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26 06:4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教案
第1课时 地球上的大气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重点 运用示意图,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和分布特点,并应用于实际。
一 课时教学过程(结合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或任务设计)
时长 活动/任务名称 活动/任务设计
20分钟 知识梳理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组成2.大气垂直分层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方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另一方面,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大气逆辐射愈强。所以,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农民为了防止农作物冻伤,制造烟雾就是这个道理。现象原因分析:现象1: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现象2: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现象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明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现象4:深秋或初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大气逆辐射弱(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三、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由此可知:气流垂直运动的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而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差),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1)海陆风:海洋热容量大,陆地较小 → 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气温较海洋高 → 陆地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气流下沉,海面形成高压 →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陆地则降温较快,其余情况与白天相反(陆风)。(2)城市风:城市气温较郊区高(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 → 近地面气流从郊区流向城市。(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就是因为城市气流上升,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而成,但城市的雾和云比郊区多则是因为城市的尘埃较郊区多,即凝结核较多的缘故)如图13
10分钟 归纳提升 1、大气主要成分对大气环境影响的因果关系:(1)二氧化碳:CO2→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升温同时释放热能→射向地面的热量→保温作用。(2)臭氧和氧原子。①高层大气中的O原子→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升温使大气电离→形成电离层。②平流层中的O3→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升温的同时阻挡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3)水汽。①近地面水汽吸收地面热量→大气升温。②水汽温度变化→吸热或放热→水的相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4)杂质。①尘埃物质→吸附水汽→雾或降水;②尘埃物质→削弱太阳辐射→大气能见度降低。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四个关系(1)温压关系(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3)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4)等压面凹凸关系: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
10分钟 典例示范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读图并回答(1)、(2)题。(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2)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C.地面辐射D.大气辐射【解析】(1)选B,(2)选A。第(1)题,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出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图示信息表明该群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段,应该是受南极的臭氧空洞影响而造成的环境问题。第(2)题,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让生物免受伤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