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边城(节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2 边城(节选)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5 17:2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2 边城(节选)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挣扎(zhá) 包扎(zhā) 翘起(qiào) 翘首(qiáo)
B.擂鼓(léi) 打擂(lèi) 脖颈子(gěng) 颈联(jǐng)
C.埋怨(mán) 拮据(jù) 停泊(bó) 血泊(pō)
D.蚱蜢(zhà) 舴艋(zhà) 眺望(tiào) 角隅(yú)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项是(  )
A.竹篙 诅咒 斑斓 绿草如茵
B.苍茫 菲薄 作揖 阴谋鬼计
C.黯然 通宵 酝酿 峥嵘岁月
D.惆怅 寂寥 笙箫 短小精悍
3.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B.《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
C.明天是凤凰古城最后一个“免费日”,记者在景区发现,尽管下着雨,但街市上撑着伞、披着雨衣的游人不绝如缕。
D.附庸风雅的人主观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但他们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有心向善,未可厚非。
4.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祖父说着,于是,把手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 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
②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 爷爷死了?”
③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_________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
A.局束 假若 俨然
B.局促 难道 居然
C.局促 假若 俨然
D.局束 难道 居然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各篇都相对独立,可以单独成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绪便显得十分复杂。
①成为深藏于作者胸间的锥心透骨的痛
②全书整体上又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
③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与生命形式固然使人倾心神往
④其中人事情景、古今未来滚动交织融成一片
⑤浸透着作家发自内心的乡土悲悯情怀
⑥未来湘西的何去何从又让作者困惑迷茫
A.④①②⑤⑥③ B.③②⑥①④⑤
C.⑤②⑥③④① D.②④⑤③⑥①
6.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对“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的“边城”,是理想的世外桃源式的地方。他的理想就是像陶渊明一样过那种隐逸的生活。
B.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
C.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D.边城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赛龙舟、自由下水捉鸭子等,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具有风俗美。
7.下面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中“爷爷”是淳朴厚道却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B.《边城》中大老为人处事像顺顺,沈从文敏锐地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悲剧命运,他还原大老得到翠翠。在沈从文看来,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体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现代化,因此让大老在急流中死去。
C.《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D.《边城》中,天保和傩迭一起在碧溪蛆对岸的山上为翠翠唱歌,翠翠在歌声中做梦摘到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边城》中,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二、语言表达
8.将下面的一段话改写为句式整齐的一段话。(可适当更换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边城是一幅五彩的画,她如诗,她又像一曲婉转的歌。假如置身其中,浑身的污垢自然澄清,日常的烦恼可以洗尽。她可以冲散劳累和忧愁,她还能滋润我们的心灵,留下甜蜜与欢乐。我爱边城的美,也爱她的奉献与辛勤,同样也爱她的有滋有味与不倦拼搏。
三、问答题
9.阅读课本《边城》(节选)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写一段点评文字,不超过80字。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边城
沈从文
两年日子过去了。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
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头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玩灯的兵士,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喽啰!”
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
“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与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三角粽。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不有人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
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
向前快快的走去了。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的一直走还家中。到了渡口,那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他们。几人渡过溪到了家中,剥粽子吃。到后那人要进城去,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
“爷爷,看喽啰上山了啊!”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什么东西,轻轻的吁了一口气。祖父静静的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从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乡。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
文本二:
鲁迅、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文学艺术大师,他们先后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亮丽旗帜,以丰厚的创作实绩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开辟、拓展了乡土文学的领域。鲁迅重在“揭丑”,使得阿Q的性格成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阿Q正传》也成为20年代中国形象的代名词。沈从文则重在“显美”,注重发掘、凸现边域山民的传统美德和自然人性,寄托了作者重造民族精神的理想,也使得《边城》继《阿Q正传》之后,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
(节选自历彦军《中国形象的文化隐寓》)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年来的两个中秋节让翠翠感到极其平淡无奇是因为唱歌等活动没能如期举行以及傩送不在场。
B.祖父遇到去年打火把的人先不做声,然后“闪不知一把抓住”,敏捷的动作表现出他粗鲁冒失的性格。
C.顺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假装眺望河中景色,实际却听得很仔细,表现出她矜持羞涩的性格。
D.爷孙俩“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反映出爷孙间虽然感情真挚但还是有隔膜。
11.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边城新年迎春活动进行了详细描写,既反衬出翠翠内心的失落,也从侧面写出她对傩送的思念。
B.小说以打火把的人为线索衔接起了两个端午,让翠翠先邂逅大老又巧遇二老,使得故事情节摇曳生姿。
C.小说第二段开头“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既写出翠翠对傩送的难忘,又引出对上一个端午节的回忆。
D.小说语言简约朴实却又生动形象,主要以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尤其是擅于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
12.文中“鸭子”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13.文本二中所说的“《边城》继《阿Q正传》之后,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一和课本中学过的《阿Q正传》作简要分析。
五、写作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边城》中的渡口和摆渡人已经成为文学经典形象。生活中,许多人都曾经或将会遇到“渡口
”, 也曾得到或将得到“摆渡人”的帮助。
上面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想象和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 叙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项,“包扎”的“扎”应读“zā”;
B项,正确
C项,“拮据”的“据”应读“jū”;
D项,“舴艋”的“舴”应读“zé”。
故答案为:B。
【点评】做字音题要熟悉产生误读的几种情况:形似误读、俗读误读、多音误读、姓氏误读、古音误读、难读字误读、习惯性误读等。“舴”为易误读字。
2.【答案】B
【解析】阴谋鬼计----阴谋诡计。正确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是历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汉字量多面广,要做到正确识别和书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掌握规律,大量识记的基础上,做题时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3.【答案】C
【解析】【分析】A项,“名噪一时”指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B项,“秀色可餐”原形容妇女美貌。后也形容景物秀丽。
C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D项,“未可厚非”指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故答案为:C。
【点评】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C项写的是“游人”,用“不绝如缕”为对象误用。
4.【答案】A
【解析】【分析】“局束”指控制,约束;“局促”指拘谨不自然。依据语境,第①句应选“局束”。
第②句是个假设句,不是反问句,应填“假若”。
“俨然”形容庄严、齐整、很像。“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第③句中老船夫并非真的生气,所以使用“俨然”。
故答案为:A。
【点评】积累常见的近义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本题中“局束”考查不多,“俨然”和“居然”容易区分不清。
5.【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D六句话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湘行散记》的结构特点,一是体现的作者情感。从横线前“相对独立”分析,接下来应该是《湘行散记》的“整体”特点,然后写湘西居民如今的生活以及作者对湘西未来的担心等。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6.【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A.“他的理想就是像陶渊明一样过那种隐逸的生活”错,《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作者的理想并非像陶渊明一样过那种隐逸的生活。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7.【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项,“一起”错,天保与傩送达成协议,两人去给翠翠唱歌,谁得到回应另一个就退出。由于天保走了马路占了先,他一定要傩送先唱,结果傩送一唱,天保就不好张口了,决定退出,驾船离开。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8.【答案】边城真美啊!美得像一幅五彩的画,又像是一首灵动的诗,还像一曲婉转的歌。这种美澄清了我们浑身的污垢,洗尽了我们日常的烦恼,冲散了我们的劳累,带走了我们的忧愁,滋润了心灵,留下了快乐,留下了甜蜜。我爱边城,爱她的美;我爱她的奉献,爱她的辛勤;我爱她的有滋有味与不倦拼搏。
【解析】【分析】这段文字有两项大的内容:一是说边城的美,一是说我爱边城的美。抓住这两项内容,不难做出合理的回答。表达时,注意多使用相同的句式,以使句式整齐。
故答案为:边城真美啊!美得像一幅五彩的画,又像是一首灵动的诗,还像一曲婉转的歌。这种美澄清了我们浑身的污垢,洗尽了我们日常的烦恼,冲散了我们的劳累,带走了我们的忧愁,滋润了心灵,留下了快乐,留下了甜蜜。我爱边城,爱她的美;我爱她的奉献,爱她的辛勤;我爱她的有滋有味与不倦拼搏。
【点评】解答此题,可先整体感知此段大意内容,然后抓住关键的语句,按照一定的句式进行概括即可。可按照“边城像……又像……还像……”的句式组织答案。
9.【答案】这段文字从声音、气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的描绘了湘西乡村宁静古朴的黄昏图画,再现了边城的美丽、平静,烘托出翠翠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展开、推动故事情节。这一段通过写杜鹃叫个不息、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泥土气味、草木气味、各种甲虫类气味、天上的红云,描绘了湘西乡村宁静古朴的黄昏图画;这幅画面是美丽的、平静的;烘托出翠翠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答案】10.B
11.B
12.①鸭子是大老捉回家的,说明大老和二老一样身手矫健;
②顺顺只因爷爷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便把鸭子给了爷爷,表现出顺顺慷慨仗义的性格特点;
③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凸显人性善良美好的文本主旨;
④翠翠对祖父说“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表现出她不喜欢大老只喜欢二老的心理。
13.①农村形象:《阿Q正传》通过赵太爷等对阿Q的欺压,表现出中国农村封建专治、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特点;而《边城》节选部分通过对迎春和端午习俗等的描写,展现出边城军民和睦、官民同乐的社会环境特点。
②国民形象:《阿Q正传》通过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王胡、假洋鬼子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表现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忍辱屈从、麻木愚昧等病态人格和心理;而《边城》节选部分通过描写顺顺得慷慨仗义、老船夫的质朴侠义、翠翠纯真善良等,表现出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特点。
③鲁迅重在“揭丑”,主要从“恶”的角度加以摧毁,沈从文重在“显美”,主要从“善”的角度进行诱导,但都是为了“重塑民族精神”。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准确分析选项。因此,把握题干要求的文本内容,抓住关键词,逐一进行排除,即可得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具体的内容,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四个选项中,涉及艺术特色、内容分析及其情感体会,包括语言分析都可以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进行一一排除。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重要事物在文本中的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首先审读文段,找出相关内容,再从内容和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内容,然后将阅读文本与课内文章的主题思想、形象等方面进行比较,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10.B.“粗鲁冒失的性格”应是“豪爽开朗性格”。
故答案为:B。
11.B.打火把的人不是线索,“让翠翠先邂逅大老又巧遇二老”错,应该是“让翠翠先邂逅二老又巧遇大老”。故答案为:B。
12.“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可见大老身手矫健,顺顺慷慨仗义。并通过这两人的行为,展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可见人性的善良。“‘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鸭子是大老送的,从翠翠的话中可见,她不喜欢大老的心理。
故答案为:①鸭子是大老捉回家的,说明大老和二老一样身手矫健;②顺顺只因爷爷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便把鸭子给了爷爷,表现出顺顺慷慨仗义的性格特点;③描写了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凸显人性善良美好的文本主旨;
④翠翠对祖父说“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表现出她不喜欢大老只喜欢二老的心理。
13.就人物形象而言,《阿Q正传》阿Q,一贫如洗,无家无业,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住在未庄的土谷祠,只给人家做短工,平日只要吃饱了肚子,有几文钱,便神气活现地喝酒赌博,调笑打闹,生活满足得很。后来在他“中兴”之后,更是满足、神气非常“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阿Q不仅在生活上十分满足和得意;在精神上,也有其满足和沾沾自喜之处。阿Q得意于自己“先前阔”,或者“我的儿子会阔多啦”,加以他“进了几回城”,自恃“见识高”,便更自负。他讥笑未庄人是“多么可笑的乡下人”,竟不知城里的煎鱼和条凳,打麻将的手艺也远不及城里人。然而一面又鄙薄城里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不用葱叶而用葱丝,他认为“这是错的,可笑。”这样,阿Q又在精神上获得了满足。在这种卑琐陋劣的生活方式下,阿Q处于可怜的境地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下去。他身上最明显的旧中国的国民劣根性便是精神胜利法和奴隶根性。赵太爷是现实社会当中的胜利者,与阿Q的“精神胜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封建社会当中的社会强者势力的代表。而通过赵太爷的强悍形象和实际胜利,也说明了所有在“精神上”具有胜利的人,实际上都是在现实当中空虚无力的弱势群体,而所谓的“精神胜利”,最终只能是飘渺云烟,永远抵不过现实当中他人所拥有的一切。一种是以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富裕阶层的读书人,有实力学习洋务,有钱留洋,有资本说参与革命但是实际上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另外一种则是赵秀才,接受正统封建教育成长起来,封建统治的坚决维护者。从本质上来说,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是一样,都是造成阿Q悲剧结果的罪魁祸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两人具有相同的特点。文章大体展现的是欺软怕硬、忍辱屈从、麻木不仁等病态的人格和心理,整体的背景环境为中国农村封建统治下,封闭落后的状态。鲁迅从刻画“恶”的角度,揭露社会现实。《边城》,背景环境为“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三角粽”,可见整体的环境是军民和谐的状况。就人物而言“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三角粽”,可见顺顺的慷慨仗义。《边城》中的人物是优美、健康的。在《边城》中重点显示了人性的美,从“善”的角度,是“重塑民族精神”。
故答案为:①农村形象:《阿Q正传》通过赵太爷等对阿Q的欺压,表现出中国农村封建专治、封闭落后的社会环境特点;而《边城》节选部分通过对迎春和端午习俗等的描写,展现出边城军民和睦、官民同乐的社会环境特点。②国民形象:《阿Q正传》通过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王胡、假洋鬼子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的描写,表现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忍辱屈从、麻木愚昧等病态人格和心理;而《边城》节选部分通过描写顺顺得慷慨仗义、老船夫的质朴侠义、翠翠纯真善良等,表现出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特点。③鲁迅重在“揭丑”,主要从“恶”的角度加以摧毁,沈从文重在“显美”,主要从“善”的角度进行诱导,但都是为了“重塑民族精神”。
14.【答案】略
【解析】【分析】 材料第一句话,以《边城》中的经典形象,唤起考生对渡口和摆渡人的形象化认识。第二句话,则把考生的思维引向更开阔的空间:生活。理解这则材料,重要的是要抓住“渡口”和“摆渡人”这两个概念。所谓渡口,喻指人生之路上必然会面对的一些重要的关口,在这些关口我们可能胆怯、迷茫、找不到出路。所谓摆渡人,则喻指给我们勇气、替我们指明方向、帮我渡过难关的人。
题干要求写成记叙文,考生应选择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重点写“摆渡人”在“我”重要的人生关口,如何帮助我渡过难关,摆渡我到达人生的彼岸。在写作的过程中,最好能鲜明地写出自己在人生的“渡口”碰到了怎样的外在、内在困境,以为突出“摆渡人”对我的巨大帮助作用做铺垫。在写他帮助、指引我时,要运用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把人物写活。情节要丰富,还应详略得当,要围绕着“摆渡”这一中心,用清晰的叙事线索把丰富的材料贯穿起来,并写出波澜。最好能前后对比,写出他的帮助给“我”带来的思想冲击,以及“我”的人生在此之后出现了怎样的转机,有了怎样的升华。整篇文章,既要表达对“摆渡人”的感激之情,也要写出此事给自己的带来的人生感悟,比如:如何面对抉择,如何帮助他人,未来的路应该如何走。
立意:
1.感谢班主任在我叛逆期对我的循循教导,帮我走向阳光。
2.感谢史铁生,他写的《病隙碎笔》,在我绝望的时候,唤醒我。
3.人生难免遇沟壑,勇于寻找摆渡人。
4.渡人,也是渡己。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