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导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6 09:26: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1.知道老子的思想观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2.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探讨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3.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贤的智慧,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老子
★学习聚焦:了解老子的思想观点
1.地位: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2.主张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相关著作: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家的经典——《老子》(《道德经》)一书中。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学习聚焦:知道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1.地位: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2.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
(2)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3.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著作: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百家争鸣
★学习聚焦: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主张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民互爱互利;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荀子 实行“礼治”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 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常考点】1.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2.生活年代:春秋后期楚国人。3.思想观点(1)哲学思想: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2)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4.学说经典:《道德经》。
【常考点】1.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2.生活年代:春秋后期鲁国人。3.思想主张及教育成就(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政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实行德政。(3)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4.学说经典:《论语》。
1.简述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积极意义。
提示:“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简析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提示: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3.识记墨子、孟子、荀子、庄子和韩非的主张。
提示:(1)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3)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4)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5)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简述百家争鸣的影响。
提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简述诸子百家对治理国家的不同主张及策略。
提示:关于治理国家的策略,孟子主张“仁政”,要取得民心;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墨子主张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韩非则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其中韩非主张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被秦朝所采用。这些思想中,顺应民心、主张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以及以法治国思想都值得我们借鉴。
6.简述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思想的原因。
提示:(1)法家思想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2)韩非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国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7.简析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提示:(1)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2)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学说蓬勃兴起,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及思想。下列人物与思想匹配正确的是( )
A.老子一以法治国 B.孔子—“仁者爱人”
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兼爱”“非攻”
2.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的先秦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4.孔子曾说过“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他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些言论反映了( )
A.士阶层对道的探索 B.士阶层的价值定位
C.儒者们的高行美德 D.百家之道趋于统一
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段材料应该来源于( )
A.《论语》 B.《墨子》 C.《韩非子》 D.《孟子》
6.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7.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 )
A.为政以德 B.民贵君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8.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这段学术争鸣( )
A.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B.抑制了学术的发展
C.促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D.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二、材料分析题
9.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推动变革】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可以分析出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有哪些?
【变革成就霸业】
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2)材料二中的“桓公”是哪国国君?“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变革促进转型】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故于天下。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3)材料三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分别指什么措施?
【思想激烈碰撞】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释道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以下是摘自诸子百家的几句经典名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④兼相爱,交相利。
(4)上述名言属于儒家的是___________;属于道家的是___________;属于墨家的是___________;属于法家是___________。(只填序号)
【社会渐趋稳定】
材料五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5)解读材料五,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
10.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什么 ”“教民耕战”又指什么?改革的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什么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
(2)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材料二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B项正确;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排除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B项。
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B项正确;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老子、孟子、墨子,均与题干中的“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是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文化思想空前活跃,各个学派对社会的看法不同,形成不同的学派,是百家争鸣的条件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是百家争鸣的表现,排除C项;D项是百家争鸣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4.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孔子曾说过“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他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可见士阶层都希望构架和谐的社会秩序,体现出对“道”的不同探索,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士阶层的价值定位如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者们的美德如何,排除C项;“百家之道趋于统一”表述不符合史实,诸子百家思想并不趋同,排除D项。故选A项。
5.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表达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执政思想。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论语》是记录孔子思想的书,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排除ABD项。故选C项。
6.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是表达对百家争鸣的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强调以法治国,都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7.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D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主张,排除A项;民贵君轻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以法治国是法家韩非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8.A【详解】根据题干“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社会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抑制了学术的发展,促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和C项;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是孔子创办私学,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
(1)社会状况:农业经济的发达;手工生产进一步的发展。
(2)国家:齐国。结果: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4) —① —③ —④ —②
(5)现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或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详解】
(1)状况:根据材料信息“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农业经济的发达;手工生产进一步的发展。
(2)国家:根据材料信息“管仲相桓公”,可知“桓公”是齐桓公。结果:根据材料信息“霸诸侯,一匡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措施:根据材料信息“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是指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4)①:本问要求选择的是儒家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选①。②:本问要求选择的是道家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的是儒道家思想,故选③。③:本问要求选择的是墨家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墨家思想,故选④。④:本问要求选择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选②。
(5)趋势:根据材料信息“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或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根据“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10.【答案】
(1)目的: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确立县制。
(2)百家争鸣;孔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详解】
(1)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主要有:统一度量衡、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等。“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的措施,“教民耕战”指的是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的措施。
有重要影响的一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内容之一是确立县制,县制的确立,对我国的行政管理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历史上把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核心思想是“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上,他主张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注重复习的重要性,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对待:本小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既有其精髓,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糟粕。因此,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应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1.知道老子的思想观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2.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探讨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3.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贤的智慧,弘扬百家争鸣中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老子
★学习聚焦:了解老子的思想观点
1.地位:春秋后期 人, 学派创始人。
2.主张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 。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 ,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在政治上主张“ ”。
3.相关著作: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家的经典——《老子》( )一书中。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学习聚焦:知道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1.地位:春秋后期鲁国人, 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2.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是“ ”,提出“仁者爱人”。
(2)主张 ,反对苛政。
3.教育成就
(1)创办 ,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
(2)注重 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著作: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 一书。
5.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百家争鸣
★学习聚焦: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 ”。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主张
墨家 墨子 主张“ ”“非攻”,要求人民互爱互利;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
儒家 孟子 实行“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荀子 实行“ ”
道家 庄子 治国要 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 统治
3.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 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常考点】1.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2.生活年代:春秋后期楚国人。3.思想观点(1)哲学思想: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2)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4.学说经典:《道德经》。
【常考点】1.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2.生活年代:春秋后期鲁国人。3.思想主张及教育成就(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政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实行德政。(3)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4.学说经典:《论语》。
1.简述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的积极意义。
提示:“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简析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提示: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3.识记墨子、孟子、荀子、庄子和韩非的主张。
提示:(1)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3)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4)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5)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简述百家争鸣的影响。
提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简述诸子百家对治理国家的不同主张及策略。
提示:关于治理国家的策略,孟子主张“仁政”,要取得民心;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墨子主张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韩非则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其中韩非主张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被秦朝所采用。这些思想中,顺应民心、主张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以及以法治国思想都值得我们借鉴。
6.简述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思想的原因。
提示:(1)法家思想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2)韩非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国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7.简析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提示:(1)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2)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学说蓬勃兴起,涌现了许多代表人物及思想。下列人物与思想匹配正确的是( )
A.老子一以法治国 B.孔子—“仁者爱人”
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兼爱”“非攻”
2.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的先秦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4.孔子曾说过“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他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些言论反映了( )
A.士阶层对道的探索 B.士阶层的价值定位
C.儒者们的高行美德 D.百家之道趋于统一
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段材料应该来源于( )
A.《论语》 B.《墨子》 C.《韩非子》 D.《孟子》
6.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7.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 )
A.为政以德 B.民贵君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8.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这段学术争鸣( )
A.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B.抑制了学术的发展
C.促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D.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二、材料分析题
9.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推动变革】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可以分析出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有哪些?
【变革成就霸业】
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2)材料二中的“桓公”是哪国国君?“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变革促进转型】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故于天下。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
(3)材料三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分别指什么措施?
【思想激烈碰撞】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释道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以下是摘自诸子百家的几句经典名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④兼相爱,交相利。
(4)上述名言属于儒家的是___________;属于道家的是___________;属于墨家的是___________;属于法家是___________。(只填序号)
【社会渐趋稳定】
材料五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5)解读材料五,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
10.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中,“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是指什么 ”“教民耕战”又指什么?改革的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什么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
(2)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材料二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