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一节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一、陆地水体
1.主要类型:
包括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等。
2.特点
(1)水量只占全球水储量的3.47%,但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
(2)陆地水体的类型、水量、分布等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3.主要作用
(1)影响自然环境
调节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2)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①提供淡水资源。
②具有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等价值。
4.水、水体和水圈
水在自然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如下图所示:
5.水体的分类
6.陆地水的概况
内容
概念 分布在陆地上(包括地上和地下)的各种水体的总称
构成 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储量 约占全球水储量的3.47%
意义 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淡水来源
主体 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但直接利用不多
7.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方式
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1)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其他水体的最主要的补给。
(2)冰川对河流及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其他水体。
(3)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4)陆地水体之间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关系:
陆地水体之间存在水的交换和转化,河流是连接其他水体的纽带。
2.河流与湖泊
(1)河流中下游的湖泊
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削减、延缓干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节作用。
(2)有的河流发源于山地的湖泊,例如我国的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
(3)在内流区,许多河流最终注入湖泊。一旦入湖河流改道或断流,湖泊就会干涸。
3.河流与地下水
河流与地下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
(1)当河流涨水时,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位,这时河流补给地下水,如图1。
(2)当河流水位下降,并低于地下水位时,则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如图2。
4.河流与冰川、积雪
(1)影响因素:
冰川和积雪融水是河流的重要补给,补给水量随着气温变化而变化。
(2)补给差异:
①在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
②在冬季有积雪的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出现春汛。
5、五种河流补给类型
补给类型 补给 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 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 性积 雪和 冰川 融水 补给 主要 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 水补 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 水补 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6. 掌握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下面甲、乙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气温。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结合流量过程曲线的数值变化,分析其水文特征
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如上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
(3)结合河流的径流量,并对照河流汛期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
①汛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雪融水补给。
③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⑤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如上图,甲河流量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
图中甲河水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第二节 洋流
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影响因素:
盛行风、海陆分布和地转偏向力等。
2.世界主要的洋流(以北半球冬季为例)
海域 主要洋流名称 共有洋流
太平洋 D日本暖流、E北太平洋暖流、F加利福尼亚寒流、G东澳大利亚暖流、H秘鲁寒流、I千岛寒流 A北赤道暖流 B南赤道暖流 C西风漂流
大西洋 J墨西哥湾暖流、K北大西洋暖流、L拉布拉多寒流、M加那利寒流、N巴西暖流、O本格拉寒流
印度洋 P厄加勒斯暖流、Q西澳大利亚寒流
3.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
①洋流性质: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为暖流;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为寒流。
②洋流模式图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
①洋流性质: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为寒流;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为暖流。
②洋流模式图
(3)南半球的西风漂流:
南极大陆外围,海面广阔。这里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环流
冬季 夏季
成因 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季风环流 的组成
环流方向 逆时针方向 顺时针方向
北印度洋 的流向 盛行东北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向西流 盛行西南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向东流
4. 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5. 判断洋流名称的方法
(1)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①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1);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②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如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3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4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判定洋流流向
洋流位于海水等温线弯曲度最大处,并与等温线垂直,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图1中的洋流M和N)。
(3)判定洋流性质
①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洋流为暖流(图1中的洋流M);反之则为寒流(图1中的洋流N)。
②通过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南半球情况相反。
③通过纬线的度数变化规律,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4)判定洋流名称
①利用等温线图或纬度—环流方向组合图,判定洋流名称程序如下:判定洋流所处的南北半球;判定洋流所处的纬度带;判定洋流所在的大洋以及洋流所处大洋环流的位置,最终确定洋流的具体名称。
②利用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判定洋流名称:依据已知的大陆或岛屿形状确定大陆或岛屿的名称;根据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关系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③用经纬线地图,直接锁定洋流的位置,结合所掌握的世界洋流分布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二、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平衡全球热量和水分: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2)影响沿岸气候
洋流性质 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对气温的影响 对降水的影响
暖流 使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高 空气在暖流上流过,将逐渐变得暖湿,对流加强,易形成降水
寒流 使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低 当空气与寒流接触,则稳定性增强,难以致雨
2. 洋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实例
气候 全球 影响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升高,高纬度海区温度不会持续降低
大陆 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 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的影响
海洋 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等
海洋 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 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携带冰山
3. 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
四大渔场 形成类型 具体表现 洋流名称
纽芬兰渔场 寒暖流 交汇处 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丰富;洋流交汇处,可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从而使鱼群集中;喜暖水和喜冷水的鱼类都在此汇集 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
北海道渔场 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沿岸冷水
秘鲁渔场 冷海水 上升处 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充,沿海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来,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秘鲁沿岸的秘鲁寒流
4. 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般思路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
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
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2.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3)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
海水蒸发→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水汽凝结,热量释放给大气
3. 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4. 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过程
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如下图。
5.主要影响:
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由于比热容的影响,海洋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较慢,增温较缓,放热较慢,降温也较缓。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大陆比热容比海洋小,陆地对热能反映表现为吸热很快,增温也快,放热迅速,降温也迅速。陆地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小,以致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比海洋大。如下图。
6. 其它注意
(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低纬度海区和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较为活跃。
(2)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现象
概念: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海—气相互作用比较
时间 海—气相互作用
正常年份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干燥少雨; 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温润多雨
厄尔尼诺年份 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降雨增多,引发洪涝灾害。同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2.拉尼娜现象
(1)概念:
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
影响: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引起气候异常。
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3.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详解
(1)列表比较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
每隔2~7年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的厄尔尼诺现象,因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而引起了洋流变化,进而引起附近海域生物变化。
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会导致鱼类死亡、大气环流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等连锁反应,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图
示
洋流 秘鲁寒流和沿岸上升流作用强烈 上升流减弱,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
生物 秘鲁寒流及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大气 环流 存在对流性环流,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流,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天气 气候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 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太平洋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2)“反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 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
拉尼娜状态
[知识拓展] 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它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