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6 09:24: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的产生;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了解战国七雄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辩证地认识此时的兼并战争。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3.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认识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一、战国七雄
★学习聚焦:战国七雄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形成
(1)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战争结果
①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②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学习聚焦: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1)政治方面,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考点提升】商鞅变法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商鞅变法适应秦国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
(2)商鞅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变法举措
(3)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
(4)商鞅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
(5)吸取和借鉴了前人变法的经验,集列国变法之所长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学习聚焦: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认识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4.影响
(1)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战国形势图 【常考点】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韩、赵、魏。3.战争特点及主要战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4.特别提醒:战国时期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
都江堰示意图 李冰石像 【常考点】1.水利工程:都江堰。2.修建时间和人物:战国后期,李冰。3.功能及影响: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1.识记东周时期的阶段划分。
提示: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简述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提示:(1)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3.简述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表现和结果。
提示:(1)表现: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统治力大减,已经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崛起,周王室经济贫弱。
(2)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4.识记春秋称霸的主要霸主。
提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5.简述齐桓公成就首霸的概况。
提示: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渔盐业;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扩充疆土。召集诸侯会盟标志着齐桓公霸主地位的确立。
6.简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实质并评价其利弊。
提示:(1)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2)评价:①弊: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②利: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加速了旧制度的瓦解,有利于新制度的确立;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时农业工具仍以木、石制品为主,耕作工具多为木制的耒耜;到战国时,不仅木、石工具渐渐消失,就是青铜工具也日益减少。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各国炼铜技术日渐走向衰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C.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2.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修建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设计者是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B.是齐国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C.使关中平原逐渐成为沃野 D.促进了秦国军事实力的提升
3.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B.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C.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D.注重法治,稳定统治秩序
5.春秋时期尚有百余数量的诸候国,到战国时期却只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只有七家,这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武器更加先进 B.诸侯放弃争霸
C.战争规模扩大 D.逐渐走向统一
6.如图为《战国形势图》,与图中东南西北上中下对应的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齐楚秦燕韩赵魏
C.赵魏韩齐楚秦燕 D.齐楚燕秦赵魏韩
7.东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复杂多变的时期,以下属于该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
①社会动荡 ②政治变革 ③经济发展 ④思想解放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打破了当时小国林立、各国统治者到处设关置卡的状态”。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战争( )
A.加强了思想文化交流 B.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推动了社会生产发展 D.促使外交活动频繁进行
二、材料分析题
9.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三》
材料三 江水初荡涌,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石犀》
(1)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其中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位于图1的 处(填序号)。在各国的变法中,影响最大,成效最大的变法位于图2中的 处(填序号)。从图1到图2反映出的变化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涉及到哪些措施?
(3)材料三中的“李太守”指的是谁?从“商君”“李太守”身上你学到了怎样的精神?
(4)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10.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 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 商君列传》
(1)说说“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依据材料一分析他能够“一匡天下”主要原因。
(2)材料二所述事件中采取的哪些措施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3)请你给两则材料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B【详解】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春秋后期到战国时,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青铜工具也日益减少”并不能够说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各国炼铜技术日渐走向衰落,排除A项;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主要是为了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利益,与生产工具的变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A【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以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A项正确;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排除B项;郑国渠使关中平原逐渐成为沃野,排除C项;都江堰的修建有利于农业发展,促进秦国经济实力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3.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楚国,D项正确;秦国位于最西端,排除A项;魏国位于中心,排除B项;齐国位于最东端,排除C项。故选D项。
4.A【详解】据题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弩”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等,A项正确;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是政治上的措施,排除B项;题干是经济方面的举措,没有体现推动民族交融,排除C项;题干是经济方面的举措,没有体现注重法治,排除D项。故选A项。
5.D【详解】据题干“百余数量、只有二十多个”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兼并其他的诸侯国,历史呈现出向统一发展的趋势,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武器的先进,排除A项;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兼并小诸侯国,拓展疆域,排除B项;题干强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没有体现战争的规模大小,排除C项。故选D项。
6.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上中下。所以它们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D项正确;ABC项位置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7.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阶段,处在同一个朝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经济方面: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形成;政治方面: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军事方面:诸侯争战,战争频繁;思想方面:思想大解放,争鸣天下,故①②③④的表述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8.B【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净打破了当时小国林立、各国统治者到处设关置卡的状态”,分析可知,材料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兼并战净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说明这一时期的战争打破了分裂割据的状态,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战争加强了思想文化交流,排除A项;战争破坏了社会生产发展,排除C项;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瓦解始于近代,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
(1) ④ ①
变化:诸侯国数目不断减少和疆域变大。
(2)“商君”:商鞅。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李太守”:李冰。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精神。
(4)主题: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
【详解】
(1)填空:根据“图1春秋争霸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 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国位于图1中的④处。因此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位于图1的④处。
填空:根据“图2战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国位于图2中的①处。因此在各国的变法中,影响最大,成效最大的变法位于图2中的①处。
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1春秋到图2战国形势图,可知图片反映出的变化有:诸侯国数目不断减少,诸侯国的疆域变大。
(2)商君: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为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可知“商君”是商鞅。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进行变法,在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因此“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涉及到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李太守”: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建成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知“李太守”指的是李冰。
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商君”“李太守”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精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4)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经济得到发展,各诸侯国间征战不断。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因此,可为题干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为: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
10.【答案】
(1)千秋伟业: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原因:管仲相桓公(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民到于今受其赐;
(2)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启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详解】
(1)千秋伟业:根据材料“霸诸侯,一匡天下”结合所学可知,管仲改革后,促进齐国经济的发展,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原因:根据材料“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得出管仲相桓公(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民到于今受其赐;
(2)措施:根据材料“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结合所学可从经济、军事等角度分析,如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主题:根据上述材料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因此主题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启示:上述材料表明改革的作用,因此启示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的产生;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了解战国七雄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辩证地认识此时的兼并战争。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3.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认识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一、战国七雄
★学习聚焦:战国七雄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形成
(1)战国初年,_________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_________由大夫田氏取代。
(2)齐、楚、______、燕、赵、魏、韩七国势力较强,史称“_________”。
2.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_________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___之战。
(3)战争结果
①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②地处西部的_____,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学习聚焦: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背景:战国时期,_________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_________,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_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1)政治方面,确立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________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方面:废除________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_____;统一________。
(3军事方面:奖励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_______的战斗力,一跃成为_______的诸侯国,为以后_______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考点提升】商鞅变法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商鞅变法适应秦国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
(2)商鞅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变法举措
(3)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
(4)商鞅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
(5)吸取和借鉴了前人变法的经验,集列国变法之所长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学习聚焦: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认识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
1.修建:公元前256年,_____蜀郡郡守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_______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_______(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和_______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_______、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4.影响
(1)_______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______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战国形势图 【常考点】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韩、赵、魏。3.战争特点及主要战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4.特别提醒:战国时期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
都江堰示意图 李冰石像 【常考点】1.水利工程:都江堰。2.修建时间和人物:战国后期,李冰。3.功能及影响: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1.识记三家分晋和战国七雄的名称。
提示:(1)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2)齐、楚、燕、韩、赵、魏、秦。
2.简述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结果和影响。
提示:(1)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
(2)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3)影响:为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提示:(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4.列表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
提示: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简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提示: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简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提示:(1)变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成功。
(2)变法的内容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属于社会的进步力量。
(3)变法奖励耕织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变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又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6)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7.简述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没有被废止的缘由。
提示: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时农业工具仍以木、石制品为主,耕作工具多为木制的耒耜;到战国时,不仅木、石工具渐渐消失,就是青铜工具也日益减少。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各国炼铜技术日渐走向衰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C.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2.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修建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设计者是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B.是齐国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C.使关中平原逐渐成为沃野 D.促进了秦国军事实力的提升
3.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B.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C.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D.注重法治,稳定统治秩序
5.春秋时期尚有百余数量的诸候国,到战国时期却只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只有七家,这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武器更加先进 B.诸侯放弃争霸
C.战争规模扩大 D.逐渐走向统一
6.如图为《战国形势图》,与图中东南西北上中下对应的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齐楚秦燕韩赵魏
C.赵魏韩齐楚秦燕 D.齐楚燕秦赵魏韩
7.东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复杂多变的时期,以下属于该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
①社会动荡 ②政治变革 ③经济发展 ④思想解放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打破了当时小国林立、各国统治者到处设关置卡的状态”。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战争( )
A.加强了思想文化交流 B.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推动了社会生产发展 D.促使外交活动频繁进行
二、材料分析题
9.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三》
材料三 江水初荡涌,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石犀》
(1)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其中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位于图1的 处(填序号)。在各国的变法中,影响最大,成效最大的变法位于图2中的 处(填序号)。从图1到图2反映出的变化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商君”是谁?“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涉及到哪些措施?
(3)材料三中的“李太守”指的是谁?从“商君”“李太守”身上你学到了怎样的精神?
(4)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10.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 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 商君列传》
(1)说说“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依据材料一分析他能够“一匡天下”主要原因。
(2)材料二所述事件中采取的哪些措施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3)请你给两则材料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