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使至塞上》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10 20:4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制作::孙茹英 比


读《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事说情—至、归事不同,情感暗相合
★赏析意境—春、冬景迥异,意境有差别
★探究特色—绝、古诗中杰,王岑蕴神笔
★拓展练习—诵、写边塞诗,原野放高歌基本环节★美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品味佳词妙句,赏析诗歌意境美。
★比较探究《使》《送》写作风格之迥异。
★背诵《使》《送》。学习目标
就事言情
——至、归事不同,
情感暗相合★第一步:美读诗歌 学生边听边标画出断句、重读及语调。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诗歌节奏符号:∕· ) 使 至 塞 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升调,平缓)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拖音,低缓)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拖音,豪壮)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拖音,悠长)第二步:授人以渔自主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第三步:知人论“事”,就事言“情” 1.知人论“事”
2.就事言“情”知人论“事”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人,后迁蒲州,故又称蒲人。官至上书右丞,故也称“王右丞”,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吃斋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首创破墨山水画,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知人论“事” 岑参,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天宝十三年被封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入朝任右补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就事言“情”
赏析意境
——春、冬景迥异,
意境有差别
★第一步:背景链接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扁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背景链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⑴标画出景色描写的句子,并把文字转换成电影镜头画面,并用“ 图”的形式完成下面表格;
⑵朗读时要身临其境的进行想象和联想,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意境。 感悟意境完成表格赏析意境 学生活动:“争做小小诗评家”
活动内容:赏析下列诗句,并写下你的批注
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活动方式:独立思考,写下批注 → 小组内发表见解,补充批注 → 小组代表班级展示 → 教师点拨,评选最佳评注者。
探究特色
——绝、古诗中杰,
王岑蕴神笔
填表格绝、古诗中杰
王岑蕴神笔
拓展练习
——诵、写边塞诗,
原野放高歌
1.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诗。
2.课下搜集“边塞诗”,记录在读书笔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