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课件(共92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琵琶行》课件(共92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6 09:0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2张PPT)
8.3 琵琶行
白居易
缀玉连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居易 浮云不系名乐天, 造化无为字 。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 李忱
1. 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及“歌行体 ”这种诗体的
特点。
2.艺术手法: 赏析对比、 衬托、 比喻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把握
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3.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琵琶女的形象, 领悟诗人天涯沦落的感
伤情怀,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4. 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学习目标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两千多年前,一
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 系在了一起,于是世上便流传着高山流水的知 音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 涯倡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 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静谧的夜晚,浔阳江 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 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01
知人论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朝时期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有“ 诗魔”“ 诗王” 之称。
白居易和元稹共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 ,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
疾苦的讽喻诗,例如《新乐府》《秦中吟》等。而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
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凿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
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著有《白氏长庆集》 71 卷。
作者简介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喻、闲适、感伤、 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 民的作品,如《杜陵叟》 ,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 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 》、《红绒毯》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
杰出的 写文章要贴近现实,贴近事实,要把握时代脉搏, 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 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 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 切同情。代表作: 《琵琶行》《长恨 歌》 《卖炭翁》等 。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
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陪 太子读书的闲职。
作者简介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 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 国 ,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 这样,诗的 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 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 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强了白诗的表现力。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 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
特色。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 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 着“为民请命”“兼济 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
《卖炭翁》
《秦中吟》
后期 (即自贬江州 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 期,揉和儒家“乐天知 命”道家“知足不辱” 和佛家“四大皆空”来 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悔恨“三十气太壮,胸 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 伤诗为主。感 伤诗:《长恨 歌》《琵琶行 》
闲适诗:《赋 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 《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
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 ,后成为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 实则大同小异, 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
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 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 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 ”的罪名,又造 谣诬蔑说,白居易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 井诗, “有伤明教 ”,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
(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
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 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 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 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写作背景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 ”是唐代白居易等人倡导的诗歌领域的一次变革。所谓“新乐
府 ” ,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有三方面要求:第一是用新题 ,第二是
写时事 ,第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新乐府 ”一词是由白居易提出
的。概括地说, 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 ” ,一变而为曹操等人的“借古题而叙时
事 ” ,再变而为杜甫的“ 因事立题 ” ,这“ 因事立题 ” ,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
相承 ,到白居易时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 即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 ”,
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 白居易、元稹、 张籍、 王建是这一运动中的
重要作家。
长安居大不易
白居易青年时家境贫困。相传他曾以诗文去谒见当时文坛著名
的诗人顾况。顾况看到来求见的后生姓白名“居易”,便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 ,居大不易! ”说话间 ,打开白居易呈上的《赋得古原 草送别》 诗, 读到“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时, 感叹道:“ 吾谓斯文遂绝 ,今复得子矣!前言戏之耳。 ”什么意思呢?相当于 直接道歉: “我错了,文采如此,长安居之容易! ”
“浸月亭”的由来
九江, 古称浔阳、 柴桑、 江州等。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
将台 ”的故址 ,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 ,名字叫“浸月亭 ”。据 说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 ,经常到这座亭子 上饮几杯酒 ,赋几首诗 ,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 《琵琶行并序》 ,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 ”句。从此 ,人们 就称这个亭子为“浸月亭”。
02
解析诗文
铮 zhēng
悯 然 mǐn 转 徙 xǐ
浔 阳 xún
捻 niǎn 霓 裳 ní
衣 裳 cháng
红 绡 xiāo 钿 头 diàn
银 蓖 bì
谪 居 zhé 还 独倾 huán
间 关 jiān
贾 人 gǔ 荻 花 dí
裂 帛 bó
幽 咽 yè 船 舫 fǎnɡ
虾蟆 陵 há mɑ呕哑 ōu yā 嘲哳 zhāo zhā
阑 干 lán 琴 弦 xián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予 左迁 九江郡司马
明年 秋
使 快 弹数曲
年长 色 衰
是 夕 始 觉有迁谪意
因为 长句
凡 六百一十六言
命 曰《琵琶行》
贬官
第二年
畅快
容貌
这 才
于是 创作 一共
命名
初读课文 读懂词句
漂泊沦落
作歌
暂时
随随便便
纵横交错的样子
退回
去了
衰老
今 漂沦 憔悴
歌 以赠之
凝绝不通声 暂 歇
秋月春风 等闲 度 梦啼妆泪红 阑干 却 坐促弦弦转急 去来 江口守空船 暮去朝来颜色 故
●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那司马。 明年秋,送客溢
浦口,闻舟中夜弹瑟匿者,听其音, 锋锋然有京 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瑟匿于穆、曹 二善才,年长色衰, 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 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 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滴意。因为长句,歌以 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 , 命日《瑟匿行》。
● 〔1〕 左迁: 贬官 , 降职。 古以左为卑 , 故称“ 左迁”。
● 〔2〕 明年: 第二年。
● (3) 铮铮: 形容金属、 玉器等相击声。
● 〔4〕 京都声: 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 〔5〕 倡女: 歌女。 倡 , 古时歌舞艺人。
● 〔6〕 善才: 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 是“ 能手”的意思。
● 〔7〕 委身: 托身 , 这里指嫁的意思。
● 〔8〕 为: 做。
● 〔9〕 贾 (gǔ) 人: 商人。
● 〔10〕 命酒: 叫 (手下人) 摆酒。
● 〔11〕 快: 畅快。
〔 12 〕悯然:忧郁的样子。
〔 13 〕漂沦:漂泊沦落。
〔 14 〕出官:(京官)外调。
〔 15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 17 〕为:创作。
〔 18 〕长句:指七言诗。
〔 19 〕歌:作歌。
〔20 〕凡:总共。
〔21 〕言:字。
〔22 〕命:命名,题名。











●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 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 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 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
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 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 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 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 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 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 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 自得 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 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 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
瑟瑟。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 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 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 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 迟没有动静。
●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重新掌 灯再摆起酒宴。
●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 着脸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
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尽管没有具体描写乐声, 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弹奏情形
●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 常有情。
●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 不得志;
●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 事说尽。
●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 一会儿抹, 一会儿挑。初弹《霓 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 串串掉落玉盘。
●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 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第四段 :同病相怜伤迁谪
●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67〕唧唧:叹声。
● 〔 68〕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 〔 69〕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 〔 70〕暂:突然。
●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 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 座中泣下谁最多?
● 江州司马青衫湿。
● 〔 71〕却坐:退回到原处。
● 〔 72〕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 〔 7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 〔 74〕掩泣:掩面哭泣。
● 〔 7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
● 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 以服青衫。
●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
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 定下了全诗
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江中听诉身世苦 晚年沦落 悲苦处境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用七言概括各段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浔阳江头夜送客 江心聆听琵琶曲
邀见琵琶女
琵琶女演奏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03
人物形象
采用铺陈渲染的方法。“忽闻 ”一句, 由悲转喜, 引出
中心人物。“寻声 ”以下六句写邀见琵琶女的经过,“ 寻”“问”“ 移”等一系列动词 ,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 欣喜之情和急于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 ”“千呼万 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 ,精练细腻地表现了琵琶 女矛盾、复杂的心情,即本不愿出场又不得不出场。
诗人是怎样描写琵琶女的出场的?
几个细节动作让人感受到琵琶女的风度、 教养、 经
历之不俗, 也透露了她演奏时的激动和感慨。 貌似 冷静的背后掩藏着她的心潮澎湃。 琵琶女全身心地 投入, 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演绎了这段暗喻她坎坷 一生的音乐, 所以 “敛容 ”是表象, 实则是 “敛 情”。
如何理解“整顿衣裳起敛容”?
诗中是怎样叙述琵琶女的身世的?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采用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自言”以下
二十二句 ,琵琶女自叙身世 ,分两层。① 年少色艺超群 , 红极一时。“ 自言”两句写籍贯、住处。“十三”以下四 句 ,写才貌双全 ,色艺出众。“五陵”以下六句渲染歌伎 生活的欢乐奢华 ,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秋月”句是过 渡句。 ② 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 ”两句, 写生 活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 门前”两句交代生活转折。“ 商人”以下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每当“夜深忽梦少年事”时 ,总是不知不觉地泪水纵横 , 梦断妆残。
手法、作用: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
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船 ,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 ,用夜梦往事
衬孤寂伤感,表现了琵琶女身世的悲凉。
琵琶女是一个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歌伎。她年轻时才貌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
弟争着向她献宠——“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生活中充满了欢笑,
日日醉生梦死——“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待到年长色衰, “ 门前
冷落鞍马稀” ,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可是商人又“重利轻别离” ,她只好孤苦
伶仃地“转徙于江湖间” ,过着凄清的生活。从性格上说,琵琶女羞涩腼腆、多愁
善感,面对诗人及朋友的相邀,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诗人讲
述了自己的遭遇后,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
典型性。
琵琶女的不幸遭遇,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诗中塑造了“江州司马 ”感情丰富 ,体察入微 ,善解人意 ,文采飞扬的“ 自我形象 ”。
其中 ,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 ”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
别宴上“醉不成欢 ”的气氛 ,都暗示了这种心情。 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自己心中
的“无限事 ”, 同时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 ,诗人的“
恨 ”终于奔涌出来 ,道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个主题 ,然后尽情
地倾诉“谪居卧病 ”中凄凉、郁闷的心情 ,尽管直至诗的最后诗人都没有说出遭贬的原
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大都如此。
诗人在诗歌中写“江州司马”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了他的哪一方面?
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你怎样理解“ 同是天涯沦落
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诗人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认识琵琶女的, 即听她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 琵琶曲 ,可以说是
一种音乐语言 ,诗人借助这一媒介, 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 ” ,感受到了她心中的“
无限事 ” ,还从她弹奏的乐曲的不凡 ,举止仪容的端庄, 隐约地猜到她的来历 ,所以有“我
闻琵琶已叹息”之语; 听琵琶女诉说身世 ,则更是直接地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
琵琶女的经历 ,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诗人在长安期间, 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预
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
在中国文学中, 自屈原的《离骚》起 ,就有“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 ,女人的容颜盛衰、
得宠失意往往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 所以诗人有“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 识”的感叹。后来这两句诗,已经脱离了本诗的原始意象,具有了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应用。
白居易
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气横溢大诗人
直言进谏贬江州
(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女
自言本是京城女
名扬京都女艺人
年长色衰嫁商人

来自京都
才华出众
落泊失意
相似的人生遭遇
年轻时 年老时
起对比反衬作用
年轻美貌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病卧浔阳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夕名日欢满笑 — 日 酸艺人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才华横溢的诗人
被去贬 洲辞帝京
本是 色
“高山流水遇知音”
1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
音乐认同
身世认同

名动京师

漂沦憔悴
同相 是 逢 天 何 涯必 沦 曾 落 相 人 识
知音
琵琶女
京城名倡
白居易
京城显官
谪官(恨)
商妇(怨)
(主旨句)
如今
昔日
典型感情
*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 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 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 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 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 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 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思考: 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
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请划出文 中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
琵琶女
●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 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 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 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 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女是怎样 一个形象?
●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 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 人悲,己怜,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伤人,更
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 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 ,既是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又 是对当时社会抛弃人才的控诉。
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为何 “ 泪湿青衫 ”?
04
描摹音乐
音乐
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
琶女联系在一起?
诗中几次写到演奏琵琶曲?
再细读课文,请画出诗中三次
音乐描写的诗句。
环境描写:
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互文)
“惨 ” !(离愁、沦落)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琵琶女: 寂寞 诗人、客人: 离愁(惨将别)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一次演奏: 朗读第一段
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次演奏: 朗读第二段
转转轴轴拨拨弦弦三三两两声声,,未未成成曲曲调调先先有有情情。。 弦弦弦弦掩掩抑抑声声声声思思,,似似诉诉平平生生不不得得意意。。 低低眉眉信信手手续续续续弹弹,,说说尽尽心心中中无无限限事事。。 轻轻拢拢慢慢捻捻抹抹复复挑挑,,初初为为霓霓裳裳后后六六幺幺。。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倾诉悲情
急切愉快
幽愁暗恨
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第一
乐曲
琵琶女演奏
第二
乐曲
第三
乐曲
曲终
序曲
第二次演奏: 朗读第二段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倾诉悲情
急切愉快
幽愁暗恨
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第一
乐曲
琵琶女演奏
第二
乐曲
第三
乐曲
曲终
序曲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演奏姿态:
动作指法: 演奏曲名:
低眉信手
轻拢慢捻抹复挑
琵琶女 演奏
琵琶曲 的前奏
初为霓裳后六幺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大量 的使用“比喻 ”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呢?
一:大量 运用比喻。
诗 句
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深沉
小弦切切如私语
细腻柔美
大珠小珠落玉盘
圆润清脆 错落有致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高亢
铁骑突出刀枪鸣
气势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分析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的特点 (明写详写)
比 喻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 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
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 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 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 将抽象的 音乐变为可感的形象, 使读者如闻 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 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 联想和想象。
妙用比喻的作用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三:叙议结合, 妙语点睛。
二:摹声与 比喻结合。
此文中,除了大量的使用“比喻 ”的修辞方法
一:大量 运用比喻。
外,你还能找出其他的手法?
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
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 ,从侧面烘托出 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 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
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
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
余音绕梁
诗 句 、 (明写略写)
却坐促弦弦转急 ! (直接描写音乐的悲凄) 凄凄不似向前声
座中泣下谁最多 (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 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三次 重闻琵琶青衫湿
满座重闻皆掩泣
音乐是心灵世界最美的语
言,是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 琵琶女一曲弹奏,尽诉胸中怨 悱,道出命运的沧桑。悲愤的 曲调塑造了一个被侮辱、被玩 弄的悲剧形象,令普天下伤心 人同声一哭。
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 ·述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 ·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唐 ·杜甫 《赠花卿》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琵琶
“醉不成欢惨将别” (烘托)
“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详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
裳》《六幺》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正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 (侧面烘托)
琵琶女三次演奏琵琶曲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三次(明写略写):
(点明主旨)
①直接描写音乐。
②运用比喻描写音乐。
③通过写音乐效果描写音乐。
④通过写演奏者的动作态度描写音乐。
⑤运用叠词、双声叠韵词描写音乐。
⑥ 点拨音乐中的感情。
本诗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和角度?
诗歌荐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白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簧。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制止,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碳置我肠!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情语,亲密尔汝——轻柔细语
划然轩昂,勇士赴战——慷慨激烈 云絮无根,阔远飞扬——轻飘悠远 百鸟喧啾,凤凰忽现——热烈高起 跻攀不上, 一落千丈—— 瞬间低落
嗟、泪、尾句 (侧面描写)
乐境
乐感
飘忽多变
( )
正面描写
注:
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来自天竺,元和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 ②相尔汝:关
系亲密,互称尔汝。 ③未省:不懂。丝篁:丝、竹,即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④冰碳置肠:冰极冷,碳(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感情冲突。
阅读提示: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与白居易的《琵琶行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各有独创而异曲同工,都是摹声传情的杰作。诗歌一开头即 紧扣“ 听弹琴”展现音乐境界。前十句,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把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
为绘神绘色的视觉形象,并且准确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情境。诗人在运用不同比喻时还
善于配合相适应的语音,更强化了摹声传情的效果。以下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既对 复杂多变的琴声起侧面烘托的作用,又含蓄地传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共鸣,加强了全诗 的抒情性。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 十二 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
李贺
阅读提示: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
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 昆山
玉碎凤凰叫” ,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
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
笑” ,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
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
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
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李凭箜篌引
李贺
玉碎凤叫,莲泣兰笑
云凝不流,神女啼愁
融光动皇,破天逗雨
梦教神妪,鱼跳蛟舞
吴质不眠,露湿寒兔
想象奇美
箜筷弹奏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写法借鉴
1 .音乐描写,精彩绝伦
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音乐:第一,运用比喻,如 “ 大弦嘈嘈如急雨 ”
以下十几句,用一连串的比喻反复形 容,把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音量和 感情的变化都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第二,通过演奏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来 表现,如“ 未成曲调先有情 ”“ 似诉平生不得志 ”“ 说尽心中无限事 ”“ 别有 幽愁暗恨生”“ 满座重闻皆掩泣 ” 等,都让人感到琵琶声中隐含无限感情,有 琵琶女的形象,有听者的共鸣。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比单纯客观地描写 音乐效果要好;第三 ,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 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都是以无声衬有声,用乐
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音乐的效果。
写法借鉴
写法借鉴
04
景物描写作用
“枫叶荻花秋瑟瑟” :秋夜江边送客时的 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 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第一段: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的情景,情 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 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第一段: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
何作用?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 琵琶女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 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 冷落凄凉的心情。
找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
写江州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 鸣,更苦的是没有朋友知音。诗人的失意 寂寞,孤苦无聊,也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 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 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 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
子,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 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 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 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
见江心秋月
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 鸣”
凄凉愁惨
离愁别绪
寂静 ,烘托了音乐效果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本诗歌前后有 五处风物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月夜弹琵琶 月夜听琵琶
明 《琵琶行》白居易 暗
线 线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是以乐女弹奏为线索 , 一是以诗人感受为线索 , 一明一暗, 一实一虚, 虚 实相生
双线结构
江头夜送客
乐女话身世之苦
诗人述迁谪之恨
抒发感情
结篇点题
琵琶女
白居易
引出
营造氛围
引出
开篇置景
主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
抒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 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 物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 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
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 ”的凄凉心境。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