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本诗从体裁上属于(____),本诗的作者与杜牧则有(____)之称。
2、“君问归期未有期”中连用两个“期”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寄北”?
4、请说说“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有何作用。
5、(2)“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巴山”“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寄寓了诗人__________的情感。
7、这首诗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封普通的家书。第一句中“________”和“_________”。其中包含了太多的苦涩与无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感。
8、“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话”的意思是:______。
9、“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通过写实,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10、诗歌首句通过对“_________”的一问一答,诗人的愁苦形象跃然纸上
11、第二句与第四句的映照,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13、作者在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虚实相生,请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4、写出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
15、请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6、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想象到什么情景?感情由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17、这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18、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诗人“今夜的心境”。
19、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夜雨寄北》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了什么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诗人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2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对归期问询的回答,抒发了诗人对亲友的深情。
B.“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奈。
C.第二句写想象景象,在想象的夜雨景象中,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22、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表露了作者孤寂的情怀和对亲友的思念。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B.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虽能表达思君的深情,但近体诗最忌讳词语的重复使用,这样写显得有点累赘。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2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给亲友的诗。当时诗人在巴蜀,对方在长安,所以说是“寄北”。
B.首句两个“期”字连用,一问一答,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C.“涨”字富有动态美,以虚写之景寄托深切的感情,婉转自然而又清新别致。
D.诗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同的时空交替在一起,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它的作者李商隐是晚唐诗人,和李白并称“大小李”。
B.一个“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诗人愁思之深重。
C.第三、四句把当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相逢的欢乐,又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复出现,表明作者喜欢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25、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第二句“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
C.第三、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D.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26、下列选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B.“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啰嗦,不能更好地形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参考答案
1、(七言)绝句 小李杜
2“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本题考查理解写作背景。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标题中的“寄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寄给友人;二说是寄给妻子。
4、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发了在巴蜀羁旅中的孤独凄凉之感。
5、点明季节(或时令),营造出凄凉冷清的氛围,同时烘托了诗人寂寞(或相思)之情。
6、 夜雨 秋池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7、 问归期 未有期
8、说
9、“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10、归期
11、“巴山夜雨涨秋池”写了此时的眼前景,看到巴山夜雨涨满了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诗人把这浓浓的相思之情巧妙地融入在秋夜无尽的雨声中。“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作者想象中与妻子团聚后在一起谈话聊天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前者是实写,是作者的眼前之景。后者是虚写,是作者想象与妻子团圆的情景。两句相互映照,更能凸显作者的感情。
12、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13、第一个“巴山夜雨”写的是眼前景色,作者借眼前之景抒发羁旅之愁;第二个“巴山夜雨”写的是未来之景,作者用未来与亲人重聚之乐反衬今夜相思之苦。前两句实写离愁别绪,后两句虚写欢聚畅谈。虚写未来欢聚,正是为了深刻地表达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14、(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5、你问我何时能够归乡团聚,我也难以确定啊。此时,巴山正值深秋时节,夜雨连编,院里的池塘涨满了秋水。(意思对即可。)
1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诗人笔锋一转,诗人想象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诗人的情感由此时的痛苦转化为对将来团聚的喜悦。
17、诗的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18、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19、诗中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西窗剪烛的幸福想象,是虚写。诗人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更加衬托了今日的孤寂。
20、本诗前两句写自己思归而不得,后两句为作者想象,想象与妻子团聚夜话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回家与妻子团聚的渴望之意。
21、C 22、A 23、C 24、D 25、C 2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