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2张PPT)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2张PPT) 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6 09:2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第15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点难点 1.明清时期经济中的新现象及出现的原因。
2.明清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社会背景。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2 【乙】27·明后期江南市镇工商业繁荣 江苏·5·明清手工业发展与新经济因素 浙江(1)·9·明清戏曲
北京·4·明朝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广东·17·明代白银货币化
广东·5·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浙江(6)·7·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浙江(1)·8·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江苏·17·黄宗羲
2021 【乙】27·明清善书与儒家思想 福建·5·明清新农作物的传播 湖北·5·清代中期水利工程建设
浙江(1)·8·明清近代化的因素 浙江(6)·7·王夫之思想
浙江(6)·8·清代科技发展 江苏·5·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
河北·5·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的影响 广东·22·徐渭
辽宁·4·明朝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重庆·4·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 江苏·4·明朝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2020 【Ⅰ】27·清代宗族儒家思想 【Ⅱ】27· 明代官营手工业变化 山东·5·黄宗羲对“重本抑末”的解读 江苏·明代松江地主田庄日记
海南·6·民间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江苏(7)·5·明朝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海南·5·黄宗羲主张通过宰相制度来限制君权
2019 【Ⅰ】27·明代区域经济 【Ⅱ】27·明清商业发展 【Ⅱ】41·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与原因【III】27·清代个体农耕 浙江·顾炎武 江苏·明代晚期对贫穷的认识
考情分析
时空坐标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与局限
分类 经济发展
农业
高产作物传入:高产粮食作物玉米、 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农副产品商品化: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他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思考:根据材料,描述明清时期农业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影响:①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②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③推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④土地过度开发,影响生态环境;⑤人口膨胀,导致资源危机
(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D
走进高考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与局限
分类 经济发展
手工业
材料1: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材料2: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ɡ sūn)计。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思考:根据材料,阐述明清时期手工业的新发展;
①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②新的经营方式: 开设工场(手工工场)
③生产关系: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深化理解
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3)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
(4)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5)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与局限
分类 经济发展
商业
材料1: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2:乾隆三十年,仅苏州一地就有山西商人经营的钱庄81家。——《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①货币:白银货币化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②市镇:工商业市镇繁荣,呈现专业分工③贸易: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④商帮: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⑤金融: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资本性借贷发展,出现庄票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
时空观念
应用 这幅地图展示出明朝中后期,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据图指出当时的主要商人群体和主要的商品类别,并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提示 (1)主要群体是晋商和徽商。
(2)主要商品是棉花、大米、茶叶、手工业品。
(3)主要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选必补充
赋役制度
明朝
清朝
①赋役合一: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一概折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是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明初两税法→正统年间“金花银”(部分折银)→明后期一条鞭法
康熙年间:1712年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摊丁入亩
城市的兴旺和工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提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太湖地区的小麦产量始终居全国之首
B.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白银集聚地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
D.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解析 选C。图片中可以看出有大运河,依据所学知识,大运河开凿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一批城市兴起与繁荣起来,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与局限
经济的局限
材料一:国家太平日久,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乾隆年间《吴县志》
材料二: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chán ,店铺)次之,典当铺又次之。——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三: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 …… 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 …… 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 “光宗耀祖” ,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①经济上:人地矛盾突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②政治上: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③政策上: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④思想上: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影响资本转化的进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变化之一:陆王心学
陆九渊号象山先生,江西人(南宋)
王阳明号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朝)
主张: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主张: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②致良知;知行合一;
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主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
陆九渊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与杨仕德薛尚谦》
项目 程朱理学 (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不同点 世界本原
方法论
道德观
相同点 实质 影响 理是万物本原(客观唯心)
心是万物本原(主观唯心)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2、变化之二——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八股取士
◎织机织布
(1)背景
①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义萌芽(根本)
②阶层:
新兴市民工商业阶层壮大;
③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抑人性;
④思想:
理学僵化;
⑤外部:
西学东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2、变化之二——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表现
李贽(明后期)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末清初) 黄宗羲 共同点:
顾炎武 王夫之 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 ——《明神宗实录》
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主张童心说;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经世致用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①批判理学; ②抨击封建专制; ③倡导经世致用; ④倡导工商皆本
(2022.6·浙江高考·7)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
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 C.再续《春秋》 D.中体西用
走进高考
B
易混易错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其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仍然没有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针对练 明末清初出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B.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解析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C项正确。

三、科技
类别 特点 概况
传统科 技总结性著作
官方大型典籍
西方科技传入(西学东渐)
①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②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①明成祖时,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②清乾隆时,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①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与与一些开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几何原本》《泰西水法》);
②利玛窦在中国刊印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③清朝前期,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④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人才到中国;
①总结性著作居多,但创新不足;②西学东渐,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
选必回顾
(1)中国传入西方
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儒学,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选必三P12)
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选必三P58)
(2)西方传入中国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澳门白马行医院创办于1569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选必二P86)
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选必三P58)
(1)古典时代,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选必三P21)
(2)希腊化时代,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选必三P63)
(3)明末,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
选必回顾
《几何原本》
“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
提示 (1)中国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君主专制的加强。
(3)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4)清朝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问题思考
明清时期(1368-1840年)的中西对比
类别 中国 西方
经济
政治
思想
科技
外交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闭关自守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工业革命开展,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建立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近代科学产生与发展
殖民扩张
商业繁荣:白银流入,商帮形成(徽商、晋商),工商业市镇兴起
陆王心学:“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明末清初活跃:批判君主专制。黄宗羲(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王夫之、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现提倡自由
反对专制倾向
思想
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世俗化、平民化
戏曲:传奇(汤显祖、孔尚任)、昆曲→京剧(徽汉融合)→古典艺术精粹
科技:传统总结(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西学东渐(利玛窦)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农业发展:玉米、甘薯种植,多种经营兴盛
手工业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工场、自由雇佣劳动
经济
文化
知识
图示

基础演练 随堂巩固
1.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 B.封建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C.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1
2
3
4
5
6

解析 材料表明,松江府一带垦田接近二百万亩,大半用来种植棉花,说明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故D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松江棉花种植多,不能说明是纺织业中心,故A项不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松江地区棉花种植,一个地区的特殊现象不能说明整个国家的现象,故B、C两项不正确。
2.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活跃 D.皇权高度集中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是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故C符合题意;
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故A不符合题意;
民族交往频繁和城市的出现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皇权高度集中和城市的出现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1
2
3
4

6
5
3.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B.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
C.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D.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
1
2
3
4
6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主体经济依然是小农经济,所以A、D两项排除;
这一时期不管是李贽,还是黄宗羲、顾炎武,他们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但是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所以排除B项,C项正确。

5
4.清初有学者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农本思想 D.农商并重
1
2
3
4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材料既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商业对国家富强的作用,所以体现的是农商并重的思想,故选D。
6

5
6.下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科技巨著的封面。该著作的作者是
1
2
3
4
6
返 回
5
A.李时珍 B.宋应星 C.施耐庵 D.曹雪芹

本课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