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6 07:4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万安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后人誉为西方“史学之祖”,他在其著作《历史》中声明:“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这适用于整个这部书。”这种主张
A.反映了辩证看待历史的方法
B.体现了注重历史客观真实的态度
C.体现出理性研究历史的精神
D.反映了注重探索历史规律的倾向
2.道格拉斯·诺斯认为,继希腊衰落之后,西方古代社会的经济史便成了一部罗马的历史;罗马历史的核心像希腊一样,乃是发展起来的政治结构和随后形成的编纂罗马法的所有权,其遗产在近代欧洲大陆一直保留下来。材料表明罗马法
A.推动古代西方经济发展
B.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适应近代欧洲发展需要
D.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
3.9世纪以后,法兰克王国国王是国内最大的封建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形成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由此可见,法兰克王国( )
A.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B.实行封君封臣制度
C.受到基督教会控制 D.农工商业逐步复兴
4.877年,法兰克王国路易二世在即位仪式上宣读誓词:“我,路易,由于上帝的慈悲和人民的选举,被设立为王。”1108年,路易六世加冕时,教士在涂油礼之前再次询问在场民众是否确认。这表明当时( )
A.民众选举影响王权的合法性 B.国王已成为最高专制统治者
C.王权与教权斗争在逐渐强化 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觉醒
5.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殖民统治客观上推动了印度的社会转型
B.英国殖民侵略是为了消灭印度的旧社会
C.社会重建是英国殖民侵略最重要的目的
D.殖民统治为英国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6.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等地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到18世纪,北美已经有西西里岛、蛋壳、红、白等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变了土著的饮食习惯 B.便利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C.体现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7.《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这表明( )
A.德意志帝国确立了近代政体 B.德意志皇帝是专制君主
C.德意志帝国没有任何民主可言 D.与英国政体毫无二致
8.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9.据记载:“17世纪以及18世纪初,在欧洲15—40多岁的育龄妇女中,2/5—3/5的人没有结婚。妇女第一次结婚的平均年龄是30岁;但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晚婚的模式被打破了。一直到1850年止,欧洲的平均结婚年龄在不断下降。”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A.婚姻观念的改变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民主思想的传播
10.1872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再版序言中写道:“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导致“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人运动的发展 B.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C.纲领有些地方是错误的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孙中山说:“盖以服从《临时约法》为服从民国之证据,余犹虑其不足信,故必令袁世凯宣誓遵守《约法》,矢志不贰,然后许其议和。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孙中山这一主张
A.有利于巩固民主共和的政体 B.首开中国因人设法的先河
C.直接导致了民国社会动荡 D.有效限制了袁世凯专制独裁
12.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灾难,到处是残砖断瓦,人们流离失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在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本同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
A.历史背景 B.主要过程 C.主要战场 D.重要影响
13.强制性是余粮收集制的特征之一。联共(布)领导人、被誉为党内头号思想家的布哈林曾说过:强制是“吸引农民参加共产主义建设的手段。”布哈林认为强制性有利于
A.保证战时的粮食供应 B.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C.组织农民,发展生产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这是美苏“冷战”第一次高潮的表现。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铁幕”演说发表
B.杜鲁门主义出台
C.马歇尔计划实施
D.北约和华约建立
15.1987年10月19日,美国迎来黑色星期一,股市遭到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打击,危机迫使里根政府在其第二个任期内(1984—1989年)调整经济政策,转而用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开支等手段来缓解危机。这意味着
A.反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受到重视
B.里根政府开始实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财政政策
C.实际上又重拾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就业的主张
D.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混合经济”政策出台
16.阅读下列《21世纪拉美一体化进程表》。
表格中的信息说明,拉美地区( )
A.力图构建地区治理体系 B.形成了稳定的区域市场
C.开始步入国际政治舞台 D.引领区域集团化的潮流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士,虽然政治主张不同,但也存在共同的特点。儒家的孔子公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培养了大批弟子,如子路、子贡等参政。孟子更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以“兼爱”“非攻”等立场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至于法家,更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行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时代各国先后兴起的众多变法活动中,领导的重任多由这一派的士子担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动。“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血液。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墨法三家思想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其对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隋唐以后汉文化圈互动对朝鲜半岛典章制度和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伴随着全球化以及交通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移民的流量、流向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规模更加庞大,形势更为复杂。正如戴维.赫尔德所说,“有一种全球化形式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形式都更为普遍,这种全球化形式就是人口迁移”。
——摘编自扬恕、王术森《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材料二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除了传统的移民国家外,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开始接纳永久性移民,如阿根廷和委内瑞拉均在积极从国外引进移民,尤其是引进技术移民。此外,还有一些国家虽然不承认自己是移民国家,但实际上在接纳国际移民,如德国通过家庭团聚的形式接纳了大批移民;而日本和以色列则是通过鼓励过去移居国外的公民及其后代或亲属回国的方式接纳永久性移民;像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菲律宾这样的国家则通过积极鼓励商业投资移民和富裕的退休人员移居本国居住而使其国家变成了事实上的移民国家。目前,阿根廷、圭亚那和乌拉圭等部分拉丁美洲国家仍在鼓励外来移民。
——摘编自陈勇《当今永久性国际人口迁移现状及其特点》
材料三 应该说,国际人口迁移是一把双刃剑,给国际社会带来的是双重影响。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裨益,它对提高移民接受国的人口素质,促进接受国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发展、人口增长和就业以及加速城市化进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际人口迁移又带来负面影响,它给移民输出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给迁入国带来了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等。
——摘编自扬恕、王术森《人口迁移: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增加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19.边疆的有效治理是丝绸之路畅通古今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龟兹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贸易重镇。唐朝统一西域后,将安西都护府的府治从西州移设龟兹。龟兹作为西域军政中心地位的确立,对其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营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保障双方的交易顺利进行,安西都护府专门设置有负责突厥马匹交易的“突厥院”……“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以却于强敌。”
——摘编自张安福、卞亚男《安西都护府与唐代龟兹商贸的发展》
材料二 从9世纪末到13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障,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东西驿路又畅通了,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东西海上交通发达起来,虽然出嘉峪关去中亚的道路未断,但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
——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1)根据材料一,以龟兹为例分析唐代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西北边疆形势变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墨海书馆是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等在上海创建的书馆,为上海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1863年停业。以下为其主要出版书目。
《中国内地一瞥——在丝茶产区的一次旅行期间所见》,麦都思著,1845年。
《大美联邦志略》,二卷,(美国)裨治文撰,1851年。
《使徒保罗达罗马人书》,麦都思、王韬翻译,1857年。
《植物学》,八卷,(英国)韦廉臣著,(英国)艾约瑟译,1858年。
《代微积拾级》,十八卷,(美国)罗密士撰 李善兰译,1859年。
《新约全书》,麦都思、王韬翻译,1861年。
《代数学》,(英国)德·摩根著,李善兰、伟烈亚力译。
依据上述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B
据材料“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这适用于整个这部书。”可知,希罗多德坚持真实记录、独立思考的方法,表明他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B正确;据材料“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这适用于整个这部书。”可知,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但是未涉及“如何看待历史的方法”、“理性研究历史的精神”及“探索历史规律的倾向”,A、C、D错误。
2.D
材料中的“西方古代社会的经济史便成了一部罗马的历史”“其遗产在近代欧洲大陆一直保留下来”等信息,表明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故答案为D项。A项仅概括了材料“西方古代社会的经济史便成了一部罗马的历史”,属于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维护的是古罗马统治阶级的利益,无法适应近代欧洲发展需要,排除C项。
3.B
依据材料“法兰克王国国王是国内最大的封建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形成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B项正确;当时西欧中央集权并没有得到强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会,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古时期西欧的政治制度,没有体现农工商业逐步复兴,排除D项。故选B项。
4.A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法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路易二世和路易六世继位国王在一定程度上遵从了民众的意愿,A项正确;中古欧洲的王权属于有限王权,需要受到教权、贵族和市民阶层的制约,排除B项;材料信息说明当时王权与教权是同盟关系,排除C项;13世纪以来随着王权的不断增强,欧洲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觉醒,排除D项。故选A项。
5.A
“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中可以看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客观上有利于冲破当地落后的生产关系,“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指英国殖民侵略客观上推动了印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故A正确;英国殖民侵略是为了获得侵略利益,并非为了消灭印度的旧社会、社会重建,B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6.B
据材料“‘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到18世纪,北美已经有西西里岛、蛋壳、红、白等几种小麦”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物种的洲际传播尤其是粮食作物的传播与种植,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B项正确;材料中的物种传播的服务对象是欧洲殖民者而非美洲土著居民,排除A项;殖民扩张的手段是暴力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材料没有明确具体的殖民手段,排除C项;近代化一般是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材料没有明确近代化的任何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7.A
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近代政体,孤悬A;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德意志皇帝不是专制君主,排除B;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拥有很大权力,排除D。
8.C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依据1875年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并没有独自掌握国家大权,A项错误;法国总统由参议院、众议院的联席会议选出,而德国联邦议会的议长有皇帝任命的宰相担任,B项不正确;法国的总统掌握行政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德国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C项是两国的共同之处;德国帝国议会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排除D项。
9.C
从材料“18世纪后半期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开展,导致妇女的婚育观念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妇女地位,故B项排除;D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0.D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872年,结合题目所述是马克思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应该很自然的想到这是发生在巴黎公社革命之后的想法,当然跟巴黎公社革命体现的工人运动发展的情况有关,所以根本原因应该会是A。
11.A
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尊重《临时约法》有利于南北统一,进而巩固民主共和政体,故A正确;材料与中国因人设法无关,故B排除;服从临时约法与民国社会动荡无关,故C错误;材料与制约袁世凯独裁无关,故D错误。
12.D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灾难.到处是残砖断瓦,人们流离失所。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在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本国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描述,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3.D
布哈林认为强制“吸引农民参加共产主义建设的手段”,有利于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很明显这是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过渡,D符合题意,故选D;ABC不是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故排除。
14.B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故B符合题意;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揭开“冷战”序幕,故A不符合题意;推行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故CD不符合题意。
15.C
战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暂时摆脱了30年代那种严重的大萧条局面,但由于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和对社会需求进行管理的政策,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又出现新的危机,即“滞胀”(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由此走向没落。80年代里根政府利用供应学派理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财政政策,美国逐步从“滞胀”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然而,好景不长,1987年10月19日,美国迎来其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遭到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打击。危机迫使里根政府在第二任期内调整经济政策,转而用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开支等手段来缓解危机,实际上又重拾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就业的主张,故C项正确。里根政府的政策是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财政政策,但是政策的调整是对该理论的否定,故排除AB项。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混合经济”政策出台是克林顿政府,故排除D项。
16.A
根据材料可知,21世纪拉美国家一体化进程加快,有利于增强拉美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打破霸权国家的威胁,力图构建地区治理新体系,A项正确;拉美国家一体化超越了经济领域,排除B项;二战后,广大拉美国家完成独立,步入国际政治舞台,排除C项;区域集团化在二战后普遍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共同点: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政治主张;强烈的参政意识。
社会背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王权衰弱)。
影响: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2)特点:多国共创;吸收印度和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相互借鉴;有所取舍,保留个性。
影响: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
18.(1)原因: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人口迁移势头迅猛;永久性国际移民不断发展;移民的形式越发多样化;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为主。
影响:
积极:有助于人才、技术和资金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配置;有利于加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移民接受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消极:导致非法移民、跨国犯罪、种族冲突、恐怖主义问题不断凸显;导致移民输出国的人才流失,影响其经济发展。
19.(1)原因:唐朝统一西域;安西都护府府治移设龟兹(龟兹成为西域军政中心)安定的社会环境;设置专门机构保障贸易;推行屯戍政策。
(2)影响:两宋时期,西北各民族政权的长期并立,陆路缺乏安全保障,海上丝绸之路日益活跃;蒙古西征和直接统治西北、中亚、西亚,陆路一度复兴,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20.论题:近代图书出版推动了西学东渐。
墨海书馆是近代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书馆,为上海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有利于中国印刷出版业的近代化。从其20年间出版发行的书目来看,有利于中国人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推动了西学东渐。
《中国内地一瞥——在丝茶产区的一次旅行期间所见》,有助于西方人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大美联邦志略》可以帮助中国人了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及制度等,《植物学》《代微积拾级》《代数学》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使徒保罗达罗马人书》《新约全书》则为宗教书籍,传播西方的基督教思想。在墨海书馆组织下,一批通晓西学的学者如王韬、李善兰,他们和外国人合作等撰写、翻译了许多介绍西方政治、科学、宗教的书籍。这些介绍西方政治、科学、宗教的书籍,促进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中国,西方的思想、科技、宗教在中国得到传播,中国人也从天朝上国的迷梦惊醒,瞩目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逐步形成,墨海书馆的出现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推动了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答案第2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