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表里的生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时间词及每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件,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要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说出“我”是一个怎样孩子,从中获得科学精神的启迪。
3.能联系目录和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体会课文的独特之处及其人文意蕴。
【教学重点】
1.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能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从而能找出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小礼物,请看,打开视频,观看视频。好多同学还在意犹未尽,你觉得视频里的图图是个怎样的孩子?
2. 其实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今天我们就走进作家冯至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看冯至童年中的表里的生物。
3. 教师板书并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善于思考,同时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反馈,把握学情
1. 字词反馈:师:课前我们结合预习单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谁来跟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预习内容?师:课前老师把同学们的预习单看了一下,咱们的生字书写正确,但不够美观,比如这个“脆”,这个字怎们写才美观呢?我们跟着书法大师学习一下。
2. 作者简介:字词过关了,我们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作者冯至哪些信息 谁来分享一下?
三:整体感知,说清事情梳理时间及事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 通过预习,你发现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2.(出示表格)文中的时间词很清晰,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在这些时间点上都发生了什么事件。再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 小结学法:像这样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我们就可以通过梳理时间词及事件,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 那么,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温故而知新,段意串联法是我们之前学过的,这也是概括课文的好方法。
四:联系语句,感受形象
1.这篇课文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回忆性文章,也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文章,更是一篇给人思考和启发的文章。
2.在这篇文章中,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如果用一些词语来说,你会用些什么词语呢?浏览课文,把你脑海中闪现出来的词语写在课文相应的语句或段落的旁边。
3. 师生交流:学生将自己想到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爱想象,好奇,求知欲强......
4.一个生动的孩童形象出现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读。
五:发现特别,质疑问难
那么,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描写让这样一个孩童形象跃然纸上呢?小组内交流一下。
交流汇报:1. 小组交流对话描写。师:这篇课文的对话很有趣,我们分角色朗读来感悟一下吧。
2. 师:文中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对这个小男孩印象深刻呢?谁来分享一下。预设一:第 9自然段(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小男孩吗?预设二:第 10自然段师:越不许我动,我想动;越不想我做我越想做什么;越不想我干什么我就越想干什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种“欲做还休”的苦恼?说一个试试,现在请你带着这种烦恼再读读?预设三:第 11自然段(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师:是呀,就是这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让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预设四:第 17自然段:(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师:出示课件。哎,老师这里有疑问,为什么“我吓了一跳”,却还“感到愉快”?(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师:此时此刻,文中“我”的心情变化怎样?通过朗读读出来。齐读。(指导后再读一遍。前句读出惊吓,后句读出喜悦和满足)预设五:第 19自然段(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师:一个天真执着又爱思考的小男孩太可爱了,我们也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出示课件:生齐读)
3. 小结学法:文中这些有趣的对话和独特的心理描写,也印证了我们自己的观点,文中的小男孩就是一个———的孩子,(齐读板书)这也是我们第五单元的阅读要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出示课件:齐读
4. 老师发现文中还有一处也是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你发现在哪了吗?观点是什么?具体事例又是什么?切换课本。师:看来我们英雄所见略同。师:你刚才读这组句子的时候感觉怎么样?师:怪不得鲁迅先生称赞作者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设计意图: 本环节从心理描写切入,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仅仅了解“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不够的,还要能找出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阅读更有深度。)
六:循问而学,潜心会文
师:文中的“我”不仅善于观察,还乐于思考,所以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出示: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能自动发出和谐的声音呢?师:回想我们刚才的学习,文中的我是产生疑问后又是怎样去探索的呢?(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师:(出示课件)这个小男孩真了不起!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走进的他的探究之路。(师生分角色)师出示:疑问——猜想——观察——追问——证实——新疑问——新猜测。
师:同学们看,小男孩留心观察生活产生了疑问,进而做出猜想,经过不懈的探究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但是他并没有停止思考,继续新的发问新的猜测。小男孩思考和探索表里的生物的过程不就是科学探索精神的体现吗?
七:抒写感悟,共鸣共情
1.课件出示人文主题: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齐读)
2.出示课件:目录页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我们小学阶段最后一篇精读课文,读了这句话,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这篇通俗易懂的课文为什么作为小学阶段最后一篇精读课文来让我们学习呢?请用一句话把你心中的想法写下来,把它作为勉励自己或赠给即将毕业的伙伴的话。(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人文主题和目录页并思考,写下自己此时的想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师:写完之后用一个破折号写上你的名字。
3. 分享感悟,师生交流
4.小结:虽然我们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但是这种留心观察生活、好奇爱思考的习惯,应该伴随着我们成长,这样我们才能行稳致远。所以让我们时刻铭记——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八:作业超市
第一项妙笔生花:两个小练笔,这两个小练笔二选一。小练笔 1:是仿照课文第一段观点+事例的写法写一段话。小练笔 2:是在给出的情境中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二项是对比阅读:阅读冯至的《彩色的鸟》,这两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下次我们阅读交流课上等着同学们的精彩发现。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