊文明的特点进行分析。
12.(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5世纪,英国法律规定,教会不得垄断教育,任何个人或团体经过政府批准备案都有权建立学校,家长也有权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同时,欧洲新兴的市民阶级摒弃了对《圣经》单调的研习,而是热衷于创办拉丁文法学校,还新开设了读写算术、逻辑学和哲学等课程。这说明( )
A.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被摧毁
B.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制度变革
D.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
【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文艺复兴的兴起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社会较为重视教育的发展。拉了文法学校有利于学者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时可以打破基督教会神学一统天下、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写作和算学学校有利于为商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使商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都在说明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趋向,D项正确;
摧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并不能说明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未涉及制度变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解答本题需根据文艺复兴的影响进行分析。
13.(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英国的工厂主习惯于让别人乞求自己采用他们的新发明,至于这个发明的原理则完全不想知道。像德国那样邀请科学家从事某种研究的做法,在他们看来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有很大的侥幸因素在内。这可以用来说明英国(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缓慢的原因
B.科学研究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德国
C.工业革命采用的工业模式更先进
D.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点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作为发源地遥遥领先,德国还比较落后,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主趋于保守,不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最终落后于德国,A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英国人思想转向保守,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落后,但是英国的科学研究是否落后于德国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工业模式,排除C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创新并不明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14.(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列宁实行的租让制,即在政府监督下,在一定的期限内,将一部分矿山、森林、油田、企业、工厂、可耕地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其在租期内获得部分产品和额外利润,租约期满后,全部机器设备归苏联所有。这( )
A.说明苏俄已开始工业化建设
B.反映出苏俄模仿西方工业化道路
C.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
D.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承认苏俄
【答案】C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列宁实行的租让制,即在政府监督下,在一定的期限内,将一部分矿山、森林、油田、企业、工厂、可耕地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其在租期内获得部分产品和额外利润,租约期满后,全部机器设备归苏联所有”可知,列宁实行的租让制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发展经济的方式,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C项正确;
列宁时期苏俄还没有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
苏俄实行的是一种独特的发展经济的方式,并不是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模仿,排除B项;
根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承认苏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15.(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有政治家认为,在国际危机最黑暗的时刻,杜鲁门表现出“黑夜里哈里的一点英雄形象”(莎士比亚《亨利五世》中的一句话),他使盟友放心,让敌人胆寒。在该政治家看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着眼于( )
A.稳定西欧,遏制苏联 B.复兴欧洲,缓和冲突
C.重建欧洲,维护和平 D.武装盟友,领导世界
【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使盟友放心,让敌人胆寒”可知,该政治家认为,在国际危机最黑暗的时刻,即美苏冷战开始时期,使盟友放心是指支援西欧,稳定西欧,而让敌人胆寒指的是联合西欧共同遏制和对抗苏联,因此该学者认为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着眼于稳定西欧,遏制苏联,A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遏制苏联,而非是缓和冲突,排除B项;
维护和平、领导世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解答本题需根据马歇尔计划的目的进行分析。
16.(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进入20世纪80年代,韩国、新加坡完成了工业化任务,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总额中,新兴市场的贡献占了其中的2/3。据此可知( )
A.区域经济集团的影响力扩大 B.新兴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C.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南北差距 D.发展成为各国首要问题
【答案】B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韩国、新加坡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进入90年代,新兴市场对世界经济总额的贡献占了2/3,这反映出新兴力量的不断增强,B项正确;
材料并未分析“新兴经济体”出现与区域经济集团的关系,排除A项;
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南北差距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材料不能说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就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祈风是宋代市舶司主持的一种典礼。南宋泉州知府真德秀曾作《祈风文》,“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过失)者,神也。是以国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岁而再祷焉。”泉州九日山保留的十段宋代祈风摩崖石刻是全国唯一的祈风石刻群。
——摘编整理自《泉州祈风石刻考释》
材料二:元代泉州被非洲大旅行家白图泰称之为“世界大港之一”。马可·波罗就是从泉州返回意大利的。在海外贸易的带动下,泉州周围的柑橘、甘蔗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大量出口。据考古发现,泉州一地属于元代的瓷器窑址,就多达几十处。随着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大批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商人来到泉州长期定居,被当地居民称为“南海蕃客”。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热那亚商人建立“商站”,在官方的监护下聚族而居,并享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几乎所有世界性的宗教都传到泉州,使泉州发展成不同宗教和谐共存的一个“圣地”。
——摘编自周中坚《梯航万国,誉播遐方——元代泉州港的极盛》
(1)概括指出材料一文物、文献有哪些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
【答案】(1)史料价值:祈风石刻属于实物史料,对于研究宋代海外贸易、书法艺术和民间信仰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祈风文》属于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宋代的贸易政策和管理体制;两者可以互相佐证。
(2)意义:推动泉州社会经济发展,泉州成为世界大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泉州成为多元文明融合之地;体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点,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及影响;国际贸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1)史料价值:据材料一泉州祁风石刻可知,祈风石刻属于实物史料,对于研究宋代海外贸易、书法艺术和民间信仰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据材料一《祁风文》可知《祈风文》属于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宋代的贸易政策和管理体制;结合所学可知两者可以互相佐证。
(2)历史意义:据材料二“世界大港之一……在海外贸易的带动下”可知推动泉州社会经济发展,泉州成为世界大港;据材料二“随着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大批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商人来到泉州长期定居……在官方的监护下聚族而居,并享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几乎所有世界性的宗教都传到泉州,使泉州发展成不同宗教和谐共存的一个‘圣地’”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泉州成为多元文明融合之地;体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点,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史料价值,解答本题需根据史料价值和分类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泉州海外贸易,解答本题需根据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18.(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劳动模范评选制度起源 于陕甘宁边区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1939 年,边区政府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对在生产运动中取得重大成绩者予以奖励。1940 年至1942 年,每年都开展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活动,三年里,在工厂、农村、政府机关和军队中涌现出吴满有、赵占魁和刘建章等近千名劳动英雄。“在生产运动高涨的地方,劳动英雄已成为群众第一个尊敬的对象”。
1945年1月,毛泽东对劳模这样评价:“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
——摘编自李珂《楷模与引领: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嬗变与省思》
材料二:
50年代初期 1950 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是建国以来的首届劳模大会,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以及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
1956年开始 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一时期的劳模人物中工人阶级占大多数,农民所占比例相对减少。
1978年至今 1982年,国家将奖励劳模写入宪法。1989 年后国务院规定基本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一直延续至今。2005 年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第一次将劳模人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2018 年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奖励了来自不同行业和国家的 110 位优秀代表。
——摘编自郭莹《建国以来中共劳模评选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建立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劳模评选的目的,并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劳模评选制度变化的原因。
【答案】(1)意义:促进敌后战场的生产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劳动群众受到社会尊重,劳动光荣的道德观念迅速兴起;证明群众路线的强大生命力,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之处。
(2)目的:传承革命精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性质;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变化
原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1)意义:据材料一“(1940年至1942年)在生产运动高涨的地方,劳动英雄已成为群众第一个尊敬的对象,而二流子却受到群众普遍的鄙视”“(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革命发展等角度思考可得出,促进了敌后战场的生产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劳动群众受到社会尊重,劳动光荣的道德观念迅速兴起,证明了群众路线的强大生命力,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之处。
(2)目的:据材料二“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可知传承革命精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性质;据材料二“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并结合所学可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变化。原因:据材料二“国家将奖励劳摹写入宪法”等信息可知,国家对劳动人民的重视;据材料二“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据材料二“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奖励了来自不同行业和国家的110位优秀代表”,联系所学,从政治发展和国际治理等角度思考可得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中国共产党建立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劳模评选的目的进行分析。
19.(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英格兰多数城市中,由于土地限制的原因,多数住宅采用的是纵向的建筑形式。这一类型的建筑只有临街的那一面或许有宽大窗户,但除前屋之外就很难采自然光了。厚实的公墙上不可能开窗户,它们构成住房的两侧界线。如果需要更多的空间,房舍只能向后一间一间地延伸,直至屋后的空地或院子,但这只会使里屋更阴暗。如果需要空间更多,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达到四五层甚至更多。不过更常见的是,房基最初的规划只能承受两三层。这样不顾规划而向上增加房屋的高度,是造成房屋容易损毁不够结实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郭薇《中世纪英格兰城市生活环境考察》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52 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一1885 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 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 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并概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城市建筑变迁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1)变化:出现高层建筑;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房屋建筑更加坚固;趋向宽敞明亮。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的发展;设计理念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
(2)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建筑水平和技术的提升,进而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对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料“如果需要空间更多,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达到四五层甚至更多”可分析出出现高层建筑;根据材料“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可分析出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根据材料“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可分析出房屋建筑更加坚固;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趋向宽敞明亮。(任选3点)
原因:根据材料“蒸汽动力升降机”、“电动升降机”可分析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电动升降机”可分析出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1883一1885 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可分析出设计理念的进步;根据材料“1895 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 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可分析出城市化进程加快。
(2)关系: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可分析出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建筑水平和技术的提升,进而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城市建筑变迁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0.(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世界=欧亚大陆、北非与印度洋;
第二世界=哥伦布探险后发现的南北美洲大陆与大西洋;
第三世界=麦哲伦航海后至18世纪之间发现的大洋洲与太平洋。
传统习惯将世界史看作以“第一世界”为中心不断向周围扩大的过程。大航海时代(1500年前后)开始之后的几百年间,世界近现代史也可以看作“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成长为稳定的世界,并且对“第一世界”造成冲击的时代。这三个世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依靠“海上航线”相互连接,最终逐渐形成现在的人类社会。
——摘编自宫崎正胜《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三个世界”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三个世界的相互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阐述:以欧亚大陆、北非为主的第一世界在古代就有了密切的商业活动联系。古希脂城邦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古罗马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欧亚非之间开通了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密切了第一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1500 年前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打通了第一世界与第二、三世界的联系。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纷纷建立海外殖民地,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两次工业革命后,第一、第二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外扩张,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世界的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冷战结束后,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
由此可见,随着人类商业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科技的发展,三个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全球化进程也之不断加快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要求,围绕“三个世界”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内容“这三个世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依靠‘海上航线’相互连接,最终逐渐形成现在的人类社会”可拟论题为三个世界的相互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古代古希脂各城邦的海外贸易、古罗马海外贸易、阿拉伯商人的中介贸易;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现代经济全球化进程等方面论述三个世界的交流和联系。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需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1 / 1广东省湛江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关于周代祭奠制度,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社会阶层等级森严 B.礼乐制度丰富多彩
C.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D.等级秩序规范有序
2.(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逐渐向中原内迁,从原来的“逐水草而居”逐渐变为定居,饮食习俗由原来的以奶、酪和牛、羊肉为主变为与内地民族的饮食基本无异,风俗习惯上由火葬改为土葬,逐渐摒弃固有的原始宗教,开始崇信佛教。由此可见,羌族的内迁( )
A.解决了本民族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文化的优胜劣汰
C.对羌族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D.改变了中原的文化形态
3.(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贞观二年,唐太宗决定变隋代的义仓之税为地税,按照耕地面积每亩交纳固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实物地租,后来,地税进一步细化,除了对已经登记在册的编户耕田收取地税,也对向政府“借荒”耕种的各种个人或组织征收地税。唐朝的税制创新( )
A.成为政府敛财手段 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C.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D.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4.(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宋代商人“住蕃”的情况很常见,越南占城将“住蕃”的宋人后代称为“土生唐人”。高丽曾试图拉拢有能力的宋商为其效力,包括“密试其所能,诱以禄仕,或强留之终身”。这反映出宋代( )
A.政府放宽对外贸易政策 B.海外贸易带动人口外迁
C.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 D.人地矛盾加速人口流失
5.(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在清朝乡约仪式上,宣讲的内容是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这反映了( )
A.程朱理学影响广泛 B.皇权借儒学而扩张
C.宗法制的逐渐强化 D.乡约已有法律效力
6.(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898年,清朝某官员上奏,“自德人据有胶澳(胶州湾),意直以山东为其所有。入其教者......鱼肉乡邻,无所不至。地方官......一味庇教而抑民。以致良懦者赴诉无门,狡黠者蓄谋潜煽......小民以自卫无术,往往入拳会以求保护。”该官员意在( )
A.说明中外冲突根源于文化差异 B.支持清廷招抚义和团的政策
C.剖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D.强调清朝统治危机的严重性
7.(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建成,10月2日在南口举行通车典礼,大会上广东代表说:“詹总办独具匠心,不假外国人分毫之力,筑成此路,为中国人吐气......铁路工程既可由中国人自筑之,全国矿务、机器、工厂,中国人也能自为之。”这说明京张铁路的修建( )
A.使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
B.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
C.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
8.(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陈独秀在1915年9月发表的《答王庸工》一文中对《新青年》杂志作了“批评时政,非其旨也”的定位,1919年1月发表的《除三害》一文却强调“一般国民要有参预政治的觉......要有相当的示威运动”。这一变化源于( )
A.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 B.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
C.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兴起 D.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化
9.(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已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B.对国民政府消极抗日不满
C.积极主动承担民族责任 D.主动放弃抗日战争领导权
10.(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大幅减少军费和行政开支,尽可能增加经济建设费。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党中央制定了“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的方针。1951 年2月,基于朝鲜战局趋于稳定,党中央又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由此可见( )
A.党和政府依据实情调整经济策略
B.计划经济逐渐确立
C.抗美援朝严重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D.新生政权得到巩固
11.(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荷马史诗》广泛描写古希腊的纺织服饰。贵族们往往会穿着用昂贵的材料制成的华丽服装,并配有珠宝首饰等豪华配饰,而普通百姓则穿着简单朴素的服装,这些服装往往是由比较廉价的材料制成,如麻、棉、羊毛等。这反映了古希腊( )
A.阶级差别已经出现 B.人们生活丰衣足食
C.奴隶经济非常繁荣 D.纺织技术领先世界
12.(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5世纪,英国法律规定,教会不得垄断教育,任何个人或团体经过政府批准备案都有权建立学校,家长也有权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同时,欧洲新兴的市民阶级摒弃了对《圣经》单调的研习,而是热衷于创办拉丁文法学校,还新开设了读写算术、逻辑学和哲学等课程。这说明( )
A.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被摧毁
B.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制度变革
D.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
13.(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英国的工厂主习惯于让别人乞求自己采用他们的新发明,至于这个发明的原理则完全不想知道。像德国那样邀请科学家从事某种研究的做法,在他们看来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有很大的侥幸因素在内。这可以用来说明英国(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缓慢的原因
B.科学研究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德国
C.工业革命采用的工业模式更先进
D.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点
14.(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列宁实行的租让制,即在政府监督下,在一定的期限内,将一部分矿山、森林、油田、企业、工厂、可耕地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其在租期内获得部分产品和额外利润,租约期满后,全部机器设备归苏联所有。这( )
A.说明苏俄已开始工业化建设
B.反映出苏俄模仿西方工业化道路
C.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
D.表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承认苏俄
15.(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有政治家认为,在国际危机最黑暗的时刻,杜鲁门表现出“黑夜里哈里的一点英雄形象”(莎士比亚《亨利五世》中的一句话),他使盟友放心,让敌人胆寒。在该政治家看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着眼于( )
A.稳定西欧,遏制苏联 B.复兴欧洲,缓和冲突
C.重建欧洲,维护和平 D.武装盟友,领导世界
16.(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进入20世纪80年代,韩国、新加坡完成了工业化任务,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总额中,新兴市场的贡献占了其中的2/3。据此可知( )
A.区域经济集团的影响力扩大 B.新兴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C.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南北差距 D.发展成为各国首要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祈风是宋代市舶司主持的一种典礼。南宋泉州知府真德秀曾作《祈风文》,“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过失)者,神也。是以国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岁而再祷焉。”泉州九日山保留的十段宋代祈风摩崖石刻是全国唯一的祈风石刻群。
——摘编整理自《泉州祈风石刻考释》
材料二:元代泉州被非洲大旅行家白图泰称之为“世界大港之一”。马可·波罗就是从泉州返回意大利的。在海外贸易的带动下,泉州周围的柑橘、甘蔗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大量出口。据考古发现,泉州一地属于元代的瓷器窑址,就多达几十处。随着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大批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商人来到泉州长期定居,被当地居民称为“南海蕃客”。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热那亚商人建立“商站”,在官方的监护下聚族而居,并享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几乎所有世界性的宗教都传到泉州,使泉州发展成不同宗教和谐共存的一个“圣地”。
——摘编自周中坚《梯航万国,誉播遐方——元代泉州港的极盛》
(1)概括指出材料一文物、文献有哪些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
18.(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劳动模范评选制度起源 于陕甘宁边区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1939 年,边区政府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对在生产运动中取得重大成绩者予以奖励。1940 年至1942 年,每年都开展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活动,三年里,在工厂、农村、政府机关和军队中涌现出吴满有、赵占魁和刘建章等近千名劳动英雄。“在生产运动高涨的地方,劳动英雄已成为群众第一个尊敬的对象”。
1945年1月,毛泽东对劳模这样评价:“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
——摘编自李珂《楷模与引领: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嬗变与省思》
材料二:
50年代初期 1950 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是建国以来的首届劳模大会,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以及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
1956年开始 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一时期的劳模人物中工人阶级占大多数,农民所占比例相对减少。
1978年至今 1982年,国家将奖励劳模写入宪法。1989 年后国务院规定基本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一直延续至今。2005 年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第一次将劳模人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2018 年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奖励了来自不同行业和国家的 110 位优秀代表。
——摘编自郭莹《建国以来中共劳模评选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建立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劳模评选的目的,并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劳模评选制度变化的原因。
19.(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英格兰多数城市中,由于土地限制的原因,多数住宅采用的是纵向的建筑形式。这一类型的建筑只有临街的那一面或许有宽大窗户,但除前屋之外就很难采自然光了。厚实的公墙上不可能开窗户,它们构成住房的两侧界线。如果需要更多的空间,房舍只能向后一间一间地延伸,直至屋后的空地或院子,但这只会使里屋更阴暗。如果需要空间更多,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达到四五层甚至更多。不过更常见的是,房基最初的规划只能承受两三层。这样不顾规划而向上增加房屋的高度,是造成房屋容易损毁不够结实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郭薇《中世纪英格兰城市生活环境考察》
材料二 19 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52 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一1885 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 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 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并概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城市建筑变迁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
20.(2023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世界=欧亚大陆、北非与印度洋;
第二世界=哥伦布探险后发现的南北美洲大陆与大西洋;
第三世界=麦哲伦航海后至18世纪之间发现的大洋洲与太平洋。
传统习惯将世界史看作以“第一世界”为中心不断向周围扩大的过程。大航海时代(1500年前后)开始之后的几百年间,世界近现代史也可以看作“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成长为稳定的世界,并且对“第一世界”造成冲击的时代。这三个世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依靠“海上航线”相互连接,最终逐渐形成现在的人类社会。
——摘编自宫崎正胜《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三个世界”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代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礼仪的不同,对应祭祀物品的贵重程度也依次递减,说明当时的等级秩序规范有序,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周代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礼仪和祭品的差异,能反映社会阶层等级森严,但不是最主要的,这些是由《祭典》里记载的,说明周代建立了祭祀的典章制度,依法祭祀,因而主要反映的是等级秩序规范有序,排除A项;
材料只说了祭祀,未体现周代礼乐制度丰富多彩,排除B项;
材料说的是祭祀礼仪,不能体现畜牧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2.【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内迁中原,改变了羌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种改变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影响深远,C项正确;
“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中描述的是羌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优胜劣汰,排除B项;
羌族的内迁改变了中原的文化形态,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进行分析。
3.【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贞观二年,唐太宗决定变隋代的义仓之税为地税,按照耕地面积每亩交纳固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实物地租,后来,地税进一步细化,除了对已经登记在册的编户耕田收取地税,也对向政府‘借荒’耕种的各种个人或组织征收地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税制创新增强了政府的税收能力和财政收入,从而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税收制度,不是敛财手段,排除A项;
创新税收制度并不一定能够缓解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项;
创新税收制度主要是有利于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但不一定能够缩小贫富差距,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唐朝赋税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宋代商人‘住蕃’的情况很常见”“高丽曾试图拉拢有能力的宋商为其效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很多商人因此移居海外,由此导致国内人口流失,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态度,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造成人口流失。而不是人口迁移范围扩大,排除C项;
材料并未反映出人地矛盾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清朝乡约仪式上,宣讲的内容是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可知,乡约从儒学士人发起,变为政府参与并且宜讲皇帝的圣谕,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扩大了皇权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中未出现程朱理学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清朝时有宗法意识和观念,排除C项:
“已有法律效力”的说法没有依据,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教化,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进行分析。
6.【答案】D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自德人据有胶澳(胶州湾),意直以山东为其所有。入其教者......鱼肉乡邻,无所不至。地方官......一味庇教而抑民。以致良懦者赴诉无门,狡黠者蓄谋潜煽......小民以自卫无术,往往入拳会以求保护”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官员的奏疏中提及德国强租胶州湾和图谋山东、地方官庇教抑民、民众入拳会自保等,这些状况均对清王朝统治构成严重威胁,D项正确;
该官员认识到西方教会成为侵华工具,并非强调文化差异对中外冲突的影响,排除A项;
1900年,清廷对义和团实行招抚政策,排除B项;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认识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晚清统治,解答本题需根据晚清统治的表现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现代交通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为中国人吐气矣……铁路工程既可由中国人自筑之,全国矿务、机器、工厂,中国人也能自为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项正确;
此时铁路在中国的修建规模并不大,没有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排除A项;
《辛丑条约》签订后的几年间,中国铁路建设出现一个新的高潮,京张铁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修建的,排除B项;
京张铁路的修建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 1915年9月陈独秀不提倡“批评时政”,而1919年1月则提倡国民有权干预政治,体现了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发展,B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列强侵华史实,无法得出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排除A项;
材料只是提到陈独秀思想转变后强调民众应该参与政治,进行示威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农群众运动已经兴起,排除C项;
1915年至1919年间,中国社会的性质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可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团结抗日,主动采取取消苏区、改编红军等措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承担民族责任,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抗战采取的措施,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无关,排除A项;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进行了积极抵抗,排除B项;
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承担民族责任,中国共产党取消苏区、改编红军并非是要放弃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进行分析。
10.【答案】A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注重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受朝鲜战争的影响,不得不将国防放在第一位,随着战局的稳定,经济建设又被提上日程,可见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党和政府也在不断调整经济策略,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经济策略的调整,与计划经济无关,排除B项;
抗美援朝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以及新生政权的巩固都不符合“依据实情调整经济策略”的主旨,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的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共产党经济政策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
11.【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贵族和普通百姓的服饰华丽程度不同,体现社会出现了阶级差别,A项正确;
材料突出的是阶级差别,并不是人们生活丰衣足食,排除B项;
仅从服饰的不同,并不能得出奴隶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
无数据对比,无法判定纺织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古希腊文明的特点进行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文艺复兴的兴起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社会较为重视教育的发展。拉了文法学校有利于学者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时可以打破基督教会神学一统天下、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写作和算学学校有利于为商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使商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都在说明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趋向,D项正确;
摧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并不能说明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未涉及制度变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解答本题需根据文艺复兴的影响进行分析。
13.【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作为发源地遥遥领先,德国还比较落后,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主趋于保守,不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最终落后于德国,A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英国人思想转向保守,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落后,但是英国的科学研究是否落后于德国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工业模式,排除C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创新并不明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14.【答案】C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列宁实行的租让制,即在政府监督下,在一定的期限内,将一部分矿山、森林、油田、企业、工厂、可耕地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其在租期内获得部分产品和额外利润,租约期满后,全部机器设备归苏联所有”可知,列宁实行的租让制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发展经济的方式,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C项正确;
列宁时期苏俄还没有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
苏俄实行的是一种独特的发展经济的方式,并不是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模仿,排除B项;
根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承认苏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解答本题需根据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15.【答案】A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使盟友放心,让敌人胆寒”可知,该政治家认为,在国际危机最黑暗的时刻,即美苏冷战开始时期,使盟友放心是指支援西欧,稳定西欧,而让敌人胆寒指的是联合西欧共同遏制和对抗苏联,因此该学者认为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着眼于稳定西欧,遏制苏联,A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遏制苏联,而非是缓和冲突,排除B项;
维护和平、领导世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解答本题需根据马歇尔计划的目的进行分析。
16.【答案】B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韩国、新加坡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进入90年代,新兴市场对世界经济总额的贡献占了2/3,这反映出新兴力量的不断增强,B项正确;
材料并未分析“新兴经济体”出现与区域经济集团的关系,排除A项;
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南北差距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材料不能说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就进行分析。
17.【答案】(1)史料价值:祈风石刻属于实物史料,对于研究宋代海外贸易、书法艺术和民间信仰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祈风文》属于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宋代的贸易政策和管理体制;两者可以互相佐证。
(2)意义:推动泉州社会经济发展,泉州成为世界大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泉州成为多元文明融合之地;体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点,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及影响;国际贸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1)史料价值:据材料一泉州祁风石刻可知,祈风石刻属于实物史料,对于研究宋代海外贸易、书法艺术和民间信仰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据材料一《祁风文》可知《祈风文》属于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宋代的贸易政策和管理体制;结合所学可知两者可以互相佐证。
(2)历史意义:据材料二“世界大港之一……在海外贸易的带动下”可知推动泉州社会经济发展,泉州成为世界大港;据材料二“随着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大批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商人来到泉州长期定居……在官方的监护下聚族而居,并享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几乎所有世界性的宗教都传到泉州,使泉州发展成不同宗教和谐共存的一个‘圣地’”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泉州成为多元文明融合之地;体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点,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史料价值,解答本题需根据史料价值和分类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泉州海外贸易,解答本题需根据泉州海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18.【答案】(1)意义:促进敌后战场的生产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劳动群众受到社会尊重,劳动光荣的道德观念迅速兴起;证明群众路线的强大生命力,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之处。
(2)目的:传承革命精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性质;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变化
原因: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1)意义:据材料一“(1940年至1942年)在生产运动高涨的地方,劳动英雄已成为群众第一个尊敬的对象,而二流子却受到群众普遍的鄙视”“(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革命发展等角度思考可得出,促进了敌后战场的生产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劳动群众受到社会尊重,劳动光荣的道德观念迅速兴起,证明了群众路线的强大生命力,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之处。
(2)目的:据材料二“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可知传承革命精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性质;据材料二“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并结合所学可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变化。原因:据材料二“国家将奖励劳摹写入宪法”等信息可知,国家对劳动人民的重视;据材料二“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据材料二“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奖励了来自不同行业和国家的110位优秀代表”,联系所学,从政治发展和国际治理等角度思考可得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中国共产党建立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劳模评选的目的进行分析。
19.【答案】(1)变化:出现高层建筑;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房屋建筑更加坚固;趋向宽敞明亮。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的发展;设计理念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
(2)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建筑水平和技术的提升,进而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对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
【解析】【分析】(1)变化:根据材料“如果需要空间更多,唯一的选择就是加高楼层,达到四五层甚至更多”可分析出出现高层建筑;根据材料“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可分析出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根据材料“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可分析出房屋建筑更加坚固;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趋向宽敞明亮。(任选3点)
原因:根据材料“蒸汽动力升降机”、“电动升降机”可分析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电动升降机”可分析出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1883一1885 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可分析出设计理念的进步;根据材料“1895 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 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可分析出城市化进程加快。
(2)关系: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可分析出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建筑水平和技术的提升,进而带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城市建筑变迁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20.【答案】示例:
论题:三个世界的相互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阐述:以欧亚大陆、北非为主的第一世界在古代就有了密切的商业活动联系。古希脂城邦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古罗马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欧亚非之间开通了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密切了第一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1500 年前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打通了第一世界与第二、三世界的联系。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纷纷建立海外殖民地,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两次工业革命后,第一、第二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外扩张,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世界的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冷战结束后,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
由此可见,随着人类商业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科技的发展,三个世界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全球化进程也之不断加快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要求,围绕“三个世界”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内容“这三个世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依靠‘海上航线’相互连接,最终逐渐形成现在的人类社会”可拟论题为三个世界的相互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古代古希脂各城邦的海外贸易、古罗马海外贸易、阿拉伯商人的中介贸易;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拓展;现代经济全球化进程等方面论述三个世界的交流和联系。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需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