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作业(第一课时)(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作业(第一课时)(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6 17:5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
第1课时
一、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2.曹操《观沧海》中描写草木茂盛之景的句子是: , 。
3.《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 , ; , ”。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描绘暮春景象,烘托哀伤愁绪的气氛的句子是: , 。
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再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的诗句是“ , 。”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等。
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其诗歌多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7.学习诗歌重在朗读。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此时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 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 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
D. 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8.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9.《观沧海》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级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是降职的意思,题目的“龙标”与“闻道龙标过五溪”的“龙标”意思不一样,前者是地名,唐代县名,后者指王昌龄。
B.首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是暮春时节,烘托出哀伤、悲凉的气氛,“过五溪”暗示朋友此去之遥远,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担忧。
C.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思念比作明月,把明月看成知人意、通人情的友好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送别的使命。
D.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整首诗将写景、言事、抒情融为一体,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与思念之情。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以“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作为开头有什么妙处?
1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诗人借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1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观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解析】“观沧海”,“观”统领全篇。百草丰美,树木浓郁,这是岛上的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是海上的景。
2.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解析】理解性默写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关键词“草木茂盛”
3.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解析】与题干相对应的关键词“奇特的想象、大海博大无比”
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与题干相对应的关键词“暮春景象、哀伤愁绪”
5.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与题干“遥有此寄”相扣的是“随君直到夜郎西”。
6 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重要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曹操不是西汉的,是东汉的。
7.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朗读诗歌的能力。C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只能说明这是乐府唱过的。所以读的语调平淡些就行。
8.【示例】秋风吹动树叶,声音萧瑟,在风的吹动下,浩瀚的海洋洪波滔天,滚滚而来,如有仙人凌风踏浪。
【解析】本题考查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添加适当的描写、联想画面。如声音是如何发出的,在洪波涌起的景象的基础上展开描摹等。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情感: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诗人以大海自比,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大海的博大,正象征了诗人的心灵,雄浑宏大的心灵与宇宙合一,包融一切。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远大抱负,那就是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10.“若”指“好似”“好像”,作者运用联想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若:如同,好像。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11.C
【解析】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是虚写大海的句子。
12.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错误,“过五溪”是说明了友人的旅途之艰难,选项中“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错误。故选B。
13.C
【解析】C.“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思念比作明月”错误,应改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故选C。
14. ①写景兼点明时令;②融情于景,通过写“杨花”和“子规”这两种特定的景物,渲染了愁苦、凄凉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明时令是暮春。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15. 杨花、子规、月亮。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诗歌的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意象有杨花、子规;从“我寄愁心与明月”可以看出,意象有明月。
16.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是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题干要求从修辞入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明月,使之人格化。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