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 月夜》(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短诗五首 月夜》(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6 14:0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月 夜
情景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学习目标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写作背景
现代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歌特点:
形式是比较自由的;内涵是开放的;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关于“现代诗”
中国诗
诗中有画
人生如诗
画中有诗
诗意人生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新知讲解
朗读指导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反复诵读,自我思考)
初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诗歌节奏、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月夜图景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通过对“霜风、月光”景物的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夜晚;渲染了清冷、幽远的氛围;烘托人物孤独的心情;为后文抒发追求人格独立和追求自我意识做铺垫。
整体感知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新知讲解
夜景很美丽,风很大,晚上的月光明亮照人,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我和树并驾齐驱的背景很美丽。
新知讲解
“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对此的感悟。
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艰难处境诗人表现出的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他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新知讲解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新知讲解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 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新知讲解
理解主旨
1.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小组讨论,仔细研读)
这首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其实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
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它的主旨的是怎样的?
理解主旨
2.诗中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小组讨论,仔细研读)
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它的主旨的是怎样的?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义: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写作特点
问题探究
通过对“霜风、月光”景物的描写
① 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夜晚
② 渲染了清冷、幽远的氛围;
③ 烘托人物孤独的心情;
④为后文抒发追求人格独立和追求自我意识做铺垫。
1、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题探究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我”的形象?
我和树“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总结感悟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通过写霜风、月光,创设了一个凄冷的恶劣环境。
B.三四两句是写“我”要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决不依附别人而生存。
C.全诗暗示出面对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我”要不屈不挠,保持独立的个性。
D.本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C
随堂检测
“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随堂练习
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课堂小结


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朗
树——顶高的
冰冷
遮蔽、保护、
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 思想的并立
却没靠着 独立
清寂
衬托
性格独立不倚与坚强果敢
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用自己的语言表现《月夜》的诗意
第一类
第二类
请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类作业认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