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第17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程标准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 1.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纲领、影响及失败原因。
2.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作用。
3.1894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民族危机的主要表现及中国军民的抗争精神。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2 【甲】28·第二次鸦片战争 【乙】28·维新变法期间,减少变法的阻力 【乙】29·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重庆·7·《马关条约》增开口岸
江苏·6·洋务运动,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北京·7·瓜分中国的狂潮 山东·6·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湖北·6·史学研究方法;史料价值,洋务运动
广东·6·洋务运动 浙江(1)·10·中体西用
浙江(6)·8·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的行动
2021 【甲】28·太平天国的严峻形势 【乙】28·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失败,说明政局变化迅速 江苏·6·洋务运动时期,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福建·6·国家实力影响军工企业发展 湖北·6·中体西用
天津·5·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器物 湖南·7·中国近代海关半殖民地化
福建·7·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2020 【Ⅲ】28.洋务运动民用企业 山东·17·洋务运动(詹天佑)海南·7·洋务运动
浙江(1)·9·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019 【Ⅱ】28·戊戌维新运动 天津·6·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江苏·6·中体西用 海南·7·师夷长技以制夷
2018 【Ⅲ】28·严复进化论 天津·6·国人对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的关注
天津·13·严复的思想
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的早期探索
1851 爆发:金田起义 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
1853 建都:定都天京
1855 全盛:西征北伐
1856 转折:天京变乱 转折 由盛转衰
1861 重创:安庆失守 晚期 《资政新篇》
1864 失败:天京城破
1、发展历程
天京变乱的本质:领导集团的内讧
一、太平天国运动
2、纲领性文件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内容
评价
出路
结果
提出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以平均主义为尺度的小农天国
承认贫富差距的资本主义天国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
3.失败原因: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4.影响: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②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2021·全国甲卷·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走进高考
A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材料:“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思考:洋务运动兴起背景、目的是什么?具备有哪些条件?
背景: 内忧:太平天国;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
目的:镇压起义;抵御侵略, 维护清朝统治
条件:政治:汉族官僚崛起,洋务派形成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奕
二、洋务运动
思考: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举措 实施
创办近 代工业 军事工业官办
民用企业 官督商办
筹划海防
创办近代教育
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选必补充:①汉阳铁厂:1890年由张之洞在湖北汉阳修建;②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④1868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2、内容
口号:“自强”“求富”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洋务运动
3、评价
(1)积极: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经济工业化、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
(2)局限: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性质: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北洋水师
思维点拨
近代工业≠民族工业
近代工业包含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民族工业是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的近代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021·福建高考·6)图2为甲午战争前晚清主要军工企业的资本来源构成图。这主要说明该时期( )
图2
A.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B.近代军工企业的半殖民地性
C.国家资本对近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性
D.民族资本投资近代军工企业的热忱
(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走进高考
C
D
(2022.1·浙江高考·10)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
A.维新变法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中体西用
走进高考
D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西北——英、俄侵略新疆
(1)背景:
1864年,新疆地区上层分子叛乱;英国支持阿古柏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2)概况: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
(3)结果: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补充: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西南——中法战争
(1)背景:
(2)概况:
(3)结果:
法国在1883年8月控制了越南后,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①1884年8月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②同年,法军进攻台湾,在刘铭传的领导下,多次击退法军。
③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①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②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补充: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中国古代史上的新疆和台湾(含近代建省)
朝代 新疆 台湾
西汉 -------------
隋朝 -------------------
唐朝 ----------------------
元朝
清朝
设西域都护府
三次派人抵达流球
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设澎湖巡检司
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收复台湾
③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
④1885年,台湾建省
①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②1884年,新疆建省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3、东南: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①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大陆政策)
②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③1894年,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1)背景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2)过程
①丰岛战役:1894年8月,中日宣战。
②平壤战役:清军大败。
③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率部英勇奋战,最终与舰同沉。战后,李鸿章发出“ 避战保船 ”命令,失去了制海权。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北洋舰队覆灭;洋务运动破产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3)结果
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影响
承认朝鲜独立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三国干涉还辽,清政府出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开通商口岸:沙市 、重庆、苏州 、杭州为通商口岸。
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资本输出)
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失败原因
主观:中国近代化发展迟滞,社会落后,政治腐败,国力不如日本;在战略指挥上有错误;
客观:日本蓄谋已久,备战充分。
1.中华民族危机变得空前严重,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2.列强侵华方式转变: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3.列强之间关系变化:争夺在华利益变得空前激烈。
4.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允许强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使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大大增加。
5.中国民主革命进程变化: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民主革命。
6.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变化:从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拓展升华】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1)近代银行的建立
(2)股份制企业
(3)证券机构
(4)大型百货公司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形势图
看图思考:
(1)反割台斗争的起因是什么?
(2)例举反割台斗争主要力量。
(3)反割台斗争有何意义?
台湾人民捍卫国家主权,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台湾义勇军及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争做中国债主
划分势力范围
强租租借地
投资路权、矿权
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抢夺铁路 和工矿利权。
清政府为向日本交出2.3亿两白银,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由此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财政命脉
四万万人齐泪下,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国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国 长江流域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
问题探究: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选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
结合示意图,谈谈你对这段论述的认识。
争夺路矿权
西北
阿古柏、沙俄入侵新疆
边疆危机
西南
中法战争→《越南条款》
东南
日本吞并琉球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划分势力范围
强占租借地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两次
鸦片
战争
列强
侵略
的加
剧
国家出路的探索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左宗棠收复新疆→建省
反割台斗争
知识
图示
叁
基础演练 随堂巩固
1.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是
A.定都天京 B.北伐失利
C.天京变乱 D.安庆失守
1
2
3
4
解析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本题选C项。
5
√
6
2.“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封建统治及其体制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解析 在中国要想实现近代化,必须完成反封建的任务,B项正确。
1
2
3
4
5
6
√
3.“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描述思想特点的历史人物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洪仁玕 D.康有为
1
2
3
4
5
解析 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实用技术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体现了“以新卫旧”的特点。以上四个人物中只有B符合这一特点。
6
√
4.从生产力发展观点看,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近代”认识正确的是
A.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采用大机器生产方式
C.由商人、资本家出资兴办
D.以利润为生产目的
1
2
3
4
解析 这里的“近代”并非是指产生于近代时期,而是指采用大机器生产,故选B。
5
6
√
5.曹润堂诗:“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与此诗有关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 由“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可知描述的是辽东战役和黄海战役。由“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可知黄海海战海军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避战自保”,最终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故应为甲午中日战争,D正确。
1
2
3
4
5
6
√
6.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
A.黄海海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威海卫战役 D.辽东战役
解析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引发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B正确。
1
2
3
4
5
6
返 回
√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