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描写“百草园”的语段,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课前学习任务】
1.搜集资料,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的相关信息。
2.读准、写会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课上学习任务】
单元起始活动:
今夏六月,同学们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毕业典礼”,如今升入中学,回望小学,你一定有很多难忘的人和事……
本单元中选择了中外名家写“学习生活”的几篇文章,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同学们的生活相联,年级美篇小编面向全年级同学开展朋友圈发圈积赞活动。
活动要求:
1.在你的朋友圈中发两组照片,并配以文字。一组是回忆你的旧日同窗或师长,表达你对告别小学生活的感悟,一组是反映你现在的中学生活,表达你对未来的畅想和展望。
2.需要将你朋友圈里的点赞数和评论截图,获赞和评论最多的同学,将被评选为“发圈小达人”。
3.获奖作品晋级到年级公众号的评选决赛中,参与年级评奖活动。
学习任务一:默读全文,复述全文主要内容。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2.全文共计 2473 个字,请同学们在默读时计时,在 7 分钟之内读完。
复述要求 1.复述内容中包括:谁、在哪儿、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字数要求:50 字以内。
学习任务二:
1.朗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说说“百草园”是个怎样的园子。
这是一个 的百草园
2.把作者笔下的景物和趣事用儿童的视角重新分类:
类别 作者笔下的事、物
好看的
好听的
好吃的
好玩的
3.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把这些事物串联在一起。你觉得作者重点写的是“不必说……也不必说……”还是“单是……”呢?
4.童年鲁迅眼中的百草园是“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资源】
《朝花夕拾》小引
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规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 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回忆百草园(选段)
周作人
这园是实在的,到现在还是存在,虽然这名字只听见老辈说过,也不知道它的历史,若是照字面来说,那么许多园都可以用这名字,反正园里百草总是有的。不过别处不用,这个荒园却先这样叫了,那就成了它的专名,不可再移动了……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常叫作后园,若细分起来这是大园,在它的西北角有一小块突出的园地,那便称为小园。大园的横阔(宽)约为十丈,直长(长)不知道多少,总比横阔多,整个大园可能有两亩以上吧。小园一方块,恐怕只有大园的四分之一。
大园的内容可以分段来说。南头靠园门的一片是废地,偏东是一个方的大池,通称马桶池,任房的园门沿着池边的弄堂在池北头向西开门。智房的园门在西北正中,右面在路与池的中间是一座大的瓦屑堆,比人还要高,小孩称它为高山堆,来源不详。大抵是太平天国战后修葺房屋,将瓦屑放在这里。堆上长着一棵皂荚树,是结“圆肥皂”的,树干直径已有一尺多,可以知道这年代已经不很近了。路的左面靠门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只粪缸,是智房各派所使用,存以浇菜或是卖给乡下人的。再说北头的一片,东边三大间瓦房,相当高大,材料也很不坏,不晓得原来是什么用的,一直也没看见有什么用,总是空着,名为三间头,是任房的所有。西边有一口井,上有石阑,井北长着一棵棘树,只好摆个样子,却不能遮阴,井偏西便是往小园去的小路。园的中间一段约占全部五分之三吧,那全是可以种植的土地,从中央一直线划开,由智仁两房分用,智房西部分又分成三家,但因立诚两房缺少人力,所以那些园地常由兴房借用,种些黄瓜白菜萝卜之类。
小园一方块,搭在大棚的西北角外,其东面一半贴着大园,一半向北突出,其它三面全与别家园地接界。西北角有一个清水茅坑,全用石板造得很好,长方形,中间隔断,但不曾使用,只积着好些水,游着许多青蛙,前面有石蒜花盛开,常引诱小孩跑到这冷清的地方去。东北角有一头板门,传说是从前挑废料出去的门,外通咸欢河沿,这地名虽是这样写,但口头却都“咸沙河沿”,如不是这么说,便没有人懂得了。
【作业设计】
片段写作:寻找内心深处的“百草园”
要求:
1.回忆童年生活中的“百草园”,将你在那里的点滴细节,美好画面,用生动的笔触描写出来,呈现在大家面前一个精彩的片段。
2.也试着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把你笔下的事物串联在一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描写“三味书屋”的语段,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学习生活的乐趣。
2.比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领悟儿童成长的丰富内涵。
【课前学习任务】
1.搜集资料,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的相关信息。
2.读准、写会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朗读第 9 自然段,说说鲁迅是如何揣测自己被送去三味书屋这件事的呢?
2.快速默读“三味书屋”的内容,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这是一个 的三味书屋
因为:
学习任务二:
比较细节,用“韦恩图”呈现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的生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习资源】
《再谈“三味书屋”和“三味”》(《鲁迅研究月刊》2004 年第 8 期)
我先祖定居绍兴后,至我高曾祖父寿峰岚时,在绍兴偏门外镜湖边开了个“寿同升”酒店以酿酒为业。后因地方贪官及地霸的敲诈勒索,最终使酒坊的经营难以为继,只好关门歇业。于是峰岚公便萌发了设立私塾兴办学堂的想法,一为生计,二使子孙不再行工经商。为了走好办私塾、兴学堂的道路,峰岚公首先延请名师到家坐馆,给儿子寿韵樵讲授古籍和书法等。韵樵公潜心研习,日后不但晓通文墨,在书法上也苦练有获。嗣后,韵樵公又为两个儿子寿舟墀、寿镜吾请师讲学。学业有成后,都以坐馆教书为生(寿镜吾即秉承祖业在三味书屋开办私塾终身执教,被鲁迅尊称为“寿老先生”)。
由于深谙官场腐败,宦海险恶,峰岚公立下规章,在三味书屋里只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学古籍,不准教授试帖诗、八股文一类考取科举功名所需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三味书屋不是为清朝培养当官人才而设。这一良苦用心当时必然不能外道(更不可能见诸文字记载),不过峰岚公授意儿子寿韵桥(即云巢公),把原来购买房屋时所带一块“三余书屋”匾上的“余”字改为“味”字时,就阐明了此“三味”之义:“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将这三句话作为私塾的教学方针,并要以此为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要子孙认真遵守,更不许子孙去当清朝的官。要甘当老百姓,凭自己劳动做人,要甘于过清苦的生活。应该说,儿孙们很好地遵守了峰岚公的这一宗旨,寿氏此后数代沿袭的书香门第中,像我祖父镜吾公和我父亲寿涧邻这两位长辈,都只考取了县上的秀才,取得当私塾老师的资格后,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终身执教于“寿家门台”内。
我的伯父寿孝天也只考取到举人为止,不再图谋其他功名,虽然据其渊博的学识,谋取职位走当官的道路,是轻而易举之事。
然万物皆变,事难预料,寿氏家族中仍然出了个不愿遵守祖训的子孙,韵樵公的一个孙子,也就是我的亲叔父寿洙邻想走另一条路。他热心参加科举。并在考期将到之时,逃出父亲为阻止他应考而设的禁闭室,从关他楼上的窗户悬绳而出,逃出应考。最后还得了朝考一等第一名,被任命为吉林农安县的知县。这一违背祖训之举,大大地激怒了我祖父,骂其“不孝”,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示从此不认这个“不肖儿子”。祖父的“三味精神”之强烈,可见一斑。
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多种说法,如前所述,“三味”的原意“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中,即包含了祖上创办私塾时的宗旨,虽是必须遵循的家规,却因其反清意识绝不可对外泄露的。三味书屋因由鲁迅引起人们注意后,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兴趣。当有人问及寿洙邻时,彼以“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答之,也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但此说令许多人感到难以信服和认同。因为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原本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何必又要改“三余”为“三味”,用味道来形容古籍来劝人读书呢 还有人怀疑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语),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 (醢系肉或鱼剁的酱)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另外也有考证“三余”为“公余、饭余、茶余”的,更有引经据典,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中的:“诗书味之太羹(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块“三味”的匾被演绎出五花八门这么多的味道,这恐怕是先祖们始料未及的。
【作业设计】
回忆并讲述你内心深处的那个“三味书屋”。
要求:
①能讲述一个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三味书屋”相关事件或人物,用细节来突出事件或人物的精彩生动之处。
②能讲清楚自己难以忘怀的原因,让听者产生共鸣。
③录成音频,发给同学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