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6 12:20:56

文档简介

福州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卷
(满分:100 分,完卷时间:75分钟)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座号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
A.确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2.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这表明中国古代建筑( )
A.领先世界各国 B.富含文化气息
C.体现宗教信仰 D.受制于自然条件
3.下表为蒙元时期的大陆交通路线。这说明元朝( )
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内蒙古长城沿线,经蒙古草原向西北逐渐延伸,越过阿尔泰山,穿越西伯利亚草原、黑海北岸,抵达欧洲
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西行,抵达敦煌再分南北两路西行
从四川和云南穿越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相连
A.对外交通发达促进对外交往 B.开启了与印度的贸易往来
C.丝绸之路的功能呈现多样性 D.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桥梁
4.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策因素是( )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史载,雍正年间“每年闽省洋船约有番银二三百万载回内地”。这一现象( )
A.休现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推动国内商业资本的集聚
C.表明海外贸易税大大增加 D.刺激国内市场的迅速活跃
6.某学者认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将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镶嵌在他所构建的今文经学体系之中,虽显得杂糅、生硬,但也体现了康有为试图以今文经学为契机来实现儒学现代化转换的努力”。该学者在此强调康有为( )
A.变法思想具有落后性 B.运用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C.借助皇帝变法不现实 D.变法的目的是复兴传统儒学
7.1912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这反映出( )
A.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B.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D.官民立场尖锐对立
8.民国北洋政府前后16年间虽然举办两届四次文官考试,总计录取1479人,但这一人数与当时充斥官场的大量旧式官吏相比,完全微不足道。据此推断,文官考试( )
A.旨在维护政府的专制统治 B.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稳定
C.体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D.完全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9.据如图可以推断,中国城市轨道交通( )
A.兼具轻轨与快轨的综合特性 B.助力公交与地铁的有效互补
C.利用地上与地下的位置空间 D.减缓运量与运能的交通矛盾
10.“1982年宪法颁布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此后,全国人大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立法(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削弱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开始重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11.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人类简史》这本书提到,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始于大约公元前9500年到公元前8500年,农业是同时间在各地独自发展而开花结果的。这里所说的“各地”主要指( )
A.东亚、南非、大洋洲 B.南非、西亚、中美洲
C.西亚、东亚、北非 D.东亚、大洋洲、南美洲
12.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爆发后,贞德成为法兰西民族爱国主义的象征,这种爱国主义是法国赢得英法百年战争的关键,也为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在思想上准备了条件。据此可知,英法百年战争( )
A.是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的根源 B.促进了法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推动了拿破仑统一欧洲的进程 D.结束了西欧大国间的混战局面
13.美国通过制定1787年宪法,构建了一个既强大到足以避免无政府状态又受适度限制不致陷于暴政的政府体制。这表明美国1787年宪法的两大核心原则是( )
A.联邦制原则和分权制衡 B.中央集权和人民主权
C.州权主义和人民主权 D.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
14.英国确立文官制度后,政府以法律形式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要求文官在政治起落中严守“中立”立场。据此,英国的文官皆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不随政党竞争的胜负和政府的变更而进退。这一规定( )
A.削弱了政党对国家的控制力 B.确保了文官群体的优良素质
C.规范了政府官员的选用程序 D.推动了政府工作的稳定开展
15.如图漫画《下一个!》(1904年)把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描绘成一只章鱼,章鱼的头好似储油罐。章鱼的触须不只向工业设备延伸,还缠住了国会和白宫。画面最前方描绘了企业家惨遭鱼肉的样子。这幅漫画反映了( )
A.美国建立起殖民帝国 B.三国同盟的形成
C.垄断组织产生的影响 D.跨国公司的蔓延
16.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
A.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B.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0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清代在广州等口岸城市,有一大批运用西方画技进行模仿或创作的中国民间画家,被称为所谓外销画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通草水彩画 广州博物馆藏
材料二 1757年至1842年间,清政府规定西方航海国家只能在广州开展贸易活动,史称“一口通商”时期。广州成为18世纪重要的世界贸易中心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触的重要口岸。许多西方人通过广州了解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中国。于是在清代广州口岸,外销画应运而生。清代外销画题材丰富多样,从风景名胜、生活习俗,到家具陈设乃至各行各业的生产情况无不涉及。这些画作当年主要为了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需要,内容大多围绕着广州贸易为中心而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如今,我们可以在这些画作中看到一个色彩明亮、商业繁荣、市井气息浓厚并且与西方交流紧密的广州。时至今日,外销画留存了18、19世纪中国社会的丰富图像,因此被研究者定义为“历史绘画”,具有一般艺术绘画无法比拟的历史研究价值。
——摘编自《18、19世纪广州十三行外销画的现代意义探讨》等
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就表现形式而言,指出材料一所示画作的史料类型。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清代外销画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清代广州外销画畅销的原因。(4分)
18.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大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材料四:观察下面三幅图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8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4分)
根据材料四指出每一幅图反映了当时中国何种政治制度,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综合上述材料,提取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信息关联,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发了特许状,允许商人集股组建东印度公司,垄断与东印度的贸易。该公司最初在马来群岛一带进行香料贸易,后转向印度建立根据地,拥有军队和舰队。18世纪中叶起,通过战争排挤法国、荷兰势力,建立在印度的统治地位,将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掠取中国的茶叶和生丝。英国政府依靠它在印度的财产和武装,对缅甸、阿富汗及其他亚洲国家进行掠夺战争。后来,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很多商人都极力反对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为适应新兴工商业资本的发展要求,英国政府先后取消该公司对印度(1813年)和中国(1833年)的贸易垄断权。1858年公司被撤销。
——摘编自【日】羽田正《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兴与衰的时代背景。(4分)福州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A B B B A A D A
11 12 13 14 15 16
C B A D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0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共52分。
17.(10分)
(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图像史料)。(2分)
史料价值:外销画是研究清代广州作为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整体上纪实性较高,弥补了文字文献记载的不足;但是由于受其制作目的和制作者的主观因素影响,须与其它史料相互印证。(4分,任答2点给4分)
原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实行广州一口通商;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工业革命的推动;满足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需要。(4分,任答2点给4分)
(20分)
“天下之大变局”是指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2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由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君主专制逐步确立。(6分,任答3点给6分)
(2)明朝: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或皇帝的顾问机构);对皇帝负责。英国:是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4分)
(3)图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图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图三: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6分)
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2分)
19.(12分)
示例:
论题:不同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促成不同的现代化进程。(2分)
阐述:内源型现代化国家,如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英国社会出现一系列社会变革。同时,随着英国国力的增强,加紧进行殖民扩张,并通过开展海外贸易,不断开辟海外市场,最终促使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而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如日本,19世纪日本资本主义缓慢发展,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给日本带来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摆脱民族危机,日本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开展维新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工业文明,实现了工业化。(6分,需答到2个相关史实)
总之,内源型现代化主要由于内部孕育动力实现了创新性巨变,而外源型现代化则主要由外来异质文明的撞击下激发或引进的巨变,这也体现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2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过程逻辑结构合理再给2分)
20.(10分)
(1)特点:国家支持;股份制;垄断贸易;拥有武装力量;殖民掠夺。(6分,任答3点)
(2)兴:新航路开辟;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2分)
衰: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工商业资本繁荣;垄断贸易阻碍英国经济发展。(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