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淮海中学欢迎您第
六
单
元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0
世
纪
以
来
中
国
重
大
思
想
理
论
成
果醒站富■“知难行易”
■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孙中山伟大的一生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印象孙中山 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孙中山吗?[畅所欲言]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
伟大先行者。出生于广东
省香山县翠亨村。名文,
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
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
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孙 中 山
(1866—1925) 1879 年,孙中山前往檀香山,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认识到了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初步启发了他改良祖国的愿望。 1887年转入香港西医医院学习,以“洪秀全第二”自命,抨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遭到惨败,同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政治、拯救中国的建议,受到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的幻想,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少年壮志 奔走革命 1894年成立 “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在中国第一个树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旗帜。
1895年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因泄密而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1905年8月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后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为辛亥革命胜利揭开了序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从而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创建民国 讨袁护法、捍卫共和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先后两次发表《讨袁宣言》,发起了 “护国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袁世凯落得了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他们无视国会和《约法》,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孙中山为了维护《约法》,保卫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 “护法运动” ,但先后都失败了。晚年时期—壮志未酬巨星殒落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因肝癌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弥留之际仍口呼 “和平”、“奋斗”、“救中国”。图为孙中山的遗容。背景为南京中山陵。《民报·发刊词》问题探究: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思考:从《时局图》、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结果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材料一:?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政治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相继失败
“民有、民治、民享”The?government? 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 林肯材料三
材料四:课本P78页引言一、三民主义的形成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之前的救国方案
相继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思想:深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经济1、背景自主学习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平分土地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材料一: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倒满洲政府, 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
进步性: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材料二: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
——《中国同盟会对外宣言》返回民族革命材料三:凡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选集》返回政治革命 进步: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局限:并没有把矛头指向整个封建主义。 材料四: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进步性:“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国民共享”等是资产阶级土地纲领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革命自主学习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前提核心补充发展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局限性:缺乏明确的反帝的纲领
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背景一、形成2、内容
3、评价 4、实践辛亥革命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临时约法》 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材料1:“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变化: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明确反帝,唤醒吸收民众。
原因:辛亥革命后维护共和斗争失败;英美列强拒绝帮助;苏俄的帮助材料2 ……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农民、工人参加进来。为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唤起民众觉醒。
材料3?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1922年孙中山谈话 据材料1—2分析从1912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3分析变化的原因。二、三民主义的发展1、背景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十月革命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捍卫民主共和实践的失败新旧三民主义比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暴力 推 翻 清 王 朝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①不反帝→反帝
②反满→民族平等“新”在更
关注农民和工人①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②普遍平等的民权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各民族一律平等扶助
农工扶助
农工联俄
联共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什么关系?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此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对新三民主义的评价?进步性: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具有相同的革命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基础和旗帜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革命目标一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交集:反帝反封建
新三民主义1924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1924--1927国民大革命运动新三民主义的实践:本课小结:三民主义及其发展1905年 中国同盟会的纲领→
→
→《民报·发刊词》三民主义→
→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关于三民主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 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 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 是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BC巩固练习:1.中国同盟会纲领中的核心内容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4.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倡导
A.反对帝国主义 B.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CD3、孙中山先生阐述的新三民主义含有一定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B.反对民族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C.限制小私有者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本课内容涉及到了孙中山人生中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第一次: 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后走上革命道路,提出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第二次: 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转变),开展国民大革命。[合作探究] 探究之一:[合作探究] 探究之二: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中山先生的个人品格的高贵,观看短片,思考什么是“中山精神”?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欢迎连战率领的大陆访问团一行时表示:“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地继承和发扬。”以下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几句口号或警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天下为公” “博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须努力”,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据此,你认为“中山精神”是什么精神?
“中山精神” 包含: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思想;
“天下为公”“博爱”高尚的人格;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和进取精神;
忧国忧民,关心民众疾苦等优秀品质。
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高远志向;
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
比一比,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