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县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哈佛中国史》载:“唐后期,中国南方的地主们将水稻种子浸泡在煮沸的动物骨头的溶液里,有时还混入蚕沙或羊粪,以保护其不受虫子和疫病的侵害,然后将谷粒种人特殊的苗床,苗床经过反复的深耕以使土地松散。”这一做法反映了唐朝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南方普遍种植水稻
C.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 D.开始使用除虫技术
2.孔子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学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据此得出以下观点你认为哪一项最准确
A.儒学的产生因中央集权需要 B.儒学的发展因人们认知进步
C.儒学的演变因时代发展需求 D.儒学的影响因内涵完善深远
3.周灭商后,疆域扩大,各民族逐渐交融,人们心中遂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 )
A.“大一统”的文化心理逐渐形成 B.君主独裁的集权体制开始确立
C.“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正式建立 D.宗法分封制推动了疆域的扩大
4.东晋高僧法显于义熙九年(413年)归国后,撰写了《历游天竺记传》一卷,记录了他十四年来赴印度的经历与见闻。该传记
A.再现了汉代丝绸之路的盛况 B.可用于研究中印文化的交流
C.阐述了儒佛思想的交流融合 D.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广泛
5.如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
类别 家庭背景 人数 比例
官宦士子 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 50 42.4%
寒素士子 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 17 14.4%
家世不详 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 51 43.2%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世家大族把持选才 D.平民入仕欲望强烈
6.清末,以“忠君”为主题的传统屈原阐释逐渐动摇;新文化运动时期,“屈原爱国”观念确立并逐渐传播,但尚未获得各方的足够认同;九一八事变后,民族主义阐释压倒其他阐释而渐成主流,“屈原爱国”成为一种制度性、风俗性和常识性观念。这一转变表明( )
A.社会形势变化影响历史解释 B.新文化运动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C.楚国历史年代久远无法考证 D.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7.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据此可知,梁启超
A.极力抵制民主革命 B.具有了近代民族意识
C.主张自下而上改良 D.否定了封建专制体制
8.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日新形势,1901年4月,日本陆军元老山县有朋友表《东亚同盟论》,主张与清政府合作。1905年8月,山县在《战后经营意见书》中表示“战后之急务在于扩张军备并维持和强化同清国的合作”。以寺内正毅为代表的陆军省也主张同清政府合作。这些日本军政要人强调与清政府合作,其意图之一是
A.共同抵御欧美列强的侵略 B.着力化解中国的民族主义
C.借此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 D.改变日本对华的基本方针
9.1902年,梁启超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一文,公开宣布放弃保教主张,提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自今以往所当努力者,惟保国而已”。同时,在写给老师康有为的信中,梁启超也明确反对劝设孔庙,认为此举“徒为虚文浪费金钱而已”。由此可知,梁启超( )
A.否定变法的必要性 B.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C.传播西方民权思想 D.探索救国的新道路
10.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小学的劳动教育,比如完善小学劳动教育教材的编写,增加劳动教育课时,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组织师生进行劳动实践等。此举意在( )
A.解决抗战物力匮乏的困境 B.健全国民教育体系
C.培养新民主主义的劳动者 D.唤醒儿童民族意识
11.下表为腓尼基、希腊、希伯来、埃特鲁斯坎和拉丁字母对照表。这可以用来说明腓尼基字母( )
A.促成了世界文明的多元一体 B.取代了各个地区的文字
C.影响了其他语种的发展轨迹 D.加剧了异域文化的冲突
1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中世纪城市文学的形式、题材、手法,表达了一种时代的新思想。如薄伽丘的《十日谈》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城市文学等。由此可知,中世纪的文化
A.彰显了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B.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影响了文艺复兴运动的风格 D.适应了新兴阶级的需要
13.1788年,麦迪逊在《纽约邮报》上发表文章称:“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数量有限,而且都有明确定义。而其他留给各成员国政府(即各州政府)的权力,数量众多且没有明确限定。”该观点
A.背叛了独立战争的承诺 B.引发美国政治动荡分裂
C.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D.保证了各州权力的平等
14.下表为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和伤亡情况表。该表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 152万人 35万人
凡尔登战役 112个师 7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150个师 130多万人
A.科技应用于军事使大战充满了危险性 B.—战消耗巨大且伤亡惨重
C.一战陷入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D.两大军事集团都对战事有些力不从心
15.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统计,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百万富翁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些人所控制的社会财富也在成倍增长。1945年,美国1%的巨富阶层控制了33%的国民财富,到199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42%.这些数据从侧面说明美国
A.战后经济发展始终领先世界 B.政治选举被大资本家所操纵
C.社会福利制度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D.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彻底激化
16.二战结束时,它已占据了世界工业生产量的三分之二,拥有世界黄金的三分之二,它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39年增加了两倍半,而出口增加了三倍。它因此得以在战后实施
A.马歇尔计划 B.莫洛托夫计划 C.西欧一体化 D.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劳作方式变革、生产技术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田庄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商业和高利贷活动,田庄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设立玛壁,组织部曲私共。西欧中世纪庄因的起源要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摘编自张竹云《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
材料二: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就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有节奏地劳动。在工业革命中,没有工厂化,工业革命就不会那么彻底。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自强运动推行者亲眼目睹西洋坚船利炮之精良,建立翻译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办轻工业,成立水师,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相对漠视,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更是确凿无疑地证实了自强运动的失败。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田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中世纪西欧庄园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近代工厂的开端,分析“工厂化”对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自强运动的目标,并结合所学,列举近代航运业的相关史实,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分析自强运动“失败”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道德、哲学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
孟德斯鸠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法是从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的关系……人也有自己的法。”
————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材料二 在思想文化层面,中华文化的核心一一一一儒学以及孔子的思想对欧洲近代以来的著名思想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既是基于长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沉淀和物质准备,也凭借西方传教士出于在华传教的目的和启蒙思想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仰仗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内在特质。
————顾友仁:《基于当代视野的中华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家推广学习儒学的原因
(2)儒学不仅影响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从儒学某一思想主张出发,谈谈你对儒学现实意义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洲印第安人文化领导地位的灾难性坍塌使人数很少的西班牙人能够取代被消灭了的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的祭司和武士部落。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墨西哥和秘鲁所有重要居民点的人都至少表面上皈依了基督教。……在城镇里,法律形式和关系很快被西班牙和天主教模式重塑;矿山也被迅速地按照欧洲技术水平组织开采,其生产的白银大量流出,打乱了世界价格体系。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简史》
材料二1810年的“五月革命”揭开了拉普拉塔地区独立运动的序幕,到 1816年阿根廷正式宣布独立。直到 19世纪70年代,阿根廷展示给世人的仍然是“贫困、落后”的“荒凉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阿根廷从一个人烟稀少、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边缘国度,迅速发展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英国、美国等少数国家的国家,各种派系之间的冲突也逐渐缓和,实现了国家的真正统一,并且开始发展现代政党政治。
——摘编自董国辉《初级产品出口与阿根廷的早期现代化——拉美独立运动爆发200周年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在拉丁美洲采取的殖民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 1816年到一战前后阿根廷的社会变化。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挑战和应战”理论也可运用于对近现代东西方关系的历史考察中,这种“挑战和应战”以20世纪60年代东方民族主义国家体系形成为界限。在此之前,西方的挑战主要以军事、经济为主,东方的应战则主要以政治上的革命、抗争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对东方的挑战主要以经济为主,东方也主要以经济方式来应战。
——摘编自董世举《东、西方民族主义发生的差异》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挑战与应战”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逻辑严密)
1.A
据题意可知,唐代农业生产中在制种、耕种方面都有精细的技术,这是精耕细作的体现,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中的精耕细作,不能说明南方普遍种植水稻和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排除BC;材料中的制种技术是为了避免虫害,不是除虫技术,排除D。
2.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宋明,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得更加精致而周密,这是由于时代发展需求,促使儒学不断发展完善,C项正确;儒学产生于春秋末期,中央集权还未建立,排除A项;人们认知的进步会推动儒学的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儒学的演变,而非儒学对于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3.A
材料反映西周时期随着民族融合,“大一统”的文化心理逐渐形成,故选A;西周时期没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C;材料强调是疆域辽阔的影响,而非疆域辽阔的原因,排除D。
4.B
根据“《历游天竺记传》一卷,记录了他十四年来赴印度的经历与见闻”可得出其涉及到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故可用于研究中印文化的交流,B正确;材料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材料与儒佛融合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到印度取经,而不是中华文明的影响,排除D。
5.A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宋代文举状元中,寒素士子和家世不详两者占比之和超过了祖辈任官群体,这说明宋代科举制下,社会阶层流动加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功能的强化而非弱化,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世家大族已经不能把持选才,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平民入仕的欲望,排除D项。故选A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展示了对屈原形象阐释的不断发展演变,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屈原“爱国”的观念逐渐扩散并得到更多认同,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屈原形象认识的变化,B项只涉及材料部分信息且偏离了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的转变表明社会形势变化影响历史解释,没有探讨楚国的历史,也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没有关系,排除CD项。故选A项。
7.B
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梁启超主张摒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B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的内容,而是强调近代民族意识,A错误;材料未体现改良主张及封建专制的内容,C、D错误。
8.B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国内民族主义高涨,反对外来侵略的呼声日高。因此日本强调与清政府合作其意图在于化解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和对日反对情绪,B项正确;日本是为了对中国进行侵略,而非共同抵御欧美侵略,排除A项;经济危机发生于1929—1933年,排除C项;日本没有改变对华的基本方针,排除D项。故选B项。
9.D
据材料“公开宣布放弃保教主张,提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自今以往所当努力者,惟保国而已”,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不应再去设立孔庙,这种行为是浪费行为,应该将努力放到保国层面,提出救国的方案,说明其在探索救国的新道路,D项正确;梁启超是主张变法维新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通过批判孔庙的设立,来表达自己的救国探索想法,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方民权思想的传播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展小学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增强儿童的劳动习性,是储备劳动力量的重要途经,此举意在培养新民主主义的劳动者,C项正确;小学劳动教育并不能解决抗战时期物力匮乏的困境,排除A项;中国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B项;劳动教育重在渗透劳动光荣的理念,而非唤醒民族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根据材料“腓尼基、希腊、希伯来、埃特鲁斯坎和拉丁字母对照表”可知,腓尼基字母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后者又发展为拉丁字母等,说明腓尼基字母影响了其他语种的发展轨迹,C项正确;多元一体是在近现代考古学证据的支持下,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一项理论,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腓尼基字母对其他文字的影响,而非取代,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异域文化冲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中世纪城市文学的形式、题材、手法”表明中世纪的文化影响了文艺复兴,C项正确;彰显了积极拓取的时代精神体现文艺复兴的特征,排除A项;题干设问的是中世纪文化,而非文艺复兴的文化,排除B项;“适应了新兴阶级的霜要”体现文艺复兴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根据材料中时间1788年可知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材料内容可得出宪法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界限,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C项正确;材料正是体现的是分权制衡的原则,没有背叛独立战争的承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1787年宪法带来的积极影响,引发美国政治动荡分裂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分权制衡,没有涉及各州之间权力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根据材料中的各大战役的伤亡情况来看,可知一战时期的战争消耗巨大且伤亡惨重,B项正确;材料与科技应用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一战陷入了持久战和阵地战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两大军事集团对战事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美国1%的巨富阶层控制了33%的国民财富”说明美国社会贫富悬殊严重,贫困的阶层相对日益贫困,极易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材料从侧面说明美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故选C;A、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表述太绝对,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6.A
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二战后拥有绝对经济实力的美国,故A符合题意;莫洛托夫计划是苏联针对美国马歇尔计划实行的东欧援助计划,B错误;西欧一体化是欧洲国家内部的联合,C与材料不符;材料未涉及经济全球化,D错误。
17.(1)特点:经营方式多样;自给自足:宗族色彩浓厚,等级严格:拥有私人武装。性质: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2)开端: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影响: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答使工业革命更为彻底亦可给分)。
(3)目标:自强、求富。史实: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原因: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18.(1)借助儒学宣扬启蒙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思想。
(2)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儒家思想的仁爱、孝悌、忠信等伦理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更加注重内在修养,提高道德伦理素养,从而增强社会稳定和和谐。儒家思想的亲情、友情、爱情等伦理观念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家庭和人际关系,从而增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儒家思想的仁政、明君、公正、诚信等理念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推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儒家思想的“以教育为本”、“教育救国”等理念能够指导现代教育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塑造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19.(1)措施: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按西班牙和天主教模式重塑法律形式和关系;经济上,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等资源,掠夺财富;文化上,消灭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的传统文化,按天主教模式重塑美洲文化。
(2)变化:政治上,实现了国家的真正统一,现代政党政治开始发展;经济上,从殖民地、落后国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在民族独立的前提下,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20.论题:近代西方对东方的殖民侵略引发了亚非拉民族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论述:新航路开辟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欧国家凭借军事、经济优势不断进行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东方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使得东方国家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意识逐渐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运动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的殖民统治。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西方殖民国家受到削弱,亚非拉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建立起众多新兴民族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总之,在西方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东方国家面对民族危机,不断进行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
答案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