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有学者认为,姬周建国以后“兴灭国,继绝世”,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资源。下列史料能够支持此论点的是( )
A 丁未卜,王贞:余惟羌循 《甲骨文合集》
B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 《史记.管蔡世家》
C 令克侯于燕 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克罍、克盉铭文
D 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 河南固始县墓葬宋景公嫁妹铜簋铭文
A.A B.B C.C D.D
2.(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东汉名士崔寔在《政论》中说:“值厄运之会……政多恩贷”“皇路险倾”“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据此可知,崔寔旨在( )
A.推行无为而治 B.探索济世之道
C.弘扬尊法抑儒 D.完善监察立法
3.(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务、商税使、知市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另外,在使职差遣制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如茶务、酒务等,五花八门的手工业作坊,乃至医院、画院等服务性机构。藩镇的这些举措( )
A.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 B.扭转了封建王朝的走向
C.导致割据型藩镇日益增多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朱熹评论:“盖韩公之学,见于《原道》者,虽有以识夫大用之流行,而于本然之全体,则疑其有所未睹。且于日用之间,亦未见其有以存养省察而体之于身也。”据此可知,朱熹( )
A.否定了《原道》的价值 B.倡导学术交流
C.致力于重建儒学体系 D.主张三教融合学体系
5.(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据《元史.天文志》载:钦命四海测验,以南北“取直测影”、纬度间隔为原则,遍及北海到南海,西凉州到高丽,特别关注中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如仅中书省就有大名、登州、大都等7个测点。不久,据测验结果,元朝颁行了《授时历》。据此可知,元朝四海测验( )
A.加强了京畿地的基层管理 B.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疆域
C.忽视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 D.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6.(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洪武年间,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安置如同其他官员一般集中在衙门附近,官宅由官方建设管理,“以别民居”,位置如下图所示。这种布局( )
A.保证了中央官府行政效能 B.服务于皇权政治的需要
C.显示了北平城的建筑水准 D.蕴含着“天人感应”观念
7.(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823年,山西日升昌票号问世。它创新了分红机制:一是“预提护本制”,即账期分红时,从红利中提留款项,专款存储,以防空底;二是“公座厚利制”,即在员工身股和财东银股的红利未分配之前,存下一部分相当于公积金的利润。这些创新着眼于( )
A.票号经营权的独立性 B.经营成本的降低
C.纸币防伪功能的增强 D.利益风险的防范
8.(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下图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办的周刊《革命画报》刊登的一组绘画。该组绘画( )
A.开创了白话报刊形式 B.谴责了北洋军阀政府
C.宣传了北伐战争成果 D.彰显了政治建军原则
9.(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美国学者韩丁在长篇纪实文学《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高度赞誉一份20世纪40年代的红色文献,称其在中国内战时,恰如《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据此推断,该“红色文献”( )
A.见证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B.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C.承认并限制封建剥削和债务 D.废除了中国农村土地私有制
10.(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963年7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政府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倡议全世界各国首脑会议的声明》,对美苏的做法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1963年7月29日,戴高乐公开谴责了美苏共谋核垄断地位和歧视他国的做法。这反映出当时中法两国( )
A.结成了反霸权主义同盟 B.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C.在国际问题上存有共识 D.携手改变国际格局
11.(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发现于巴格达附近、早于《汉谟拉比法典》的阿卡德语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仇恨其城邦,并逃跑了,另一人娶其妻,当他回来时,他不得对(原)妻子主张权利。该规定( )
A.宣扬了汉谟拉比国王的功绩 B.得益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C.展示了古代埃及的法律成果 D.旨在维护国家公共利益
12.(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在微型叙事诗集《波罗金诺》中,尼古拉一世时代的“我”采访了参加过波罗金诺战役的俄国老兵。老兵激动而自豪地回忆起1812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咱把烧毁的莫斯科扔掉,/可没把法国佬轻饶”?/“法国佬在狂呼乱叫”。这表明该诗集( )
A.渗透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观念 B.描述了拿破仑帝国走向瓦解
C.宣扬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D.揭示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惨烈
13.(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疾呼:所谓的新济贫法不是“剥夺了你们接受贫民院救济的权利吗”?“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好吧,那就把它连根拔掉,而他们就得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严重 B.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
C.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 D.议会改革理顺了社会秩序
14.(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下表为美国1914—1916年对相关国家的贸易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年份 对英法意俄的输出 对德国及奥匈的输出
单位(美元) 指数 单位(美元) 指数
1914 824860237 100 169289775 100
1915 1991747493 241 11878153 7
1916 3214480547 389 1159653 0.68
A.协约国经济更加繁荣 B.大战局势即将发生变化
C.同盟国扭转外贸逆差 D.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15.(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950年,印度宪法第17条废除不可接触制。1951年,印度宪法增添了“在第十五条中,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国家为公民中的落后阶层或‘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在社会和文化上的进步采取任何特殊的措施”的规定。这些规定意味着印度( )
A.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B.民族经济日益发展
C.种姓观念已被抛弃 D.国家治理有所调整
16.(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积极支持外资机构设立亚洲货币经营单位,并于1978年全面放开外汇市场。1990年,新加坡将外国人持有本地银行股权比例的上限由20%提高到了40%。这反映出新加坡( )
A.大量吸引精英移民 B.开创发展知识经济
C.经济发展潜藏危机 D.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蕃客”是宋代对外商的称呼,他们从事中外贸易主要有3个方向:一是沿陆路上丝绸之路前往西亚、中亚;二是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前往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之后前往中东、非洲、欧洲;三是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宋朝的铜钱随着贸易大量来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中国来卖,却不采购返程货物,而是把铜钱运回日本,最多的一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10万贯铜钱运回日本,结果台州城陷入了“钱荒”。此外,今阿拉伯地区、非洲东海岸发现过大量宋代铜钱。除了上述这些国家,两宋还分别与辽、西夏、金等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哲宗时供备库使郑价出使辽朝,回来报告“北界支到抬箱人例物见钱七十余贯,并是国朝新铸钱宝”。
—摘编自陈忠海《宋代铜钱的“国际化”》
材料二:英镑的国际化历程可追溯至18世纪。17世纪中后期,英国经历“金融革命”,信贷工具、银行网络产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发展,英国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输出国。18世纪后半期,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19世纪70年代,通过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19世纪后半期,英镑成为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摘编自于永臻《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铜钱流入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并分析对宋朝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铜钱和英镑国际化的共同因素。
18.(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农村治理路径明显变化的60年,最能反映这场变革的是农村治理方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乡村社会,国家就借助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把家庭从旧的地方束缚中部分地解放出来,开始了由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建立新联盟的过程,初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呈现乡、村政权并存。国家在农村诸多力量博弈中的全面获胜则以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实施为标志。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农村社会的治理转向村民自治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乡镇以下的村则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公共事务由本村村民自我管理。1982年村民自治写进了宪法,自1983年到1985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工作。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摘编自戴玉琴、高广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路径、影响和走向》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特征。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
19.(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6世纪,法国一批人文主义作家就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兴趣。拉伯雷认为,“智慧的神瓶”在中国,蒙田把中国看做“欧洲的典范”。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热”,并把“中国风”吹向整个欧洲。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是最有理性的”,他还将中国人推崇的“理”解释为“自然之光”。为了发扬光大他所说的“中国精神”,他进而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写出了剧本《中国孤儿》。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法国对中国印象”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
20.(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1914年,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社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整。以英国为例,当政者通过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缓解了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除俄国外,欧美其他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民主。为了应付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所带来的新问题,英美两国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还开展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或加强官僚制度。1871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也进行了调整。比如英国,它在1870年以前实行的是经济上的放任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加剧,统治集团改变了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美法德诸国也推行工人福利政策,尽管背景因国而异,但无一例外,这些国家的劳工立法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实施的。
—摘编自刘祚昌《1871—1914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调整》
材料二:到1900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提及“世界文明”。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政治和经济的现代性的标志,如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其他地方,部落社会及固有的旧文化开始土崩瓦解。科学的思想到处改变着旧有的思想方法,就像当年在欧洲发生过的那样。
—摘编自(美)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1914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所进行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世界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这种“世界文明”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姬周建国以后‘兴灭国,继绝世’,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资源”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灭亡之国,使得绝祀的世族得以承继,宋景公嫁妹铜簋铭文表明,宋公为商汤之后裔,宋国为西周分封,D项正确;
《甲骨文合集》提供了殷商史料,A项说的是商王关于巡视羌的问卜,与题意时间不符合,排除;
B项与“兴灭国,继绝世”不符,排除;
燕国为姬姓侯国,不符合“兴灭国,继绝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解答本题需根据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值厄运之会……政多恩贷”“皇路险倾”“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崔寔为东汉人,看到了东汉的社会问题“厄运之会”“政多恩贷”,豪强势大,“皇路险倾”,皇权衰微,主张“参以霸政”“重赏深罚”“明著法术”,探索匡时济世之道,B项正确;
崔寔强调的是有为,不是无为,排除A项;
崔寔希望重赏罚,明法术,参以霸政,挽救时弊,没有表示抑制儒学,排除C项;
完善监察立法不是崔寔的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东汉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务、商税使、知市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另外,在使职差遣制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如茶务、酒务等,五花八门的手工业作坊,乃至医院、画院等服务性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晚唐五代的藩镇体制中,涉及经贸文化的职务和机构较多,联系时代特征,可知作为一种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地方治理体系,藩镇体制采取的这些举措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A项正确;
藩镇的这些举措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没有扭转封建王朝的走向,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藩镇的这些举措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C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
藩镇的这些举措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D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晚唐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晚唐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盖韩公之学,见于《原道》者,虽有以识夫大用之流行,而于本然之全体,则疑其有所未睹。且于日用之间,亦未见其有以存养省察而体之于身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认为韩愈没有做到从本体论的高度重建儒家道德秩序,在日常之间体察儒学道德修养,说明朱熹致力于儒学体系的重建,C项正确;
朱熹指出了《原道》的不足,不是否定其价值,排除A项;
学术交流、三教融合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两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朱熹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朱熹思想的特点进行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钦命四海测验,以南北‘取直测影’、纬度间隔为原则,遍及北海到南海,西凉州到高丽,特别关注中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如仅中书省就有大名、登州、大都等7个测点。不久,据测验结果,元朝颁行了《授时历》”并结合所学可知,四海测验范围广,依据测验结果制定颁行的历法,能够普遍适用于各地区各民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D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元朝四海测验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
四海测验不等于开疆拓土,开疆拓土是测验的前提,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元朝四海测验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题干没有表明“忽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进行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洪武年间,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安置如同其他官员一般集中在衙门附近,官宅由官方建设管理,‘以别民居’”可知,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分布,集中管理,与民居有别,相对独立,便于办公,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B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洪武年间,都城在南京,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天人感应”的观念,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明朝皇权强化的表现进行分析。
7.【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是‘预提护本制’,即账期分红时,从红利中提留款项,专款存储,以防空底;二是‘公座厚利制’,即在员工身股和财东银股的红利未分配之前,存下一部分相当于公积金的利润”并结合所学可知,日升昌创新的是分红机制,两种分红机制都预留部分利润,预防日后可能出现的金融问题,降低风险因素,D项正确;
分红机制创新着眼于利益风险的防范,AB项与题干“创新分红机制”无直接关系,排除AB项;
票号不是纸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黄埔军校政治部主办的周刊《革命画报》刊登的一组绘画”并结合所学可知,画报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罪行,蕴含了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民族气节,彰显了黄埔军校的政治建军原则,D项正确;
此前已有白话报刊,排除A项;
绘画中不平等条约是列强和晚清政府签订的,不是北洋政府,排除B项;
该组绘画彰显了政治建军原则,C项明显与绘画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埔军校,解答本题需根据黄埔军校的建军原则进行分析。
9.【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美国学者韩丁在长篇纪实文学《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高度赞誉一份20世纪40年代的红色文献,称其在中国内战时,恰如《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文献为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与之相符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这一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有利于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早日结束内战,B项正确;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A项;
从材料信息判断,该内容并不是在抗战时期,也不是双减双交政策,排除C项;
土地改革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进行分析。
10.【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63年7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政府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倡议全世界各国首脑会议的声明》,对美苏的做法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1963年7月29日,戴高乐公开谴责了美苏共谋核垄断地位和歧视他国的做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法两国都主张独立自主外交,发展独立核力量是中、法两国的共同诉求,C项正确;
中法两国并未结盟,排除A项;
中法建交于1964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
材料反映出当时中法两国在国际问题上存有共识,不能说明中法两国携手改变国际格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新中国外交的特点进行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发现于巴格达附近、早于《汉谟拉比法典》的阿卡德语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仇恨其城邦,并逃跑了,另一人娶其妻,当他回来时,他不得对(原)妻子主张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典对于背叛城邦者的婚姻不予以保护,这正是法典维护国家利益的体现,D项正确;
题干没有显示汉谟拉比国王功绩,排除A项;
阿卡德语法典规定并没有受希腊文明扩展的影响,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这是两河流域法典,不是埃及尼罗河流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西亚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古代西亚文明成就进行分析。
12.【答案】A
【知识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解析】【分析】根据“激情燃烧的岁月”:“咱把烧毁的莫斯科扔掉,/可没把法国佬轻饶”?/“法国佬在狂呼乱叫”并结合所学可知,诗集渗透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观念,A项正确;
诗中战役发生在1812年,拿破仑帝国是在之后走向瓦解的,排除B项;
材料表明该诗集渗透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观念,排除C项;
材料表明该诗集渗透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观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民族意识觉醒,解答本题需根据西方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进行分析。
13.【答案】B
【知识点】早期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剥夺了你们接受贫民院救济的权利吗”?“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好吧,那就把它连根拔掉,而他们就得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表达了对资产阶级政府颁布的新济贫法的不满,呼吁革命,这表明英国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有所增强,B项正确;
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理顺了社会秩序”表述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宪章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英国宪章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
14.【答案】B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美国1914—1916年对相关国家的贸易情况统计表”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这为1917年美国放弃中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提供了更多机率和可能性,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比较协约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说明协约国经济更加繁荣,排除A项;
仅根据表格信息不能说明同盟国扭转外贸逆差,排除C项;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进行分析。
15.【答案】D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在第十五条中,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国家为公民中的落后阶层或‘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在社会和文化上的进步采取任何特殊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国家法律层面对“不可接触制”的否定,对“落后阶层或‘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的关注,是符合印度国情的国家治理方式的探索,D项正确;
材料中的规定表明印度国家治理有所调整,未体现民族矛盾得到缓和,排除A项;
材料中的规定表明印度国家治理有所调整,未体现民族经济日益发展,排除B项;
C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后印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战后印度统治特点进行分析。
16.【答案】C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积极支持外资机构设立亚洲货币经营单位,并于1978年全面放开外汇市场。1990年,新加坡将外国人持有本地银行股权比例的上限由20%提高到了40%”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大力引进外资,扩大外汇市场和本国银行业的开放力度,加大国际资本流通,反映出新加坡经济发展潜藏着危机,C项正确;
题干信息是吸引资本,不是吸引精英移民,排除A项;
材料反映出新加坡经济发展潜藏危机, 开创发展知识经济、努力实现产业升级与材料无关,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后新加坡经济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战后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
17.【答案】(1)特点:范围广;渠道多;数量大。
影响. 导致宋朝钱荒严重; 推动了纸币的产生;有利于扩大宋代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2)因素:经济实力强大,对外贸易繁荣,航海业发达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宋朝的铜钱随着贸易大量来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中国来卖,却不采购返程货物,而是把铜钱运回日本,最多的一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10万贯铜钱运回日本”、“两宋还分别与辽、西夏、金等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哲宗时供备库使郑价出使辽朝,回来报告‘北界支到抬箱人例物见钱七十余贯,并是国朝新铸钱宝’”可知,主要是范围广、渠道多、数量大。影响:根据材料“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中国来卖,却不采购返程货物,而是把铜钱运回日本,最多的一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10万贯铜钱运回日本,结果台州城陷入了‘钱荒’”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导致宋朝钱荒严重;根据材料“北界支到抬箱人例物见钱七十余贯,并是国朝新铸钱宝”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纸币的产生;有利于扩大宋代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2)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发展,英国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输出国”“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19世纪70年代,通过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等信息可概括出宋朝铜钱和英国英镑之所以能够实现国家化,其共同因素主要是宋朝和英国都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对外贸易繁荣,航海业发达。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宋朝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近代英国经济,解答本题需根据宋朝铜钱和英镑国际化的共同因素进行分析。
18.【答案】(1)变迁特征:党和政府主导;以人民为中心;经历了从乡政并立到政社合一再到乡政村治的演变;参与主体走向多元化。
(2)因素:政权性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状况;时代变迁;社会观念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1)特征:根据材料“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可知,党和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乡村社会,国家就借助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把家庭从旧的地方束缚中部分地解放出来,开始了由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建立新联盟的过程,初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呈现乡、村政权并存。国家在农村诸多力量博弈中的全面获胜则以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实施为标志。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农村社会的治理转向村民自治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乡镇以下的村则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公共事务由本村村民自我管理”可知,经历了从乡政并立到政社合一再到乡政村治的演变;参与主体走向多元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人民为中心。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政权性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状况;时代变迁;社会观念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农村治理,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特征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影响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进行分析。
19.【答案】示例:
论题:法国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推动思想解放。
阐释: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联系不断加强,东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中学西渐蔚然成风;法国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打破专制束缚;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形成高潮,启蒙思想家为寻找反封建斗争的武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因素,形成了良好的「中国印象”;伏尔泰尤为推崇儒家精神,其思想和作品当中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法国的“中国热"传播了中国文化,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慧来源,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国反封建斗争的发展。
总之,中国文化对近代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要求“围绕‘法国对中国印象’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和材料内容“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热’,并把‘中国风’吹向整个欧洲”并结合所学可拟论题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推动思想解放。论述可结合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以及对启蒙运动影响的史实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启蒙运动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20.【答案】(1)调整:政治上进行改革,扩大民主范围,调整管理体制;社会生活上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2)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扩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认识: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的现代化;欧洲居主导地位;冲击了亚非拉地区旧的制度和思想,客观上传播了新的思想观念与生产方式
【知识点】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分析】(1)调整:政治:根据材料“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英美两国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还开展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或加强官僚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行政治改革,扩大民主范围;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根据材料“1871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也进行了调整。比如英国,它在1870年以前实行的是经济上的放任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加剧,统治集团改变了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美法德诸国也推行工人福利政策,尽管背景因国而异,但无一例外,这些国家的劳工立法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实施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通过立法,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2)背景: 根据材料“1900年”“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根据材料“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或经济体系的形成。认识:根据材料“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可知,“世界文明”的出现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根据材料“政治和经济的现代性的标志,如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可知,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现代化;根据材料“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其他地方,部落社会及固有的旧文化开始土崩瓦解。科学的思想到处改变着旧有的思想方法,就像当年在欧洲发生过的那样”可知,“世界文明”的形成中,欧洲居主导地位,冲击了亚非拉地区旧的制度和思想,客观上传播了新的思想与观念。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国家调整,解答本题需根据1871—1914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所进行的调整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1 / 1广东省湛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有学者认为,姬周建国以后“兴灭国,继绝世”,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资源。下列史料能够支持此论点的是( )
A 丁未卜,王贞:余惟羌循 《甲骨文合集》
B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 《史记.管蔡世家》
C 令克侯于燕 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克罍、克盉铭文
D 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 河南固始县墓葬宋景公嫁妹铜簋铭文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姬周建国以后‘兴灭国,继绝世’,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资源”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灭亡之国,使得绝祀的世族得以承继,宋景公嫁妹铜簋铭文表明,宋公为商汤之后裔,宋国为西周分封,D项正确;
《甲骨文合集》提供了殷商史料,A项说的是商王关于巡视羌的问卜,与题意时间不符合,排除;
B项与“兴灭国,继绝世”不符,排除;
燕国为姬姓侯国,不符合“兴灭国,继绝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解答本题需根据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2.(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东汉名士崔寔在《政论》中说:“值厄运之会……政多恩贷”“皇路险倾”“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据此可知,崔寔旨在( )
A.推行无为而治 B.探索济世之道
C.弘扬尊法抑儒 D.完善监察立法
【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值厄运之会……政多恩贷”“皇路险倾”“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崔寔为东汉人,看到了东汉的社会问题“厄运之会”“政多恩贷”,豪强势大,“皇路险倾”,皇权衰微,主张“参以霸政”“重赏深罚”“明著法术”,探索匡时济世之道,B项正确;
崔寔强调的是有为,不是无为,排除A项;
崔寔希望重赏罚,明法术,参以霸政,挽救时弊,没有表示抑制儒学,排除C项;
完善监察立法不是崔寔的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东汉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3.(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务、商税使、知市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另外,在使职差遣制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如茶务、酒务等,五花八门的手工业作坊,乃至医院、画院等服务性机构。藩镇的这些举措( )
A.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 B.扭转了封建王朝的走向
C.导致割据型藩镇日益增多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务、商税使、知市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另外,在使职差遣制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如茶务、酒务等,五花八门的手工业作坊,乃至医院、画院等服务性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晚唐五代的藩镇体制中,涉及经贸文化的职务和机构较多,联系时代特征,可知作为一种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地方治理体系,藩镇体制采取的这些举措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A项正确;
藩镇的这些举措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没有扭转封建王朝的走向,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藩镇的这些举措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C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
藩镇的这些举措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D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晚唐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晚唐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4.(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朱熹评论:“盖韩公之学,见于《原道》者,虽有以识夫大用之流行,而于本然之全体,则疑其有所未睹。且于日用之间,亦未见其有以存养省察而体之于身也。”据此可知,朱熹( )
A.否定了《原道》的价值 B.倡导学术交流
C.致力于重建儒学体系 D.主张三教融合学体系
【答案】C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盖韩公之学,见于《原道》者,虽有以识夫大用之流行,而于本然之全体,则疑其有所未睹。且于日用之间,亦未见其有以存养省察而体之于身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认为韩愈没有做到从本体论的高度重建儒家道德秩序,在日常之间体察儒学道德修养,说明朱熹致力于儒学体系的重建,C项正确;
朱熹指出了《原道》的不足,不是否定其价值,排除A项;
学术交流、三教融合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两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朱熹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朱熹思想的特点进行分析。
5.(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据《元史.天文志》载:钦命四海测验,以南北“取直测影”、纬度间隔为原则,遍及北海到南海,西凉州到高丽,特别关注中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如仅中书省就有大名、登州、大都等7个测点。不久,据测验结果,元朝颁行了《授时历》。据此可知,元朝四海测验( )
A.加强了京畿地的基层管理 B.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疆域
C.忽视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 D.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答案】D
【知识点】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钦命四海测验,以南北‘取直测影’、纬度间隔为原则,遍及北海到南海,西凉州到高丽,特别关注中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如仅中书省就有大名、登州、大都等7个测点。不久,据测验结果,元朝颁行了《授时历》”并结合所学可知,四海测验范围广,依据测验结果制定颁行的历法,能够普遍适用于各地区各民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D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元朝四海测验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
四海测验不等于开疆拓土,开疆拓土是测验的前提,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元朝四海测验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题干没有表明“忽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进行分析。
6.(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洪武年间,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安置如同其他官员一般集中在衙门附近,官宅由官方建设管理,“以别民居”,位置如下图所示。这种布局( )
A.保证了中央官府行政效能 B.服务于皇权政治的需要
C.显示了北平城的建筑水准 D.蕴含着“天人感应”观念
【答案】B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洪武年间,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安置如同其他官员一般集中在衙门附近,官宅由官方建设管理,‘以别民居’”可知,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分布,集中管理,与民居有别,相对独立,便于办公,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B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洪武年间,都城在南京,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天人感应”的观念,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明朝皇权强化的表现进行分析。
7.(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823年,山西日升昌票号问世。它创新了分红机制:一是“预提护本制”,即账期分红时,从红利中提留款项,专款存储,以防空底;二是“公座厚利制”,即在员工身股和财东银股的红利未分配之前,存下一部分相当于公积金的利润。这些创新着眼于( )
A.票号经营权的独立性 B.经营成本的降低
C.纸币防伪功能的增强 D.利益风险的防范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是‘预提护本制’,即账期分红时,从红利中提留款项,专款存储,以防空底;二是‘公座厚利制’,即在员工身股和财东银股的红利未分配之前,存下一部分相当于公积金的利润”并结合所学可知,日升昌创新的是分红机制,两种分红机制都预留部分利润,预防日后可能出现的金融问题,降低风险因素,D项正确;
分红机制创新着眼于利益风险的防范,AB项与题干“创新分红机制”无直接关系,排除AB项;
票号不是纸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8.(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下图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办的周刊《革命画报》刊登的一组绘画。该组绘画( )
A.开创了白话报刊形式 B.谴责了北洋军阀政府
C.宣传了北伐战争成果 D.彰显了政治建军原则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黄埔军校政治部主办的周刊《革命画报》刊登的一组绘画”并结合所学可知,画报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罪行,蕴含了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民族气节,彰显了黄埔军校的政治建军原则,D项正确;
此前已有白话报刊,排除A项;
绘画中不平等条约是列强和晚清政府签订的,不是北洋政府,排除B项;
该组绘画彰显了政治建军原则,C项明显与绘画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埔军校,解答本题需根据黄埔军校的建军原则进行分析。
9.(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美国学者韩丁在长篇纪实文学《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高度赞誉一份20世纪40年代的红色文献,称其在中国内战时,恰如《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据此推断,该“红色文献”( )
A.见证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B.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C.承认并限制封建剥削和债务 D.废除了中国农村土地私有制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美国学者韩丁在长篇纪实文学《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高度赞誉一份20世纪40年代的红色文献,称其在中国内战时,恰如《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文献为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与之相符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这一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有利于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早日结束内战,B项正确;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A项;
从材料信息判断,该内容并不是在抗战时期,也不是双减双交政策,排除C项;
土地改革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进行分析。
10.(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963年7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政府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倡议全世界各国首脑会议的声明》,对美苏的做法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1963年7月29日,戴高乐公开谴责了美苏共谋核垄断地位和歧视他国的做法。这反映出当时中法两国( )
A.结成了反霸权主义同盟 B.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C.在国际问题上存有共识 D.携手改变国际格局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63年7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政府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倡议全世界各国首脑会议的声明》,对美苏的做法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1963年7月29日,戴高乐公开谴责了美苏共谋核垄断地位和歧视他国的做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法两国都主张独立自主外交,发展独立核力量是中、法两国的共同诉求,C项正确;
中法两国并未结盟,排除A项;
中法建交于1964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
材料反映出当时中法两国在国际问题上存有共识,不能说明中法两国携手改变国际格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新中国外交的特点进行分析。
11.(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发现于巴格达附近、早于《汉谟拉比法典》的阿卡德语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仇恨其城邦,并逃跑了,另一人娶其妻,当他回来时,他不得对(原)妻子主张权利。该规定( )
A.宣扬了汉谟拉比国王的功绩 B.得益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C.展示了古代埃及的法律成果 D.旨在维护国家公共利益
【答案】D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发现于巴格达附近、早于《汉谟拉比法典》的阿卡德语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仇恨其城邦,并逃跑了,另一人娶其妻,当他回来时,他不得对(原)妻子主张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典对于背叛城邦者的婚姻不予以保护,这正是法典维护国家利益的体现,D项正确;
题干没有显示汉谟拉比国王功绩,排除A项;
阿卡德语法典规定并没有受希腊文明扩展的影响,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这是两河流域法典,不是埃及尼罗河流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西亚文明,解答本题需根据古代西亚文明成就进行分析。
12.(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在微型叙事诗集《波罗金诺》中,尼古拉一世时代的“我”采访了参加过波罗金诺战役的俄国老兵。老兵激动而自豪地回忆起1812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咱把烧毁的莫斯科扔掉,/可没把法国佬轻饶”?/“法国佬在狂呼乱叫”。这表明该诗集( )
A.渗透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观念 B.描述了拿破仑帝国走向瓦解
C.宣扬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D.揭示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惨烈
【答案】A
【知识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解析】【分析】根据“激情燃烧的岁月”:“咱把烧毁的莫斯科扔掉,/可没把法国佬轻饶”?/“法国佬在狂呼乱叫”并结合所学可知,诗集渗透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观念,A项正确;
诗中战役发生在1812年,拿破仑帝国是在之后走向瓦解的,排除B项;
材料表明该诗集渗透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观念,排除C项;
材料表明该诗集渗透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观念,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民族意识觉醒,解答本题需根据西方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进行分析。
13.(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疾呼:所谓的新济贫法不是“剥夺了你们接受贫民院救济的权利吗”?“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好吧,那就把它连根拔掉,而他们就得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严重 B.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
C.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 D.议会改革理顺了社会秩序
【答案】B
【知识点】早期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剥夺了你们接受贫民院救济的权利吗”?“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好吧,那就把它连根拔掉,而他们就得经历一次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表达了对资产阶级政府颁布的新济贫法的不满,呼吁革命,这表明英国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有所增强,B项正确;
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理顺了社会秩序”表述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宪章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英国宪章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
14.(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下表为美国1914—1916年对相关国家的贸易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年份 对英法意俄的输出 对德国及奥匈的输出
单位(美元) 指数 单位(美元) 指数
1914 824860237 100 169289775 100
1915 1991747493 241 11878153 7
1916 3214480547 389 1159653 0.68
A.协约国经济更加繁荣 B.大战局势即将发生变化
C.同盟国扭转外贸逆差 D.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答案】B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美国1914—1916年对相关国家的贸易情况统计表”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这为1917年美国放弃中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提供了更多机率和可能性,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比较协约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说明协约国经济更加繁荣,排除A项;
仅根据表格信息不能说明同盟国扭转外贸逆差,排除C项;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进行分析。
15.(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1950年,印度宪法第17条废除不可接触制。1951年,印度宪法增添了“在第十五条中,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国家为公民中的落后阶层或‘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在社会和文化上的进步采取任何特殊的措施”的规定。这些规定意味着印度( )
A.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B.民族经济日益发展
C.种姓观念已被抛弃 D.国家治理有所调整
【答案】D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在第十五条中,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国家为公民中的落后阶层或‘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在社会和文化上的进步采取任何特殊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国家法律层面对“不可接触制”的否定,对“落后阶层或‘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的关注,是符合印度国情的国家治理方式的探索,D项正确;
材料中的规定表明印度国家治理有所调整,未体现民族矛盾得到缓和,排除A项;
材料中的规定表明印度国家治理有所调整,未体现民族经济日益发展,排除B项;
C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后印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战后印度统治特点进行分析。
16.(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积极支持外资机构设立亚洲货币经营单位,并于1978年全面放开外汇市场。1990年,新加坡将外国人持有本地银行股权比例的上限由20%提高到了40%。这反映出新加坡( )
A.大量吸引精英移民 B.开创发展知识经济
C.经济发展潜藏危机 D.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答案】C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及处理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积极支持外资机构设立亚洲货币经营单位,并于1978年全面放开外汇市场。1990年,新加坡将外国人持有本地银行股权比例的上限由20%提高到了40%”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大力引进外资,扩大外汇市场和本国银行业的开放力度,加大国际资本流通,反映出新加坡经济发展潜藏着危机,C项正确;
题干信息是吸引资本,不是吸引精英移民,排除A项;
材料反映出新加坡经济发展潜藏危机, 开创发展知识经济、努力实现产业升级与材料无关,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后新加坡经济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战后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蕃客”是宋代对外商的称呼,他们从事中外贸易主要有3个方向:一是沿陆路上丝绸之路前往西亚、中亚;二是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前往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之后前往中东、非洲、欧洲;三是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宋朝的铜钱随着贸易大量来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中国来卖,却不采购返程货物,而是把铜钱运回日本,最多的一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10万贯铜钱运回日本,结果台州城陷入了“钱荒”。此外,今阿拉伯地区、非洲东海岸发现过大量宋代铜钱。除了上述这些国家,两宋还分别与辽、西夏、金等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哲宗时供备库使郑价出使辽朝,回来报告“北界支到抬箱人例物见钱七十余贯,并是国朝新铸钱宝”。
—摘编自陈忠海《宋代铜钱的“国际化”》
材料二:英镑的国际化历程可追溯至18世纪。17世纪中后期,英国经历“金融革命”,信贷工具、银行网络产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发展,英国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输出国。18世纪后半期,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19世纪70年代,通过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19世纪后半期,英镑成为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摘编自于永臻《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铜钱流入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并分析对宋朝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铜钱和英镑国际化的共同因素。
【答案】(1)特点:范围广;渠道多;数量大。
影响. 导致宋朝钱荒严重; 推动了纸币的产生;有利于扩大宋代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2)因素:经济实力强大,对外贸易繁荣,航海业发达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宋朝的铜钱随着贸易大量来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中国来卖,却不采购返程货物,而是把铜钱运回日本,最多的一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10万贯铜钱运回日本”、“两宋还分别与辽、西夏、金等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宋哲宗时供备库使郑价出使辽朝,回来报告‘北界支到抬箱人例物见钱七十余贯,并是国朝新铸钱宝’”可知,主要是范围广、渠道多、数量大。影响:根据材料“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中国来卖,却不采购返程货物,而是把铜钱运回日本,最多的一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10万贯铜钱运回日本,结果台州城陷入了‘钱荒’”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导致宋朝钱荒严重;根据材料“北界支到抬箱人例物见钱七十余贯,并是国朝新铸钱宝”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纸币的产生;有利于扩大宋代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2)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发展,英国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输出国”“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19世纪70年代,通过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等信息可概括出宋朝铜钱和英国英镑之所以能够实现国家化,其共同因素主要是宋朝和英国都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对外贸易繁荣,航海业发达。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宋朝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近代英国经济,解答本题需根据宋朝铜钱和英镑国际化的共同因素进行分析。
18.(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农村治理路径明显变化的60年,最能反映这场变革的是农村治理方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乡村社会,国家就借助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把家庭从旧的地方束缚中部分地解放出来,开始了由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建立新联盟的过程,初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呈现乡、村政权并存。国家在农村诸多力量博弈中的全面获胜则以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实施为标志。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农村社会的治理转向村民自治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乡镇以下的村则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公共事务由本村村民自我管理。1982年村民自治写进了宪法,自1983年到1985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工作。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摘编自戴玉琴、高广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路径、影响和走向》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特征。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
【答案】(1)变迁特征:党和政府主导;以人民为中心;经历了从乡政并立到政社合一再到乡政村治的演变;参与主体走向多元化。
(2)因素:政权性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状况;时代变迁;社会观念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1)特征:根据材料“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可知,党和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乡村社会,国家就借助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把家庭从旧的地方束缚中部分地解放出来,开始了由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建立新联盟的过程,初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呈现乡、村政权并存。国家在农村诸多力量博弈中的全面获胜则以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实施为标志。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农村社会的治理转向村民自治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乡镇以下的村则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公共事务由本村村民自我管理”可知,经历了从乡政并立到政社合一再到乡政村治的演变;参与主体走向多元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人民为中心。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政权性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状况;时代变迁;社会观念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农村治理,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特征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影响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进行分析。
19.(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6世纪,法国一批人文主义作家就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兴趣。拉伯雷认为,“智慧的神瓶”在中国,蒙田把中国看做“欧洲的典范”。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热”,并把“中国风”吹向整个欧洲。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是最有理性的”,他还将中国人推崇的“理”解释为“自然之光”。为了发扬光大他所说的“中国精神”,他进而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写出了剧本《中国孤儿》。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法国对中国印象”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法国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推动思想解放。
阐释: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联系不断加强,东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中学西渐蔚然成风;法国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打破专制束缚;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形成高潮,启蒙思想家为寻找反封建斗争的武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因素,形成了良好的「中国印象”;伏尔泰尤为推崇儒家精神,其思想和作品当中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法国的“中国热"传播了中国文化,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慧来源,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国反封建斗争的发展。
总之,中国文化对近代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要求“围绕‘法国对中国印象’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和材料内容“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热’,并把‘中国风’吹向整个欧洲”并结合所学可拟论题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推动思想解放。论述可结合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以及对启蒙运动影响的史实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启蒙运动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20.(2024高三上·湛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1914年,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社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整。以英国为例,当政者通过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缓解了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除俄国外,欧美其他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民主。为了应付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所带来的新问题,英美两国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还开展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或加强官僚制度。1871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也进行了调整。比如英国,它在1870年以前实行的是经济上的放任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加剧,统治集团改变了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美法德诸国也推行工人福利政策,尽管背景因国而异,但无一例外,这些国家的劳工立法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实施的。
—摘编自刘祚昌《1871—1914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调整》
材料二:到1900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提及“世界文明”。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政治和经济的现代性的标志,如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其他地方,部落社会及固有的旧文化开始土崩瓦解。科学的思想到处改变着旧有的思想方法,就像当年在欧洲发生过的那样。
—摘编自(美)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1914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所进行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世界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这种“世界文明”的认识。
【答案】(1)调整:政治上进行改革,扩大民主范围,调整管理体制;社会生活上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2)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扩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认识: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的现代化;欧洲居主导地位;冲击了亚非拉地区旧的制度和思想,客观上传播了新的思想观念与生产方式
【知识点】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分析】(1)调整:政治:根据材料“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英美两国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还开展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或加强官僚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行政治改革,扩大民主范围;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根据材料“1871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也进行了调整。比如英国,它在1870年以前实行的是经济上的放任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加剧,统治集团改变了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美法德诸国也推行工人福利政策,尽管背景因国而异,但无一例外,这些国家的劳工立法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实施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通过立法,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2)背景: 根据材料“1900年”“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根据材料“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或经济体系的形成。认识:根据材料“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可知,“世界文明”的出现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根据材料“政治和经济的现代性的标志,如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可知,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现代化;根据材料“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其他地方,部落社会及固有的旧文化开始土崩瓦解。科学的思想到处改变着旧有的思想方法,就像当年在欧洲发生过的那样”可知,“世界文明”的形成中,欧洲居主导地位,冲击了亚非拉地区旧的制度和思想,客观上传播了新的思想与观念。
【点评】第一问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国家调整,解答本题需根据1871—1914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所进行的调整进行分析。第二问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