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6 10:2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红烛》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2.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节选)
闻一多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峨日朵雪峰之侧(节选)
昌耀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致云雀(节选)
雪莱
淡淡的紫色黄昏
在你航程周围消融。
像昼空里的星星。
虽然不见形影,
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4.下列对三首诗选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选段借红烛流脂膏,表现牺牲自己、奉献自己,给人类以幸福与快乐的情怀。 B.《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借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来表达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C.《致云雀》选段借“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D.三首诗的选段都选取了典型意象。并赋予起特定的含义,来抒发诗人心中的激情。
5.下列对三首诗选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选段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B.《峨日朵雪蜂之侧》选段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C.《致云雀》选段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D.三首诗的选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愿景。
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下面小题。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作者是郭沫若,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我们课本上学过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B.本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极为相似: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转而进入写景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与神往。
C.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用月光、村庄、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意象,描述了诗人眼前静谧的夜景。
D.在诗的第二节中,诗人思绪扩展到广袤的宇宙,借“鲛人流珠”的传说,表达了自己惆怅无奈的感情。
7.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用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组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子之歌(节选)
闻一多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风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与“叫我一声澳门”,表达了澳门对自己新名字的不认同。
B.“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这句诗是香港的哭诉与表白,表达了香港面积虽小但是位置重要的自我定位。
C.“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这三句诗写出了香港被侵占,被掠夺,被凌辱的历史事实。
D.“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这三句诗,既表达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也暗寓了当时祖国母亲积贫积弱的现状。
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澳门》前四句,节奏逐渐加快,语气变得激越,这种变化带有很浓的感情倾向。
B.组诗运用反问、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诗歌的意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这组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为时而作,为事而作”,重在叙事,缘事而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D.“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这两句诗既倾诉了澳门被外敌掳走的经历,也与下文中的“三百年来”相照应。
10.如何理解“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11.整组诗的尾句都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从容不迫 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 接踵而至 胸有成竹 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信心百倍 饱经沧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___①___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___②___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___③___、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___④___。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记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7.学校积极响应劳动主旋律,组织开展以“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现就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向同学们征集意见,请你任写两条。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寓意:①“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
②“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
③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 3.①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②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
③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
④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类文本的综合鉴赏能力。
D项,“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描写爷爷和阿爸主要是突出草原上人们对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足。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的寓意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海子’和‘大海’交替出现,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然后找出文中写“海子”和“大海”交替出现的内容,接着分析其作用,理解其寓意。如“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可见“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罗布想要去看大海”“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从这些内容可知,“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海子”和“大海”交替出现,如“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在罗布的世界里,现实和梦想常常擦肩而过。“海子”和“大海”的交替出现,就暗示了现实和梦想的冲突。
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分析结尾的内容,然后再从人物形象、结尾特色、情节结构,文章主旨等分析它的艺术效果。本题题干是“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先看最后一段的内容,“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这一段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收尾,属于写景段落,写景段收尾往往有意蕴悠远的效果;这一段写山顶的风、写罗布和站长海军帽子上的飘带,突出了军人的崇高形象;罗布和站长最初的梦想都是走出草原、走进外面的世界,但现实却与他们的理想有所差距,但他们依然在这种生活里坚守自己的岗位,在这离海100多里的山头上,他们听到了“海风”,当“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他们看到了“大海”,他们在这山头的雷达站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小说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小说的标题是“山顶的海风”,结尾提到“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与标题相呼应,让小说浑然一体,结构完整。
4.B 5.D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选段借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来表达对弱小生命的同情”错误,诗人在诗歌结尾处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所以,此处应是“借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三首诗的选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的主要意象是“雪峰”“太阳”“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进而象征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故选D。
6.B 7.月亮总会隐去,因为天空都是云的影子。月亮总是倾慕,白云飘舞的婀娜,却千年不曾追逐,因为她和星星在一起才是永恒的风景。
【解析】6.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都是在想象的基础上,转而进入写景的世界”说法有误。应该为“在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主要是针对所给物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描写和抒情。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题干中所给物象的特点、含义、作用,确定描写内容及情感主旨;最后组织语言,描绘画面。
首先,明确月亮和白云的特点和含义。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还用来伤感生命、岁月的流逝;月还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传达哀愁;月皎洁明亮,也可表现高洁品质。自然界的白云形状不一,变幻不定,舒缓悠闲、轻逸飘渺。然后,结合物象的情感内涵确定表达的主旨,可以用其中一个物象作为主体,另一个为衬托来构思立意。比如以月为主,表达对亲情的感悟、对人生的向往等。再展开联想与想象将二者联系起来,组成情景交融的画面。注意语言尽量生动形象。
8.A 9.C 10.①“掳去”“肉体”指澳门被列强强占,“保管”“灵魂”是指澳门仍然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这句诗以澳门为视角,唱出了被掳走的酸楚,又弘扬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11.①凸显本诗的主题。突出了澳门、香港等对回归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②单看一首诗,“母亲”出现两次,而综合看两首诗,都以这句话结尾,这就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了深切眷恋着祖国母亲的澳门、香港的形象。③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具有强调和一唱三叹的作用。
【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A项,“表达了澳门对自己新名字的不认同”以偏概全。“叫我一声澳门”表达的是澳门对祖国母亲的深沉而真挚的爱以及对回归的亲切之情。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项,“重在叙事,缘事而情”分析错误。两首诗重在抒情,情中蕴事。“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等对母亲的深深呼唤,饱含思念祖国,渴望回归的深挚情感。而在抒情之中,蕴含着被侵占欺凌的事实。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句不离篇”是理解句意的原则,也是准确理解句意的切入点。在理解具体的句子时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此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抓住相邻句,挖掘隐含信息,这样去体味、推敲句子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
本题,先分析表层含义,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不难发现“掳去”“肉体”“保管”“灵魂”是句中的关键词。那么掳去”“肉体”指澳门被列强强占,“保管”“灵魂”是指澳门仍然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再看深层含义,“掳去”“肉体”与“保管”“灵魂”之间是转折关系。强调后者,因此,可以理解为虽然有着被掳走的酸楚,但依然保持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本题,从内容上来看,“母亲”是指祖国,“回来”是指回归。由此,突出了澳门、香港等对回归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从结构上看,此句多次出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强调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突出了上述的情感,在效果上达到了一唱三叹的作用。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2.B 13.B 14.B
【解析】1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D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项,“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
故选B。
13.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
故选B。
1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语境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填入“如火如荼”。
第二组,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语境“传统村落成为人们”,填入“纷至沓来”。
第三组,从容不迫: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踌躇满志: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胸有成竹:画竹子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后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信心百倍:有很大的自信心。根据语境“中国乡村文化正”,填入“踌躇满志”。
第四处,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适合语境。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语境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后面有“新生”,填入“饱经风雨”。
故选B。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15.示例:①耳熟能详 ②潜移默化 ③持之以恒 ④一蹴而就 16.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 17.示例:①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合理规定劳动时间。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劳动实践课程。③设置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学到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④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劳动教育基地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强调人们因听的多所以对公益广告语很清楚,故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
②语境强调公益广告影响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属于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故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③语境强调加强劳动教育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坚持,故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④语境强调加强劳动教育不是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的。故用“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动宾搭配不当,“把握”与“技能”不搭配,“把握”应改为“掌握”;
二、“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否定不当,“切忌”与“不要”都表示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意就变成了“要事事包办”,可删除“切忌”或“不要”。
故改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之拟写意见的能力。
根据材料第二段“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可提出“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合理规定劳动时间”的意见。
根据材料第二段“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可提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劳动实践课程”的意见。
根据材料第二段“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可提出“设置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学到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的意见。
根据材料第三段“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可提出“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劳动教育基地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的意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