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程度回顾 毛泽东曾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课标要求: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主要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狭义:
广义:辛亥革命的概念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
的武昌起义。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二、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的高峰
1、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
本课知识框架问题探究1、大家阅读第一目内容武昌起义,并结合出示的情景材料,归纳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与条件有哪些?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1899年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时代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情景一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
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法制改革,修订新律等一系列措施。
“预备立宪”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政。
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0年,清政府缩短预备立宪期为五年。
1911年,清政府的第一届内阁宣告成立。
情景二 及到庚子年(1900年)闹出了弥天的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欢喜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的,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陈天华 ①、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②、结果:“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皇族内阁”出台说明“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导致立宪派内部分化、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③、客观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准备条件情景三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 ?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的速度较快。据统计,1900年以前的三十余年间,资本一万元以上的民族工矿企业有一百五十多家,资本总额五千余万元。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工矿有三百二十多家,资本总额一亿余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同时投资于几个行业或拥有较雄厚资金的上层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上层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兼有的封建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关系,揽有一定的特权,获得中下层资产阶级不能得到的资本积累条件,形成拥资数百万元的大资本家。这在20世纪初是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客观促进)(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情景四(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①、条件:
②、思想武器:
③、两个中心:
④、三个思想家: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上海、东京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情景五兴中会蔡
元
培华兴会光复会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时间:
地点:
成员组成:
政治纲领:
主要领导人:
机关刊物:
性质:
同盟会的建立及意义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月年8月日本东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孙中山、黄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核心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同盟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誓词(口号)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核心的政治目标是什么?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A、成立时间最早B、实现了革命团体的大联合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 组织系统D(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和同盟会等浙皖起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情景六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梦想因政治腐败而英雄气短;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努力因制度腐朽而望洋兴叹;农民阶级的两大运动因自身局限而功败垂成;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因幻想而饮恨京城。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黄花岗72烈士墓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梦想因政治腐败而英雄气短;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努力因制度腐朽而望洋兴叹;农民阶级的两大运动因自身局限而功败垂成;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因幻想而饮恨京城。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史上最感人的遗书(7)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8)革命条件: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湖北新军,……共有官兵一万六千人左右。事发前,除被端方带往四川和瑞澂派外各地的以外,剩下八千多人。这八千人中,纯粹的革命党人,有两千多;同情革命的,四千多;坚决“反革命”的,只有一千余人;其余,基本属于摇摆分子。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
情景七情景八如果说必然性决定了历史的发展方向,那么偶然性则是起到了加速历史发展速度的作用。
武昌起义作为革命的第一枪,有什么样的偶然性 ?偶然性若无四川保路起义,武昌起义要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9)有利时机(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1、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准备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7)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8)革命条件:武汉成为革命的摇篮(9)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1911年10月12日
武汉三镇光复1911年11月下旬多数省份独立 如果你是当时某报刊记者,请你对武昌起义及后续事件作一个概述性报道? 2、革命爆发 —— 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和结果亲历历史二、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的高峰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概况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五色旗 南 京公 历,民国纪年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
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法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实行责任内阁制⑴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有何意义?
⑵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
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⑶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⑷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 问题探究2、大家阅读第二目内容第二段,并结合材料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性质:1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2、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主权在民,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特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第13课 辛亥革命 总结: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问题探究3、大家结合辛亥革命后各方势力对袁世凯和革命党人的态度,并阅读教材分析袁世凯为什么能轻易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辛亥革命的结局孙中山辞职1、袁世凯为什么能轻易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①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②帝国主义列强支持。③立宪派和旧官僚从内部破坏革命。④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不成熟,软弱妥协,又脱离人民群众。
⑤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旁立者)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结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原件存中国国家博物馆)2、过程: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第16课 辛亥革命 1912大事年表
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
2月14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11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
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
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
反帝反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问题探究4、大家阅读教材,并结合出示的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体现在哪里?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材料五:列宁在谈到辛亥革命时说,“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它给亚洲带来了解放。革命的民主运动现在又遍及荷属印度、爪哇以及其他将近4000万人口的荷属殖民地。”
革除旧风影响近代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乙:封建传统仍有影响。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革命的功绩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功绩)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推动力量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特别提醒: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结束了(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即封建帝制)
不要错误认为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5、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各抒已见 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你是怎么认识的?请说明理由。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
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
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
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
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第13课 辛亥革命 辩证评价辛亥革命成功说(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近代化) 失败说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政治)
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
③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对外)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
⑤促进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社会生活)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②未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观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败因客观原因:教
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1)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脱离人民群众,孤立无援
(3)同盟会软弱无力
(4)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知识拓展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1)从文明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由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领域,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是重要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在精神文明领域,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物质文明领域,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从全球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尤其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3)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4)从社会史观角度看,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2014·四川成都一模·7)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提取信息“改革的路被堵死”后革命爆发,革命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明确得出是清政府改革失败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故B项正确,A、C、D错误
【答案】B(2014·北京东城普通校高三12月联考·22)185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化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
B.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
C.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最后被其绞杀【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教材知识可知两场革命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从革命起源地来看,分别广西与广东,故A项正确;B、C项是辛亥革命的特点与作用,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故B、C项错误;D项中的“最后被其绞杀”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故D项错误。【答案】A(2014·北京东城普通校高三12月联考·3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誓词表明孙中山( )
①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③不贪恋总统职位
④追求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解析】①可从题干中的“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体现,②无从体现,③④可由题干中的“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体现 ,故C项正确。【答案】C(2014·北京西城普通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47)与戊戌变法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
①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②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③采取革命的办法达到目的
④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解析】①②是两者的共同点。戊戌变法采取改良的办法达到目的,辛亥革命则采取革命的办法达到目的。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因此选D项
【答案】D(2014·河南郑州一模·18)“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A.军事准备不足 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 D.经济基础薄弱【解析】抓住限制词“核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成熟表现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应归于经济基础的薄弱,也就是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为民族资产阶级不成熟的表现,但不符合题目“核心”这一要求,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