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鲁迅《社戏》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梳理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构思美。
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文学文化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以“鲁迅”以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
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
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社戏》就是其中一篇。
文体解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按篇幅、容量分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
文题解说:
“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农村中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演出,也有露天演出的;在绍兴地区,“社”指的是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音:
撮 欺侮 怠慢 撺 掇 凫水 踱 老渔父
哄
省
shěng
xǐng
省略
归省
行
xíng
háng
行走
行辈
剥
bāo
bō
剥豆
剥削
hōng 哄堂大笑
hǒng 哄骗
hòng 起哄
cuō wǔ dài cuān duo fú duó fǔ
形:
潺潺 家眷 皎洁 踊跃
撺掇 duo 屹立 yì
啜泣 chuò 收讫 qì
辍学 chuò 迄今 qì
点缀 zhuì
义:
怠慢:客套话,招待不周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大师的写作课”
——鲁迅《社戏》
课文解析
一、故事情节——读与感
全文思路
方法:
1.找线索
中心事件:社戏
2.抓关键字词、语句 划分层次
盼看社戏
1~4段
(“至于……却”)
去看社戏
5~30段
( “第二天”)
怀念社戏
1.平桥概括
2.伙伴游玩
3.行前波折
4.夏夜行船
5.赵庄看戏
6.停船吃豆
7.深夜返回
8.再谈吃豆
“但在我是乐土”
“我们立刻一哄出了门”
“……又向那松柏林前进……”
“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都回来了!”
“并没有昨夜的豆好吃”
“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
第一部分:盼看社戏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离海不远,极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渔,只有一家杂货店”。
语言十分简略却内涵丰富,寥寥几字便将平桥村的地理
概貌、村庄规模、村民状况等交代得清晰明了。
1、叙事的波澜起伏
2.这样一个偏僻、不起眼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
(1)可以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2)可以免念无聊的书
(3)有很多热情的小伙伴 (4)没有封建礼教约束,人人平等。
(5)体验乡间生活乐趣(掘蚯蚓、钓鱼、放牛……)
语言平实却富有情味,比如写小伙伴关系时,“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这是非常平实的话语,却写出了小伙伴们平时交往时,礼教让位于亲情、友情,大家生活得和睦、愉快。
“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乐土
铺 垫
波折:
叫不到船
不准和别人同去
外祖母要担心
转机:
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
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第二部分:去看社戏
伏
起
伏
起
赵庄看戏:
疲倦
打哈欠
喃喃的骂
一样扫兴
“失望扫兴”
停船吃豆
伏
起
如何理解“偷”豆这一行为?
“偷豆”这一情节和平常理解的“偷别人得东西占为己有”得情况是不一样的,摘豆没有经过家长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偷”,但是,摘豆是因为“许久没吃东西”,为了待客充饥,而且阿发主动让偷自己家的豆,吃完还想着应对的策略。
“偷”反映了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
“偷”显示了小伙伴们周到天真的天性。
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再谈吃豆:
“没有昨夜的好吃”
“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第三部分:怀念社戏
看戏后的余波
第一盼望的是看社戏 (铺垫)
无船出行 (伏)
八叔的船回来了 (起)
祖母、母亲不放心 (伏)
小伙伴同去,双喜写保票 (起)
看到社戏,扫兴而归 (伏)
停船吃豆,充满乐趣 (起)
再谈吃豆 (余波)
总结1:情节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写作思路
盼看社戏
去看社戏
怀念社戏
1.平桥概括
2.伙伴游玩
3.无船出行
4.夏夜行船
5.赵庄看戏
6.停船吃豆
7.深夜返回
8.再谈吃豆
略
详
略
2.情节的详略得当
总结2:情节的详略得当
详写:指对直接表现中心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略写:指虽与中心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的材料,进行概括式的简略叙述。
因此要根据中心安排详略
本文的中心事件为“社戏”,所以第二部分“去看社戏”写得较为详细。这个部分中,除去“赵庄看戏”的情节,其他几个情节也都写得较为详细,原因在于这些情节最能体现农家少年的人物形象,也最能表现“我”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因此这部分内容详写。
3.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表达方式
(1)记叙: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事实——重过程)
(2)描写:将人物、事件和景物表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
象生动。(形象——重印象)
(3)议论:对人、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
示的意见、看法。(看法——重观点)
(4)抒情: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分为直接抒情、间
接抒情。(情感——重情感)
(5)说明: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性质。主要用在说明文中。
(知识——重介绍)
如“豆子发芽”这句话,就有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豆子发芽了。 ——记叙
2.豆子长出了瘦弱的小芽。 ——描写
3.豆子发芽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议论
4.啊,豆子发芽了! ——抒情
5.豆子发芽需要水分。 ——说明
第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写,记叙的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儿,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名状况,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却又涵盖了平桥村不少信息情况,内涵丰富。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自己对在城里念书生活的厌倦。
总结3:根据需要综合运用表达。
《社戏》作为一篇小说,以记叙为主,在叙述事件时根据需要穿插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篇幅不多,但都运用的恰如其分,对于烘托氛围、凸显主题、传达情感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写作方法小结:
情节上:1.叙事节奏波澜起伏
2.故事情节详略得当
3.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语言上:1.简洁精炼,内涵丰富
2.平实无奇,蕴含情味
作业:
除去首段,全文还有几处事件的叙述都融合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试找出来并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