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虽有嘉肴
2014年 月 设 计 张素芳 审 核 七语组 备 注
【教学目标】1、读准文章的朗读节奏,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2、理解文意,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3、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能力。【教学重难点】1、读准文章的朗读节奏,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2、理解文意,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论语》中孔圣人曾经告诉我们一些让我们终生都可以运用的学习方法,比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再一次聆听有关学习的至理名言。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这些有关学习的教诲,会让我们一生受益。今天我们学习《虽有嘉肴》,看看这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二、检测自主学习情况:1、朗读课文,力争读熟,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jiāyáo ) 自强 ( qiǎng ) 兑命 ( yuè ) 学学半( 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1)虽有嘉肴 即使 (2) 弗食 不 (3)不知其旨也 甘美 (4)不知其善也 好,妙 (5)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6)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7)教学相长 增长 (8)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 (9)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10)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11)然后能自强 勉励 (12)学学半 教 (13)其此之谓乎 大概3、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主旨 今义:甘美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4、翻译下列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此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5、(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学记》是 其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 。三、合作探究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四、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五、课堂检测1、《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 教 与 学 的关系,说明了 教学相长 的道理。2、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六、板书设计虽有嘉肴相教 学长【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