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开国大典
国庆节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决定自年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国庆日。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象征,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
资料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课文导入
1.会写生字,听写词语。
2.读课文,简要说出开国大典的过程,概括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场面。
学习目标:
我会写
擎 钮 瞻
聂 党
(niǔ)
(niè)
(zhān)
(qíng)
(dǎng)
词语听写
协商
汇集
迎风招展
预定
爆发
欢悦
排山倒海
旗帜
检阅
高潮
{
奔
bēn(奔走)
bèn(投奔)
更
{
gèng(更甚)
gēng(更替)
行
{
xíng(前进)
háng(银行)
多音字
典礼---
盛典
爆发---
迸发
宣布---
公布
近义词:
瞻仰---
轻视
检阅---
免检
挺立---
弯曲
反义词:
肃立:
恭敬、庄严地立着。
恭敬地看。
瞻仰:
擎:
往上托;举。
宣告:
肃立:
公开郑重地宣布。
政府机关团体等向公众发出的通告。
词语解释
初读感知,想一想课文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
本文写了入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方面。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交代了时间地点
课文解析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突出了开国大典的隆重。 参加人数很多,来自各行业各阶层,说明了全国人民对这次大典的期待和重视。
参加大典的人很多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运用 比喻、 夸张 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此时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红旗翻动的壮观景象,表现出了人们参加大典的激动和兴奋的心情。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无限爱戴。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段话你的脑海会浮现什么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一齐脱帽肃立” “一齐抬起头”表明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这句话表达人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而感到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
起初是会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全场肃静”写出了庄严的气氛,“雷鸣般的掌声”表现了人们高涨的情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群众情绪高涨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主席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主席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直接表现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开国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哪里?
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 来得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
人数多:成了人的海洋
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
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课后思考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