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19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19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6 10:2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隋唐盛衰


何以再造盛世?
任务一:从大运河的开通看隋的兴亡
问题一:总结隋朝能够开通大运河的条件有哪些?
统一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结束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强盛
统一后,南方的经济归隋控制。
中央集权
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国力日强。
任务一:从大运河的开通看隋的兴亡
问题二:根据示意图和运河沿岸的相关建设,思考隋开通大运河的目的?
▲“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
广设仓库
▲洛阳城
修建东都
目的:沟通南北,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
任务一:从大运河的开通看隋的兴亡
问题三:根据下列材料,总结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大运河)将中华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中国历史而言,运河系统比长城更加重要。它将长江三角洲与北方中心地带的重要城市——也就是今天北京的前身——联结起来。运河上运输着谷物、食盐、蔬菜和各种奢侈品。商人、军队、税收官在运河上来来往往,运河沿线的大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摘编自《BBC世界史》
意义:有助于加强南北联系,促进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任务一:从大运河的开通看隋的兴亡
问题四: 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尽道隋亡为此河”的看法。
▲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上的情景(18世纪帛画)
时间 项目 人数
605年 开通济渠 征发民夫100余万
605年 开邗沟 征发民夫10余万
608年 开永济渠 征发民夫100余万
610年 开江南河 征发民夫10余万
启示:
统治者要行仁政,爱护百姓;
要节制私欲,戒奢从简;
任务二:多角度看大唐盛世成因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奠基立业
“贞观之治”
根据课本,总结唐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治世之策。
政治
政治上: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乐于纳谏;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任务二:多角度看大唐盛世成因
经济
唐代出现了一系列适合南方水田耕作的农具以及相关技术,并且得到推广和应用,使得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其中最为核心的工具,是江东犁,或称曲辕犁,它的发明和推广,对唐代南方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根据下列材料,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曲辕犁(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利用,水利设施(生产工具)的广泛建设,促进了生产力提高,推动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南方经济的发展。
民族
任务二:多角度看大唐盛世成因
唐王朝的民族政策执行得比较好,这与关陇政治集团是一个胡汉联合起来的政治集团有关。隋唐王朝不仅帝王有鲜卑血统,就是宰相等高官,也有不少是鲜卑族的后裔,他们较少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偏见,他们执行的民族政策,相对地说要开明些。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自三国以来民族交融的现实,以及唐王朝统治集团拥有的“少数民族血统”,使得唐朝的民族政策相对包容、开明。
指导思想
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 ——《册府元龟》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
“华夷一家”的前提是少数民族要承认并接受唐朝的统治
民族
任务二:多角度看大唐盛世成因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立治所 设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 西突厥 战争 唐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武则天 西域 设立治所 设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封怀仁可汗
靺鞨 册封 封渤海郡王
根据下列表格,总结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
开明、灵活的
民族政策
以怀柔为主
以征战为辅
民族
任务二:多角度看大唐盛世成因
思考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唐王朝的空前统一与繁荣以及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大一统政治下的各民族交流与融合,加强了各民族的华夏认同,“前王不辟之土,悉请衣冠;前史不载之乡,并为州县”,推动了“华夷”共同体的巩固与发展——正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大唐盛世。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焉耆县境内的唐王城发掘中,发掘出唐代一座吞戍城堡。在城堡的窖藏里,发现小米、高粱、面粉和胡麻等,同时发现了石碾、铁犁、镰柄等生产工具。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进一步加强
边疆地区得以进一步开发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为何盛极而衰?
任务三:追因盛世危机
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①安禄山以何种借口凭借何种身份于何地出发向朝廷发难?
②为何长安、洛阳沦陷如此之快?
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凭借三镇节度使的身份从范阳起兵。
长安、洛阳的武备松弛、兵力不足以捍卫二京。
任务三:追因盛世危机
中央朝政腐败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销锋鏑,以弱天下豪杰。……不肖子弟为武官者,父兄摈之不齿。唯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 ——《唐会要》
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
——《资治通鉴·唐纪》
中原武备松弛
边疆重兵防守
国家外重内轻
增置军镇,设置节度使
任务三:追因盛世危机
经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政治:中央集权遭到极大削弱,形成了唐中后期藩镇林立的局面;
边疆:边防空虚,唐领土范围进一步缩小。
▲天宝年间十节度使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失衡
任务三:追因盛世危机
为何安史之乱后,深陷藩镇林立的唐王朝仍然延续了150余年?
藩镇类型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1.唐中后期藩镇林立,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2.藩镇之间相互牵制,形式上维系唐朝统治。
3.东南藩镇对唐朝的财政支持,是唐朝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藩镇林立形势图
任务三:追因盛世危机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进入
五代十国时期
755年
875年
907年
政权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吴 闽 南汉 南平
开国君主 朱温 李克用 石敬瑭 刘知远 杨行密 王审知 刘隐 高季兴
即位前的官职 宣武节度使 行营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淮南节度使 武威节度使 静海军节度使 荆南节度使
北宋建立
960年
经验教训: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加强中央集权
少数民族统治者采用中原汉族国号,这表明民族交融不断深化。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小结
隋朝兴亡
隋的建立
隋朝的社会建设
隋的灭亡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的建立
大唐盛世之因
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盛的经验:
区域经济发展、民族交融
衰的教训:正确处理百姓与统治者、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安史之乱
藩镇林立
五代十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