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新课引入
学习目标
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 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等。
中国古代的炼丹设备
古代炼丹术士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作出了贡献。
拉瓦锡纪念馆一角
拉瓦锡利用天平进行定量研究,弄清了物质燃烧的本质。
化学实验室的变迁
现代实验室
【思考】要学好化学实验我们该如何去做呢?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注意哪些方面?
科学探究一般步骤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发现及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设计实验
提出并制定化学实验方案
收集证据
用多种方式对实验进行观察
反思与评价
明确的表述探究过程与结果
猜想与假设
依据知识对问题作初步论证
实验验证
积极参与并完成化学实验
解释与结论
判断事实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
(1)点燃前的蜡烛
步骤 现象 分析 结论
制作材料
棉线 石蜡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气味
石蜡和棉芯组成
白色不透明的圆柱状固体,有轻微气味
硬度较小、不溶于水而且密度比水小
用小刀切下一块放入水中
易切,浮于水面,不溶解
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的蜡烛
步骤 现象 结论
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 s后取出
火柴靠焰心部分基本不变色而外焰部分碳化变黑
石蜡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
(3)熄灭的蜡烛
步骤 现象 分析 结论
熄灭蜡烛,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有白烟从烛芯飘出
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火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实验结论】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生成水,并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化学学习的特点
归纳总结
①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②化学性质: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如石蜡是否受热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
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和变化后等。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
1.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 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猜想与假设】
资料卡片
1.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即将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浑浊出现则说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而且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2. 氧气可以支持物质的燃烧,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步骤1:收集两瓶空气样品。
步骤2:用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
①用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好。
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③将软管插入集气瓶口,向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④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
呼出气体样品
(1)用木条燃烧情况验证氧气含量的不同
空气 呼出的气体
现象
结论
正常燃烧
说明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呼出气体的氧气含量。
燃着的木条熄灭
(2)用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空气 呼出的气体
现象
结论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用玻璃片验证水蒸气含量不同
空气 呼出的气体
现象
结论
无明显现象
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玻璃片上有水雾生成
现象
结论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较少
较多
较少
较多
较少
较多
呼出的气体可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使玻璃片上有水凝结
【实验结论】
课堂练习
1.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 )
A.逻辑推理 B.大气探测 C.化学实验 D.精确运算
C
2.下雪天,当路面出现积雪时,环卫工人会往雪上撒盐或沙。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为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增大汽车与地面的摩擦;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加速冰雪的熔化。就上面这些同学的观点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或猜想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检验与评价
B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同学们在研究蜡烛的性质时发生一系列变化,关于蜡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的燃烧是石蜡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反应
B.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比较纯净,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所用氧气最好用排水法收集。
C.蜡烛火焰上压一块白瓷板,白瓷板变黑,说明在不同情况下蜡烛燃烧的产物可能不同
D.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B
4.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高的证据是木条在空气中燃烧时间更长
B.对着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C.燃着的木条在呼出的气体中先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D.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的石灰水没变浑浊,说明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
5.冬天时常可以看到人们呼出的白雾,这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更多的( )
A.氮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B
A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
2. 蜡烛燃烧的探究
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 用木条燃烧情况验证氧气含量的不同
2. 通过石灰水的变化验证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3. 用玻璃片验证水蒸气含量不同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