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5 22: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1)名称:
图中NS轴即自转轴,又叫地轴;图中五角星是北极星。
(2)特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
自西向东。若从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呈逆时针;若从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呈顺时针。简说为“北逆南顺”。
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南北极来判断:
从北极俯视地球为逆时针,从南极俯视地球为顺时针。(北逆南顺)(如下图)
(2)根据经纬度判断: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而西经度增大的方向则与自转方向相反。(如下图)
3.周期
名称 参照物 自转角度 时间 应用价值
图中A 恒星日 恒星 360° 23小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图中B 太阳日 太阳 360°59′ 24小时 平常所说的一天
4.速度
(1)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
(2)线速度:
因纬度不同而异,赤道最大,为1 670 km/h;两极点最小,为0。
计算公式:
V=1 670×cos θ(θ为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①极点的线速度均为0。
②纬度相同的两点,若海拔相同,则自转的线速度相同;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③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3)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①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和海拔,具体影响及其关系如下表所示:
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②从地球自转线速度考虑,航天发射基地多选择在纬度较低、地势较高的地区。因为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获得较大的发射初速度,有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能源。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名称 时间长度 参照物 意义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其他恒星 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太阳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
4.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5.速度
图中位置 时间 速度 公转位置
A点 1月初 较快 近日点
B点 7月初 较慢 远日点
6.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
(1)从时间上看:
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
(2)从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看:
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7.近日点、远日点的判定方法
(1)从日期判断:
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2)从公转速度判断:
地球在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线速度、角速度)较快,反之则较慢。
(3)从地球公转轨道的长轴和短轴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位于长轴两端。距离太阳最近的点为近日点,反之为远日点。
(4)从直射位置判断:
连接太阳和地球的中心,观察太阳直射的位置,若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则位于近日点附近,若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则位于远日点附近。
(5)从节日角度判断:元旦时接近近日点。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23°26′。
2.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春分日时地球在图中的d位置,夏至日时地球在图中的a位置,
秋分日时地球在图中的b位置,冬至日时地球在图中的c位置。
3.黄赤交角的特点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含义
一轴 两面 三角度 一轴 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
黄道平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 平面夹角 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34′
地轴与赤道 平面夹角 90°
三个基 本不变 两个变 三个基本不变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保持23°26′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两个变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4.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日期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太阳直射点 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总结如下: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位于赤道,直射点向北移动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位于北回归线,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位于赤道,直射点向南移动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位于南回归线,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
5.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上判断二分日的方法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若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此时为春分日;若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此时为秋分日。
6.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
在高中阶段对公转轨道图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基本上左右两个被固定为夏至日和冬至日这两天;上下两个被固定为春分日和秋分日这两天。因此判断的时候可根据此特点进行判读。
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图1。(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
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图2。
第三步: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如图3。
第四步: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即图3中的A;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即图3中的C。
第五步: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定D为春分日,B为秋分日。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昼夜半球界线:
图中甲为夜半球,即背着太阳的半球;乙为昼半球,即向着太阳的半球。
2.晨昏线(圈):昼半球与夜 半球的分界线(圈),图中的AOB线为晨线。
(1)晨昏线的构成
内容
构 成 晨线 自西向东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上正值日出
昏线 自西向东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昏线上正值日落
(2)晨昏线的六个特点
①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即图2中∠α=∠β。
⑤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⑥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3.晨昏线的判读方法
晨线 昏线
自转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昼半球的西侧)的昼夜分界线 夜半球西侧(昼半球的东侧)的昼夜分界线
时间法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昼夜分界线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时的昼夜分界线
图示
3.形成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
4.周期
(1)时长:
1个太阳日,24小时。
(2)意义:
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太阳日是基本的时间单位。
二、时差
1.地方时
(1)产生
(2)规律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
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与区时
(1)时区划分
①原因:
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
②时区:
由图可知,全球共划为24个时区。中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向东西各跨7.5°;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15°。
③规律: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每向东跨1个时区,时间早 1小时;每向西跨1个时区,时间晚 1小时。
(2)区时
①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②规律: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小时。
3.国际日界线
(1)目的: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2)内容:
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分界线。
(3)意义:
“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4. 地方时的计算
(1)计算依据:
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2)计算步骤:
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一定时:
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上图为例: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2)二定向:
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3)三定差:
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度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四定值:
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00+45°/15°=15:00,F点地方时为24:00-45°/15°=21:00。
5. 时区、时区中央经线和区时的推算或计算
时区的推算 时区中央经 线的推算 区时的计算
公 式 X÷15°=n+△(X为已知的某地经度,n为求得的整数,△为余数) 中央经线=n×15°(n为已知的某时区数) Tm=Tn±m、n两地的时区差(Tm、Tn为区时)
说 明 ①△<7.5°时,时区数为n;△>7.5°时,时区数为(n+1)。②X为东(西)经度则n为东(西)时区 ①n为东(西)时区则中央经线为东(西)经度。②中央经线经度数分别加、减7.5°得到时区的经度范围 ①“东+西-”。②Tm>24,则区时为减去24,日期加一天。③Tm<0,则区时为加上24,日期减一天
示 例 98°E所在的时区:98°÷15°=6+8°,因为8°>7.5°,所以时区数为东七(6+1)区 西九区中央经线=9×15°=135°W,范围为127.5°W~ 142.5°W 北京时间8时时,西五区的区时:T=8:00-(8+5)=-5+24=19:00,日期比北京时间晚一天
(1)图示法求时间
即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及其地方时,再标出所求经线,计算出两地经度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如下图所示:
(2)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①经度差:
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②时区差: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6. 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1)两条日期变更线的区别与联系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各地时刻依次推进,日期也随之变更。为了避免日期混乱,国际上人为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也称为国际日界线。时间自然推进中0:00(或24:00)所在经线也是两个日期的分界线,其区别与联系如下表所示:
国际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界线 180°经线,固定不变 不固定,可以是任何一条经线
时间 不固定,从0时~24时 固定,0时或24时
日期 日界线的东侧,为旧的一天;日界线的西侧,为新的一天 日界线的东侧,为新的一天;日界线的西侧,为旧的一天
示意图
相同点 都是经线,一般情况下,两侧日期都不一样
(2)日期范围:
新的一天的范围只从0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以0点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7. 判断全球日期(今天和昨天)分界问题的方法
(1)一般情况下,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今天的区域;从0时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昨天的区域。
(2)特殊情况下,太阳直射0°经线,全球处于同一天;太阳直射180°经线,全球分为两天,且各占一半;当0时经线在东经区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旧的一天占一大半;当0时经线在西经区时,新的一天占一大半,旧的一天占一小半。
(3)180°经线上的地方时(X),就是新的一天的时间范围。例如,180°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则新的一天的时间范围就是12小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X/24,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1-X/24。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1.偏转原因:
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其特点是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2.偏转规律:
北右南左,赤不偏
左右手判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北半球:伸出右手,大拇指与四指呈30°,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为物体偏转后的运动方向。
南半球:伸出左手,大拇指与四指呈30°,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原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为物体偏转后的运动方向。
3.产生影响:地转偏向力在大规模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4.应用
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如下图)。
四、昼夜长短的变化
1.反映:
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2.昼弧、夜弧
(1)形成: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而成。
(2)特点:
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昼弧和夜弧不等长。
(3)意义:
表示昼夜长短。若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
3.变化规律
时间 变化特点 重要节气
北半球 夏半年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图1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
北半球 冬半年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图3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日 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时
[温馨提示]
(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北半球)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北半球)这一天昼最长。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3)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同);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二至日),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4. 巧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5. 巧记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对称规律
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二分日前后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反。二至日前后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同。
(2)递增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3)变幅规律
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极昼、极夜规律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
6.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度代表昼夜长短(如下图)。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
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
(1)概念:
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如图,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2)特点: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
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3.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
夏至日:①,该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极昼、极夜区除外)
春秋分日:②,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冬至日:③,该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昼、极夜区除外)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
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春、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由上述可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 最大值地区 最小值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极点
5.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具体分析
(1)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
南、北回归线之间 (除赤道外) 一年有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赤道地区 一年有两次最大值(春分、秋分),两次最小值(夏至、冬至)
递变规律 来增去减(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南、北回归线之间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至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回归线至极圈之间 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极圈以内地区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至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
①赤道地区和南、北两极地区的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均为23°26′。
②0°到南、北纬23°26′之间的地区(或热带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从23°26′增大到46°52′。
③南、北纬23°26′到南、北纬66°34′之间的地区(或南、北温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均为46°52′。
④南、北纬66°34′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或南、北寒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从46°52′减小到23°26′。
6.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两点”指观测点、太阳直射点。若两点同在北(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属于南、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如下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
HA=90°-AB纬度差=90°-(40°-10°)=60°。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是:
HC=90°-BC纬度差=90°-(10°+23°26′)=56°34′。
7.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正午最短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
(4)推断楼间距
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为了保证一楼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造楼房时,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应大于L=h·cot H(H: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5)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安装角度和不同季节的调节角度
①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太阳能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最好等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的纬度差,或者说和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如图:
②一年内调整的幅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年变化幅度ΔH=23°26′+当地纬度;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
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到23°26′。
六、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1.四季更替
(1)成因
(2)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类型 天文四季 气候四季
范 围 春季 过渡季节 3、4、5月
夏季 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6、7、8月
秋季 过渡季节 9、10、11月
冬季 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12、1、2月
2.五带划分
(1)划分依据:
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2)五带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