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课外阅读检测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课外阅读检测卷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6 10:4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课外阅读检测卷
(一)猪嘴防毒面具
①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防毒面具的外形和猪嘴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呢 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 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某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对峙半年之久。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几千个盛有氯气的钢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约180吨的氯气释放出去。顿时,一片黄绿色烟雾弥漫,并快速向联军的阵地飘移,一直扩散到联军阵地纵深几十千米处,致使几千名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
③可是奇怪的是,这一带的野猪竟意外地活了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过考察和研究后,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们的防毒面具,因此它们能在这场氯气的浩劫中幸免于难。
④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两国科学家深受启发。他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采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后来经过多次改进,防毒面具采用的过滤材料更为先进可靠,吸附化学毒剂的本领更大,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⑤防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有删改)
1.对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引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
B.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C.特意点出防毒面具外形和猪嘴相似,提问“为什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秘密”指的是什么 用“——”画出来。
3.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第②段的故事既引出了制造防毒面具的原因,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野猪用嘴拱地是为了过滤有毒气体。
D.第一批防毒面具采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
4.“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一句中“较多的”能删去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了这篇短文,你能提出什么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青蛙和电子蛙眼
①一个飞机场内,指挥人员正在指挥飞机降落,他们每次都能指挥得准确无误,没有丝毫差距,使飞机准确降落。
②为什么指挥人员能指挥得这么准确?到底是什么隐藏的高科技帮助了他们?原来,是人们从青蛙身上得到了一些启示。
③事情是这样的:很早以前,仿生学家发现青蛙的眼睛有些蹊(qī)跷,非常特殊。他们发现青蛙的眼睛好像和其他的动物不一样,青蛙的眼睛比较突出,于是他们就对青蛙有了深厚的兴趣。
④经研究发现,青蛙虽然对活动的东西非常敏锐,但是却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而且一遇到光就不能动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⑤仿生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青蛙眼睛的奥秘。原来,蛙眼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分成五类,一类只对颜色起反应,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起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视觉中枢——视顶盖。视顶盖上有四层神经细胞:第一层对运动目标的反差起反应,第二层能把目标的凸边抽取出来,第三层只看见目标的四周边缘,第四层则只管目标的明暗变化。这四层特征就好像在四张透明纸上的图画,叠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像。因此,青蛙的眼睛对活动的东西非常敏锐,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
⑥仿生学家模仿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使机场的指挥人员能更加准确地指挥飞机降落。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迟钝——( ) 普通——( ) 暴露——( )
2.画“ ”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
3.用“ ”画出第⑤段的中心句。
4.与第①段前后照应的段落是第___段。
◆这种前后照应的好处是( )
A.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B.强调了仿生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C.强调青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5.读完全文,我们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思考更加全面深入。
(1)针对短文内容,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生活实际,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昆虫学家和蝴蝶
①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期间,有一位昆虫学家与他的战友们被困在列宁格勒。
②一天,这位昆虫学家看到营地不远处的树枝上停着一只蝴蝶,这只蝴蝶反复试了好几次还是没法起飞。经验丰富的昆虫学家看出了其中的隐情:它一定是受伤了。
③昆虫学家轻轻地将蝴蝶从树枝上拿下来,带回营地,小心翼翼地给它上了药。两天后,蝴蝶康复了。昆虫学家依依不舍地将它放回了大自然。
④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
⑤昆虫学家和他的战友们发现,一夜之间,他们的营地前停满了蝴蝶,花花绿绿的蝴蝶在阳光下扑闪着美丽的翅膀,分外耀眼。
⑥昆虫学家研究昆虫多年,还没有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他将目光停留在了蝴蝶的翅膀上,突然他灵机一动:这些花花绿绿的色彩不正是最好的“防护服”吗?昆虫学家激动极了。他想出了用几种颜色装扮军事基地的方法,给军事基地穿上了一件大大的“花衣裳”。因此,德军在飞机上看到的只是一片花草蝴蝶的海洋。尽管德军费尽心机,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仍然平安无事,这为他们赢得最后的胜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⑦根据同样的原理,后来人们还生产出了迷彩服,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
1.蝴蝶“反复试了好几次还是没法起飞”,这是因为(  )
A.蝴蝶的翅膀沾水了。 B.蝴蝶飞累了。
C.蝴蝶受伤了。 D.蝴蝶很伤心。
2.第④段,“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中的“奇迹”指的是(  )
A.蝴蝶的伤好了。B.那只受伤的蝴蝶又回来了。
C.营地前停满了蝴蝶,美丽壮观。D.昆虫学家把蝴蝶放回了大自然。
3.第⑥段中,“昆虫学家激动极了”,这是因为(  )
A.军事基地平安无事。
B.蝴蝶来报恩了。
C.他发现这些花花绿绿的色彩正是最好的“防护服”。
D.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
4.军事基地平安无事,是因为(  )
A.军事基地建在海上。
B.战士们都穿着迷彩服。
C.昆虫学家巧妙地利用色彩骗过了德军。
D.战士们与德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把德军都给消灭了。
5.从文中看,“迷彩服”的设计启发来自于(  )
A.蝴蝶翅膀的色彩 B.花草树木的色彩
C.海洋的颜色 D.鲜艳的衣服
6.下面是几位同学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一只蝴蝶带来成千上万只蝴蝶,它们在军事基地上空飞舞,用自己的翅膀保护了军事基地。
B.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期间,昆虫学家救了一只受伤的蝴蝶。
C.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期间,昆虫学家救了一只受伤的蝴蝶,并由此受到启发。
D.昆虫学家救了一只受伤的蝴蝶,之后他们的营地前停满了蝴蝶,昆虫学家受这些蝴蝶翅膀色彩的启发,利用色彩保护了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
7.读完文章,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会舍弃
艾里逊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当时正准备建造一台40万电子伏特的加速器,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在导师费米的推荐下,杨振宁成为艾里逊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杨振宁的物理实验进行得非常不顺利,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实验室里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此时,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
一天,一直在关注着杨振宁的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泰勒博士关切地问他:“你做的实验是不是不大成功?”“是的。”面对令人尊敬的前辈,杨振宁诚恳地说。“我认为你不必坚持一定要写一篇实验论文,你已经写了一篇理论论文,我建议你把它充实一下作为博士论文,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泰勒直率地对杨振宁说。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要他放弃自己的计划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考虑一下,两天后再答复您。”杨振宁恳切地说。
杨振宁认真思考了两天。最终,他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放弃了写实验论文的打算。从此,他如释重负,毅然把主攻方向转入理论物理研究,最终于1957年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杨振宁听了泰勒的话,心情十分复杂。”句中“心情”与“复杂”搭配恰当,请你再写几个与“复杂”搭配恰当的词语。(不少于3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这句笑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由于杨振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他接受了_________的建议,放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杨振宁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一)1.D
2.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3.C
4.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木炭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示例: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做吸附剂
(二)1.敏锐 特殊 隐藏 2.设问
3.仿生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青蛙眼睛的奥秘。
4.⑥ A
5.(1)示例:青蛙和电子蛙眼之间有什么关系?
(2)示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用到了仿生学?
(三)1.C 2.C 3.C 4.C 5.A 6.D
7.示例:针对文章内容提问:昆虫学家从蝴蝶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发?
(四)1.示例:内容 计算方法 程序
2.说明了杨振宁动手能力比别人差,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爆炸。
3.物理实验进行得不顺利 “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博士 写实验论文的打算 理论物理研究 诺贝尔物理学奖
4.示例: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学会扬长避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