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4.3《心脏和血液》教案
课题 心脏和血液 单元 四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心脏和血液》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3课。心脏、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承担着运输养料和氧气、废物和废气的作用。血液循环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着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心跳是人体的主要生命体征之一,心脏停止跳动,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本节课从对心脏跳动的测量入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探索心脏跳动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对维持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提升关注心脏、血管健康的意识。
学情分析 心跳是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命现象。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心脏的位置及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但是他们不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及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关系。本课以心跳为出发点,通过感觉心跳了解心脏所在位置;通过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探究心跳的意义,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通过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并与经常运动的同学进行比较,使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2.知道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3.知道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2.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科学态度目标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壮心脏,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 重点:知道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难点 难点:利用模型了解心脏的功能,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吸耳球、透明塑料管、水槽、红墨水、水。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关于心脏和血液的影像资料、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聚焦 1.引入:我们今天来玩一个叫作“看谁找得快”的游戏。请大家在座位上坐端正,然后按老师的指令完成动作。2.活动:请快速指出自己身体上一处有血管的地方。(预设:大部分学生会指向手背,少部分学生会指向脖颈或心脏等。)3.提问:说说你们是如何快速找到血管的?(预设:皮肤下面有一些青色的、凸起来的管子就是血管。)4.讲解:(教学提示:出示本课背景图。)血管是身体内血液流过的一系列管道,它们遍布我们的身体,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教学提示:出示心脏模型。)血管里流淌的血液是靠心脏推动的,人的心脏外形像桃子,体积与本人的拳头相当,位于两肺之间而偏左。5.揭题: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脏、血管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我们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跳动,它的跳动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心脏和血液。(板书:心脏和血液) 参与游戏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来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既掌握了学生已有的生理知识,也使学生兴趣高涨。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模拟心脏和血管的工作1.过渡:我们的血液在身体里不断地循环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心脏和血管是怎样工作的呢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进行探索。2.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模拟心脏和血管,它们应该具有哪些特点?(预设:透明塑料管可以模拟血管,有弹性的桃形物体可以模拟心脏。)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4.谈话:在模拟实验中,捏紧吸耳球,水被挤出,相当于心脏收缩,血液流出心脏进入血管从而流向全身各处;松开吸耳球,水被吸入,相当于心脏舒张,血液又会从全身各处流回心脏。接下来,我们观看一段血液循环的模拟动画,看看心脏的工作情况是不是和实验中的一样。(教学提示:播放血液循环的模拟动画并引导学生认真观看。)5.小结:我们的心脏是由肌肉组成的,心脏的跳动叫作心跳。心跳实际上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一次心跳。6.提问:在刚才的模拟活动中,当用较大力捏吸耳球时,你们有什么发现?(预设:吸耳球挤出和吸入的水更多。)7.追问:我们只捏了1分钟就感觉到手酸,而我们的心脏一直在连续、高强度地收缩与舒张,你们说它会疲惫吗?它需要休息吗?(预设:心脏会疲惫,它也需要休息。)8.讲解: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让心脏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在身体休息状态下,特别是睡眠的时候,氧气的需要量减少,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会减少,心脏会得到较多的休息。所以合理的休息与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探索二:保护心脏1.过渡:经常锻炼身体,同样可以使我们的心脏更加强健。现在需要请一位经常锻炼和一位较少锻炼的同学协助我们完成接下来的活动,测量他们在跳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请大家仔细观察他们跳动后的状态。2.活动:邀请两位同学同时跳动一分钟,然后测量并记录他们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3.提问: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经常参加锻炼的成成同学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成成同学跳了一分钟后神色平静,而状状同学跳了一分钟后气喘吁吁。)4.讲解:平时锻炼较多的人的心肌更强健,心脏每次收缩输送出去的血液量更多,因此心率更低,或者运动后恢复到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所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5.交流:指导学生针对教材的研讨内容分组交流讨论。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从资料中可以计算出心脏每天要跳动多少次?学生1:按每分钟跳动75次计算,心脏一天要跳108 000次。主持人:心脏为什么要频繁地跳动?跳动的意义是什么?学生2:心脏这么频繁地跳动是因为要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将血液中所携带的养料、氧气运输到全身各处,同时也将携带的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主持人: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血液在身体内又是怎样流动的呢?学生3:心脏收缩,推动血液由心脏进入血管(动脉)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血液由血管(静脉)流回心脏。主持人:心脏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它也会疲劳,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呢?学生4:我认为参加体育活动并且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心脏。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分组实验观看视频思考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采用了易于获得的材料制作模型,很好地解决了研究对象不可视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干扰因素,易于操作。设计意图:请两位同学现场做测试且现场分析结果,这种直接的对比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从而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心脏的工作机制,理解合理的作息时间可以减缓心脏的工作强度,有益于心脏的健康。通过测量比较平时经常运动和不经常运动的同学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时间,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最后,了解人体血液有多少,经常献血对人体的益处,拓展学生的认识。
拓展 1.活动:指导学生同桌之间互相配合,测量自己的心跳和脉搏。2.提问:通过测试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每分钟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相同的。)
课堂小结 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流动把氧气和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同时也把二氧化碳和废物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均有益于心脏的健康。
板书 4.3 心脏和血液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从而产生心跳和脉搏保护心脏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是模拟心脏工作的实验,用吸耳球模拟心脏,透明塑料管模拟血管,红墨水模拟血液,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体验,观察“心脏”跳动时“血液”的流向,并现场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心脏跳动意义的理解,突破了重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