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夜雨寄北》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6 12:33: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上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的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文。(重点)
3.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的主旨,感受诗中所
表达的思想情感。(难点)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作品与作者
李商隐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
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诗人在巴蜀,亲友妻子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长安
巴蜀
题 解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品读、停顿、会意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诗意理解: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品读欣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品读欣赏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照应首句“未有期”,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既有热切地盼望,
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
似断非断 。
品读欣赏
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巴山夜雨”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意。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
品读欣赏
过去
现在
未来
由未来到现在
合作探究
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课堂小结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课外拓展
作业
默写《夜雨寄北》
预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