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灯光》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灯光》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17: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课时
8 灯光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灯光, 但是作家王愿坚却对灯光有着特殊的感受,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灯光》,去感受一名战士内心对灯光的向往。
王愿坚:(1929年—1991年),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等
走 近 作 者
宏伟:
围歼战:
交通沟:
胸墙:
黑魆魆:
千钧一发:
璀璨:
理 解 词 语
(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阵地内连接堑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形容黑暗。
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理 解 词 语
华灯:
阻击:
清明节:
漫步:
憧憬:
注视:
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的灯。挺进:指军队直向前进。
指以防御的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攻击。
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四月四、五或六日,民间习惯在这几天扫墓。
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向往。
聚精会神,集中精神的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梳理归纳: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
自 读 提 示
(1)课文写了什么?(2)思考:这篇文章,作者以什么事物的描写为线索?
同桌互动、讨论交流:
整 体 感 知
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整 体 感 知
思考:这篇文章,作者以什么事物的描写为线索?
灯光
整 体 感 知
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意思 。
第一部分
(第1~2自然段):“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多好啊”的欢叫,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
(第3~11自然段):叙述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部分
(第12自然段):“我”想起“往事”,抒发作者对战友的缅怀之情。
整 体 感 知
阅读1自然段,小组交流、讨论:为什么看到这千万盏灯感到温暖?
  
品 读 感 悟
灯多、 建筑宏伟壮大说明祖国建设突飞猛进 ,使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 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由设问引入回忆,开始倒叙。 “深深的回忆” 暗指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记忆深刻的。
设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品 读 感 悟
阅读2~7自然段,讨论、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填写下表。
出现次数 当时情况 时间 地点 看到 想到
第一次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
天安门广场
广场上千万盏灯
北京的夜晚真美啊。祖国的建设发展真快啊?
第二次
战斗前夕
交通沟
书中插图
书中插图
如果大家能够过上这样和平、幸福的生活该多好啊!
胜利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交通沟
战斗前夕
第三次
品 读 感 悟
“多好啊!”仅仅是指在灯光下看书吗?
不是。不仅仅指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
还指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
品 读 感 悟
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靠”“望”“陷”三个动词表现了什么?
“靠”“望”“陷”三个动词表现郝副营长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品 读 感 悟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些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是对郝副营长在激战前,憧憬光明和幸福生活时的语言描写。 郝副营长希望战争胜利后,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 这句“多好啊” 在文中第三次出现,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寄托着他的梦想和希望。
品 读 感 悟
阅读第9自然段,我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这里点明了火光的来源,突出了郝副营长舍己为人的英勇壮举。 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他甘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献身精神!
品 读 感 悟
品 读 感 悟
阅读第10~12自然段,前后桌讨论交流:(1)郝副营长美好的愿望实现了吗?他见到电灯了吗?(2)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说明什么?(3)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说明什么?
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郝副营长美好的愿望实现了吗?他见到电灯了吗?
没有实现。他生前没见到电灯。
品 读 感 悟
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说些什么?
郝副营长,您虽然没有见过电灯,但您的一颗心却照耀着千千万万的人,您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您真勇敢,我敬佩您!
品 读 感 悟
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话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
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了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长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都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品 读 感 悟
思考本文以《灯光》为题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灯光”是一种幸福生活的代表,是郝副营长的理想,是他奋勇杀敌、英勇捐躯的动力,也是留在“我”灵魂深处的永远的记忆。
品 读 感 悟
想一想作者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叙述事件过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好处: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品 读 感 悟
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品 读 感 悟
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引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引起了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正是因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促使郝副营长在战斗中不顾自身安危,点燃了那本书,用微弱的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概括课文的主旨:
课文通过写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塑造了战斗英雄郝副营长的伟大形象,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表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品 读 感 悟
1. 根据拼写汉字。
tè shū   hónɡ wěi wèi lái   jiāo jí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一( )英雄   一( )电灯   一( )火柴
一( )孩子  一( )部队   一( )画
一( )树林   一( )战斗   一( )书
做一做
课 堂 练 习
位 盏 根
个 支   幅
片 场 本
特殊 宏伟 未来   焦急
课 堂 总 结
《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
课后阅读《小游击队员》。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