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6 06:12:09

文档简介

第5 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目标导学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2.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
3.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4.理解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知识构建:
一、甲午中日战争
1.依据材料填写图示,明确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背景)
史料研习
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
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日本大陆政策
2.阅读光绪帝题词:
(1)“此日”是在 年,当时发生的战役是 。
(2)“公”指 。
(3)“海军”是 ,其最后的命运是在 中全军覆没。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皇帝题词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依据所学完善《马关条约》的内容。
割地 割辽东半岛、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两
开埠 开放沙市、 、苏州、杭州为商埠
其他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
2.“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 ,大大加深了 。
思维导引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的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摘自《人民日报》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瓜分图》反映的是 之后中国面临的危机:
1.列强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美国在各国“势力范围”划定后,提出了“ ” 的照会。
思维导引 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
 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产物,可以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条约被迫转型的。
任务一【知马关之耻】
(1)哪幅图片代表的是《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什么特点
特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或进一步深入内地)。
任务二【思甲午之殇】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国 家 参战 舰数 装甲 情况 总排水 量(吨) 平均航速 (海里/时) 鱼雷发 射管数 火炮 总数 鱼雷 艇数
中 国 12 12 34 466 15.34 27 195 2
日 本 12 12 40 840 46.33 36 268 0
材料二 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谈谈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任务三【歌英雄之颂】
【教材再开发→重点图片】
(3)简要说明四位民族英雄的英雄事迹。他们共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A层 基础必会
1.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的形象。分析下图,该新闻事件比喻的是 ( )
A.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某次战争主要战役表,选项中主要战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
选项 主要战役 史实
A 威海卫战役 左宝贵中炮牺牲
B 辽东半岛战役 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 平壤战役 旅顺大屠杀
D 黄海海战 邓世昌怒撞“吉野号”
3.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记录道:“……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与这段回忆相关的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4.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 )
A.增开通商口岸
B.赔款白银2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2022·郑州月考)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 (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清政府主动进行制度改革
D.列强在中国自由开办工厂
6. (2022·德州月考)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驻华公使田贝说:“如果美国容忍列强瓜分中国的势头蔓延,我们就会失去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为此,美国的应对策略是 ( )
A.发动战争
B.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C.争取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D.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B层 能力进阶
7.如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 ( )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
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面临危机
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
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
8.(2022·广安中考)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这表明晚清绅商 ( )
A.主张兴办新式学校
B.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C.救亡图存意识增强
D.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统计,从1885年5月到1895年5月的10年间,三海工程共挪用了海军经费436.5万余两,再加上颐和园工程挪用的860万两,清廷大修园林所挪用的海军经费总数将近1 300万两白银。
(1)比较材料一中的统计数字,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二 中东一役,主客之势中逸东劳,重寡之形中强东弱,乃日人一举而扫平壤,再举而夺旅顺……七举而降威海,(中国)俯首乞怜如鱼困陆,索重款而不敢辞,割全台而不敢问,遂令二十三省如几上肉,任与国之取求,四万万人如阶下囚,听外人之笑骂。
——《新政真诠》
(2)据材料分析,“中东一役”中国指的是近代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中中国战败后所割之地有哪些
材料三 如图
(3)材料三中漫画反映了中国面临怎样的状况
(4)通过上述材料,你对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何认识
C层 创新挑战
10.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该趋势发生了变化……除了西方作品外,许多关于西方主题的日文译著也被翻译成中文。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1%。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译著发生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译著发生变化的原因。第5 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目标导学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2.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
3.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4.理解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知识构建:
一、甲午中日战争
1.依据材料填写图示,明确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背景)
史料研习
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
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日本大陆政策
2.阅读光绪帝题词:
(1)“此日”是在1894年,当时发生的战役是黄海海战。
(2)“公”指邓世昌。
(3)“海军”是北洋舰队,其最后的命运是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皇帝题词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依据所学完善《马关条约》的内容。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其他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思维导引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的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摘自《人民日报》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瓜分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的危机:
1.列强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美国在各国“势力范围”划定后,提出了“门户开放” 的照会。
思维导引 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
 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产物,可以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条约被迫转型的。
任务一【知马关之耻】
(1)哪幅图片代表的是《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什么特点
答:图二。
特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或进一步深入内地)。
任务二【思甲午之殇】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国 家 参战 舰数 装甲 情况 总排水 量(吨) 平均航速 (海里/时) 鱼雷发 射管数 火炮 总数 鱼雷 艇数
中 国 12 12 34 466 15.34 27 195 2
日 本 12 12 40 840 46.33 36 268 0
材料二 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谈谈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答:内部原因: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为避战保船,妥协退让;清政府腐败无能等。
反思: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无人敢欺,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任务三【歌英雄之颂】
【教材再开发→重点图片】
(3)简要说明四位民族英雄的英雄事迹。他们共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答:事迹: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中炮牺牲,徐邦道在辽东半岛战役中孤军迎敌,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
精神: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A层 基础必会
1.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的形象。分析下图,该新闻事件比喻的是 (A)
A.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某次战争主要战役表,选项中主要战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D)
选项 主要战役 史实
A 威海卫战役 左宝贵中炮牺牲
B 辽东半岛战役 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 平壤战役 旅顺大屠杀
D 黄海海战 邓世昌怒撞“吉野号”
3.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记录道:“……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与这段回忆相关的条约是 (D)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4.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D)
A.增开通商口岸
B.赔款白银2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2022·郑州月考)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 (B)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清政府主动进行制度改革
D.列强在中国自由开办工厂
6. (2022·德州月考)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驻华公使田贝说:“如果美国容忍列强瓜分中国的势头蔓延,我们就会失去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为此,美国的应对策略是 (B)
A.发动战争
B.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C.争取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D.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B层 能力进阶
7.如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 (B)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
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面临危机
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
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
8.(2022·广安中考)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这表明晚清绅商 (C)
A.主张兴办新式学校
B.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C.救亡图存意识增强
D.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统计,从1885年5月到1895年5月的10年间,三海工程共挪用了海军经费436.5万余两,再加上颐和园工程挪用的860万两,清廷大修园林所挪用的海军经费总数将近1 300万两白银。
(1)比较材料一中的统计数字,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答:清朝统治者贪图享乐、腐败。
材料二 中东一役,主客之势中逸东劳,重寡之形中强东弱,乃日人一举而扫平壤,再举而夺旅顺……七举而降威海,(中国)俯首乞怜如鱼困陆,索重款而不敢辞,割全台而不敢问,遂令二十三省如几上肉,任与国之取求,四万万人如阶下囚,听外人之笑骂。
——《新政真诠》
(2)据材料分析,“中东一役”中国指的是近代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中中国战败后所割之地有哪些
答:甲午中日战争;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材料三 如图
(3)材料三中漫画反映了中国面临怎样的状况
答: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或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4)通过上述材料,你对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何认识
答: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在国际社会中任人宰割。(言之有理即可)
C层 创新挑战
10.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该趋势发生了变化……除了西方作品外,许多关于西方主题的日文译著也被翻译成中文。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1%。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译著发生的变化。
答:变化:译著中来自日本的著作超过来自英、美的著作(或重视翻译日本译著);译著以社会科学、历史和地理类居多,侧重于社会研究和人文学科(或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译著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原因: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因此转而重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日本的强大,积极向日本学习,寻找救亡图强的道路,所以翻译日本相关书籍比重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