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赤壁赋
登泰山记
学习目标:
1. 分析比较《赤壁赋》与《登泰山记》景物描写的异同。
2.知人论世,比较苏轼和姚鼐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探究传统文人寄情山水的民族审美心理。
登泰山记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②“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③“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解 题
赤壁赋
①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
②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初读困惑:
(1)《赤壁赋》中作者的感情一直在变化,苏轼为何由乐转悲?又为何由悲转喜?作者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何能够说服自己?(2)《登泰山记》全文主要是记述登山流程,描绘景物和时令特征,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一、情境导入
当我们游览祖国山川时,常有“乱花渐入迷人眼”之惑,“身在宝山不实宝”之憾。这时,导游便能带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引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
假如你是导游,为了更好地让游客体会苏轼“赤壁水月”、姚鼐“泰山日出”的独特情韵,请拟写一份“经典景致解说词”,用于推广,让更多人体会到景美情更深。
1、梳理作者的“游踪”,更好地为“解说词”搭桥铺路。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任务一: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结合游踪,试从文中找出重点语句并概括景物的各自特点。
《赤壁赋》 赤壁之水月 历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赤壁赋》 赤壁之水月 历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
重点语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造物者之无尽臧也,吾与子之所共适。
各自特点 幽美、清爽、静谧、澄明、开阔 江山雄浑开阔壮美,永恒,万古长存,静静看着古今代谢 “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
《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①从京城到泰安: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登山的过程: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登山路线: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山巅。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攀登之艰难) ③登上泰山后(峰顶的风景)“泰山夕照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正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壮观、气势磅礴】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是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各自特点 旅程漫长,登山艰险,泰山山势高峻。 天门险峻。 登上山顶后所见的雄浑开阔,色彩鲜明,气势雄浑。壮美,令人心旷神怡 烘托泰山的高峻 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气势磅礴。 以日观亭为参照,介绍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然后写所见都是“唐显庆以来”的石刻,再古老的已经模糊或缺失,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任务二:寄情山水,感悟人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往往不是作为人对立面的客观世界,而是一个能够用来作为情感寄托,甚至能和人沟通情感的灵性世界。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文心雕龙·神思》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试分析两篇文章中作者寄寓的情感。
赤壁赋
(1)“乘”“历”“穿”“越”“至”等几个动词连用,简洁地描写了作者乘风驭雪,穿山越岭,马不停蹄直奔泰安的情形。换路登临,虽然风高雪猛,但作者并无顶风冒雪之苦,反而是兴致淋漓,潇洒轻松。
(2)作者似是信笔交代的时间——“是月丁未”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大年除夕。除夕之夜不守在家,却与朋友顶风冒雪去泰山之巅收获登山的惊喜,在泰山极顶静候日出,这是何等别样的雅兴与情怀。
登泰山
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常常在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失魂落魄之时,将情感寄托在自然山水之上,经过大自然的洗涤,文人们心灵得以净化,最终从精神上实现自我超越。我们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中知道,二人当时都是处于人生的困境,他们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呢?
任务四:探寻山水精神
1.探寻苏轼身上的山水文化精神
(1)思考:《赤壁赋》中苏轼在黄州遇到的“精神困境”是什么?
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远离政治中心。文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其中“美人”在屈原的笔下是君王的象征,结合现实,表现苏轼对政治理想无法施展的慨叹,体现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通过客的口吻,慨叹像曹操那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流露出英雄不再、功业未成的无奈和悲愁。又从古人转到现实,提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发出了人生渺小、生命短暂的悲叹!
知人论世,探寻山水文化精神
(2)思考:在《赤壁赋》中苏轼是如何走出这种“精神上”的困境?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苏轼“困境”的根源,其实质是儒家“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寄情自然,转变思考角度,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困境中寻找的共同方式。
大自然,
抚慰心灵、开阔胸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历史人物的兴亡(曹操),现实的苦闷与悲伤(被贬) ,人生之短暂渺小……
山水江月带来的哲思——变与不变,取与不取
归于理性旷达、精神突围(道家物我为一,自然超脱)
2.探寻姚鼐身上的山水文化精神
(1)思考:从提供的《登泰山记》的背景资料中你是否能找到矛盾之处?
借病侍亲和他的行为矛盾,从他的登山路径选择,登泰山日子的选择可以找到端倪。
查阅史料,此时姚鼐刚刚辞去了《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其自述的理由是 “以病归”“养双亲”。但从其后来的举动来看,这两个理由都是托词无疑。因为你见过辞职后大冬天奔行千里登泰山养病的吗?你见过无官一身轻后,大过年的不回家,关键是登完泰山也不回家的“养双亲”的孝子吗?
(2)探究:姚鼐为什么选择的登泰山路径怎样?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姚鼐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线。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自己的行进路线,语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条游动的长龙。“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是作者考证的内容。
“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一般人不会穿泰山西北谷抵达泰安,也不可能借机去考察齐长城。姚鼐这位主张“义理、考据、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长城之限”,实地考察古长城之貌。
他选择了与众不同,不同寻常之路。
登山之路,“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东谷是人们常常选择的,但是姚鼐从中谷入,然后从西谷登山。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登山过程,迷雾冰滑,七千多的台阶,异常艰难, 足见泰山之高,更能看到作者没有什么疾病。
(3)合作探究:姚鼐选择登泰山的日子是什么时候?可以看出什么端倪?
文章交代登泰山的时间为177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登山,二十九看日出。那一年,农历十二月没有三十,就是我们说的除夕夜。除夕,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节日。不管因为什么在外漂泊,那一天都会想办法回家团聚。姚鼐为什么要选择在年底登泰山呢?
有人说,因为作者有意选择冬天,和他人不同;冬天之景有特殊处;冬天人少等等;有人说他从京师回乡(安徽桐城)途中经过泰安邀约其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一起登泰山的,临时起意,或者有意经过。
除夕夜,如果侍亲紧急,怎么会没有回家,却特意跑来找朋友登泰山看日出。
综合以上资料,作者疾病侍亲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姚鼐自己的话中看到。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或许)免耻辱之在咎已尔”。
他不愿意再留在这样的官场,和政见不和者为伍,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再难得来的一切都放弃了。只想从容进退,免于耻辱。
我们看到他内心的煎熬,看到他登泰山的过程始终在用自己的种种行为,表明着自己的选择,与众不同的选择。
如此辞官的矛盾纠结中,姚鼐通过登泰山看日出 ,和好友相聚,获得了疗愈,获得了重生。
泰山在姚鼐心中,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tūn。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的《登泰山记》。人们往往只把它看作优美的山水游记……其实,此文不只是‘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更重要的是写出作《登泰山记》的主人姚鼐摆脱官场羁绊、回归大自然、获得个性自由的欢悦性情。”
“其在对景物绘声绘色的描写之中,实寄寓着作者辞官之后的万千感慨。其中既有摆脱官场羁绊,回归大自然之后的愉悦之情;又有以对大自然如诗如画般美景的热烈歌颂,来反衬其对官场丑恶的愤绝和鄙弃……可见寓有‘隐君子之高风’和‘幽怀远韵’,才是《登泰山记》的真正内涵和底蕴。”
——周中明先生在《姚鼐研究》
登泰山后的姚鼐:
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三年 主持扬州梅花书院。
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二年 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至乾隆五十四年 主持徽州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 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 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 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二十年 卒于江宁钟山书院。
教学著书,学生满天下,后世闻名的有二十余人。著有《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老子章义》1卷、《庄子章义》10卷、《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诗集》10卷、《法帖题跋》1卷、《笔记》10卷、《书录》4卷、《尺牍》10卷、《古文辞类纂》75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研究领域广阔,涉及文学、哲学、史学、诗学、文章学、书法史等多方面。
游赤壁后的苏轼:
元丰八年 司马光复相,苏轼升任朝奉郎知登州。 四个月后,还朝任礼部郎中。再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 政见不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整治西湖,修苏堤。
元祐六年 受人攻击,调知颍州。整治颍州水利,修筑堤坝。
元祐七年 调知扬州,关心百姓,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
元祐八年 君臣不睦,调知定州,肃贪倡廉。
绍圣元年 新党执政,被贬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 再贬琼州别驾,儋州安置。
元符三年 赦复为朝奉郎。北归回朝任职。途中病逝常州。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品课件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品课件
苏轼在儒道融合的人生中采取滚太极的方式,在不断重复“升官——贬官”“得意——失意”“进取——超脱”的状态下前行。
自然山水 安放心灵
暂将心灵寄山水,神与物契我自安。
苏轼“夜游赤壁”——对比—— 姚鼐“登山临雪”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
把悲喜之情与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赤壁“水月”中 ,
实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突围。
姚鼐养亲辞官,仕途尽头,人生路口,登山临雪,
把赞美之情与攀登以历绝美的人生之理融入苍山“风雪”中,
实现了超然洒脱的心灵安放。
异中有同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品课件
群文阅读《赤壁赋》《登泰山记》精品课件
苏轼
姚鼐 被贬失意
壮志难酬
主张不合
志向难伸
游赤壁,观水月——在矛盾中走向理性 旷达
登泰山,赏奇景——在激荡中走向淡定 自足
情景交融
一山一水,失意人生的自我救赎——
查阅《赤壁赋》和《登泰山记》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文中的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感悟:冬天登山已不多见,姚鼐选择岁除之日观日出则更加少见。在万家团聚共度良时之日,于泰山之巅皑皑白雪之中翘首迎接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
任务三:诉诸笔端,解说纷纭
能明确所描写的景物,能抓住景物的独特特点 5
能选取恰当的角度 5
意境深邃,能由此及彼,由实就虚,能展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5
语言优美,富有文采 5
赤壁水月的变与不变、逝与不逝让苏轼顿悟人生的两重性,最终悟透取与不取的哲理,物我两忘;泰山绝顶的日出在经历风雪之后壮丽呈现,含有姚鼐对人生不断攀登以历绝美的感悟。纵观这些自然中呈现的人生的情与理,可以感受到中国自然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在山水自然中可以安顿身心,你的解说词将为情感的慰藉、灵魂的诗意和精神的超越,增加游客的认识深度。
示例: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更重要的是姚鼐摆脱官场羁绊、回归大自然、获得个性自由的欢悦性情,其中摆脱官场羁绊,回归大自然之后的愉悦之情或是对大自然如诗如画般美景的热烈歌颂,来反衬其对官场丑恶的愤绝和鄙弃,不失为以为大丈夫安放心灵,豁达的一种人生态度。自然在善感多思的人的心中,从来不只是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寄托、情感牵绊、人生导师。
学习活动:诵读课文,感受不同的语言特点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登泰山记》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简洁、流畅、精准
《登泰山记》
雅洁之美
⑴从“义理”入手,寻章法之美。
①登之前,写的是泰山地理,突出山下河流;
②登之程,写一路风雪中急切赶路,突出登山路径;
③登顶后,写风雪中观日出;
④观日后,补写山石冰雪。
风 雪 登 泰 山
《登泰山记》
雅洁之美
⑵从“描写”入手,寻生动之美。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以少胜多
《登泰山记》
雅洁之美
⑶从批判入手,求异质之美。
醉迷于自然之景而不追求思想情感的抒发与创立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三“多”
三“少”
三“无”
“雪与人膝齐”
以自然为主体,写出自然本有的东西。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韵白结合,骈散迭出,错落有致,极富声韵之美。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①形式之美:句式长短错落、骈散结合。②音韵之美:音韵和谐,用韵自由灵活。③文采之美:文采华美、多用典故。④丰富之美: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
古典美
《赤壁赋》
(苏轼)能找到最佳的语言形式表现他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感受。——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赤壁赋》
古典美
(1)美在作者所固有的人格坚贞。
苏轼元丰三年贬谪黄冈后的著名作品有:①《前赤壁赋》(元丰五年)②《后赤壁赋》(元丰五年)③《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④《念奴娇·赤壁怀古》(元丰五年)
与此同时,苏辙也被贬,著有《武昌九曲亭记》(元丰五年)、《黄州快哉亭记》(元丰六年),张怀民也被贬,建“快哉亭”
痛苦的“人”在写期待中的“豁达”的“人”
古典美
(2)美在文赋的自由精神。
(3)美在“散文句法”的艺术效果。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横”,写水汽静凝,平分上下两界;“接”,写月光与江水浑然相通,又使平分的两界迷茫浮动,更显江面浩阔之状。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④句:“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承上启下,由“情”而入“理。”
《赤壁赋》
古典美
(3)美在“散文句法”的艺术效果。
⑤“客回”中的三个问句: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一问带出“人”——曹孟德
二问带出“事”——赤壁之战
三问生发“情”——用一代英雄与等闲之辈比较,自然生出人生渺小失落之感慨。
小
结
《赤壁赋》的语言有一种纯净出尘的美感。作为文赋,有着整饬之美。《登泰山记》文字朴素雅正,通畅清顺。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作家,桐城派追求一种“雅洁”的文风,所谓“雅”是古雅,以先秦古文为蓝本,意在言之有物,言之有神韵,拒绝虚妄晦涩浮夸文风,“洁”则是指语言的简洁流畅准确。
中华志愿者协会、芒果少儿艺术团与我校共同发起的大型研学美育综艺节目《跟着课本去旅行》,以研学旅行的形式呈现各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风景名胜等。现在已经选定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五篇文章。请同学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课本知识更有效的集中展示在读者面前,跟着课本与作者,欣赏他们欣赏过的风景,走进他们的心灵。
设计内容与要求:
1.研学旅行的设计须以第七单元的五篇写景散文为依据,编制导游卡片
2.根据所选散文所描绘的景物及其意境,为“寻找最美的风景”写解说词
3.根据散文的情理关系,写评价性文字并在读书分享会上分享。
4.完成写作:(1)感悟心灵的风景:叩问内心,有没有一片风景深入心灵,留下印痕。(2)调动丰富的感受:开放感官,尽可能写下那些色彩、声音、气味、触觉和感受。(3)渗透独特的情思:散文是个性的言说,要从自然景物中品出独特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