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冀中的地道战》第一课时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冀中的地道战》第一课时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18:1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课时
冀中的地道战
第一课时
播放歌曲《地道战》
新 课 导 入
周而复 (1914—2004),现当代作家。代表作《上海的早晨》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散文报告尔集《诺曼·白求恩》《晋察冀行》等。
新 课 导 入
1942年到1944年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国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日本侵略者们还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新 课 导 入
①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②学生先观察,如何把字写正确,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③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④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写 字 指 导
田+各=略
扌+阁=搁
扌+另=拐
妨-方+子=好
党-兄+员=赏
蔽-敝+早=草
识 字 方 法
熟字加偏旁
熟字换偏旁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左右

侵略 侵占
我们热爱和平,反对侵略。
左窄右宽,右部上扁窄下宽松。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左右

粗略 省略
他粗略统计一下,今天大约来了300人。
“田”小且靠上,“各”横撇与捺宜长,盖下。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上下

修筑 建筑
我的家乡即将修筑一条铁路。
上小下大,下部横折弯钩有力,钩向里收。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上下

堡垒 碉堡
科学家们不断攻破一个个科学堡垒。
上不书写紧凑,下部长横要拖稳上部。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上下

党员 共产党
老百姓对廉洁奉公的党员赞叹不已。
秃宝盖略宽,拖上盖下。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单一
丿
山丘 小丘
山丘上开满五颜六色的小花。
末横稍长,拖住上面。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左右

妨碍 又有何妨
上课随便说话,会妨碍他人的学习。
“女”撇点与撇要协调,“方”的横不宜过长。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上下

遮蔽 隐蔽
漫天的浓雾遮蔽了眼前的景色。
“敝”要写得紧凑些,末笔撇画要伸展些。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左右

陷阱 塌陷
汽车被陷在坑里了。
左窄右宽,“阝”要小些与右部相协调。
字 词 梳 理
我会写

结构:
部首:
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
左右

拐进 拐卖
那人拐进胡同里。
左高右低,“口”上开下合“力”撇舒展。
字 词 梳 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守住
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字 词 梳 理
堡垒: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
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不计其数: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
rèn(任何)
rén(任县)

字 词 梳 理
1.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2.梳理归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
自 读 提 示
1.同学们,请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下阅读的时间。
2.联系自己的问题进行内容整体感知
3.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速 读 课 文
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地道战”这种战斗模式打击日本侵略者。
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整 体 感 知
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第2自然段介绍了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了冀中的地道的规模和作用。
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地道里的构造。
第5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地道的出口和地道里的通道。
第6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地道是怎样防火、防水、防毒的。
第7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地道里是怎样通讯联络的。
第8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对地道战的评价。
整 体 感 知
说一说,课文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1~3):写冀中人民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创造了地道战。
第二部分(4~7):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第三部分(8):写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
整 体 感 知
知 识 拓 展
地道战的资料
1941年,河北平原 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这种形式的前身,但当时还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便于我军民坚持平原对敌斗争,党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能容纳一、二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灵活,一旦被敌人发觉,没法躲避。为了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就逐渐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两层,或修两个洞口,或把两个洞连接挖通。这样,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只能作为临时藏身躲险的处所。
地道的分布范围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保定中部偏南,东到沧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庄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区。面积大概是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方圆直径为130公里。
阅读
知 识 拓 展
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阅读
一、查字典。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侵略( ) 碉堡( )
任丘( ) 妨碍( )
二、比一比,再组词。
侵( ) 碉( )
浸( ) 调( )
lüè diāo
qiū fáng
入侵 碉堡
沉浸 调节
做一做
课 堂 练 习
一、查字典。
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地道战是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斗争方式。
B.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站着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C.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
B
做一做
课 堂 练 习
课 堂 总 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民在战争中无穷无尽的智慧。那么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词语。
作 业 布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