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4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4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26 12:1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我与地
情境情境导入导入
导入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史铁生《生命里的残疾与爱情》
史铁生(1951— 2010),当代作家。北京人,1969 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后因病转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12月31日 突发脑溢血逝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欢树》等。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创作背景简介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也就是作者残疾后的第15年。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作者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在母亲深厚无言的爱护中、在长期痛苦深沉的思索中,作者获得了对自然、生命与爱的崭新理解,从而走出了自伤的阴影。
一.文题初探
请分别用一组词来形容“我”和“地坛”,并说出填写的依据。
______的我
_____的地坛
遇见
在我完成对于生命思考的过程中,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故事?
初遇
1 阅读课文前五段,说说作者为何去地坛?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一个世界”指嘈杂纷乱、充斥着异样眼光、冷嘲热讽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找不到。
“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地坛正是这样一个世界。
2.“一个世界”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地坛是荒芜的,那么它的荒芜如何体现?
“剥蚀”“浮夸”的琉璃;
“淡褪”“炫耀”的朱红;
“坍圮”“高墙”等。
雄伟壮丽之物的残毁——时间平等的无情
老柏树和野草荒藤的生机——生命旺盛强韧
初遇
文题初探
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在一起的?
地坛

离家近
废弃,被人们抛弃
荒芜冷落
残疾
被生活、社会抛弃
失魂落魄
空间距离
人生境遇
凄苦心境
遇见地坛后,作者在地坛里看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心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呢?
荒芜的地坛给作者一个宁静避难所,还有什么特点
不衰败
最初几年
思考
地坛的“不衰败”体现在哪里
第5段,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因此,作者认为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课文探究
段落 景物特点 写景手法 作者情感(启示)
第3段
第5段
第7段
总结:作者在地坛中看到了什么?细读文章第一节3、5、7段,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课文探究
总结对比: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
在对地坛景物描写中,作者也穿插了一些自己的思考,请你找出来,并概括他在思考哪些问题?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讨论:
“我”的思考
①“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生物。”
②“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③“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课文探究
痛苦颓废
纠结顿悟
积极坦然
作者心境有何变化?
三处景物有何不同?
激情
荒芜
生机
缘情写景
借景抒情
课文探究
小结:我



深入探究
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 衬托作者的心境。如开头写古园的破落荒芜,表现了作者身处苦难中的心境。
② 营造凄清、荒凉的氛围,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荒芜的古园中,作者很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③ 点明文章主旨,景物描写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世界”的解读。如文中写“蜂儿”“蚂蚁”“瓢虫”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些一方面是为了证明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另一方面也是告诉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只想到死,而应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作者在这里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环境描写
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⑤暗示或升华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的位置:
1、开头,渲染某种气氛、交待故事背景,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文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文末,升华主题、使作品具有无限的思考空间。
二 走近母亲
探究:阅读课文第二节,说说作者回忆了关于母亲与地坛的哪几件事?
母亲
目送
寻找

地坛:见证者
课文探究
“我”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母亲疼爱理解孩子,但又充满担心和不安;
想要阻止或陪同,又不能!
面对这一“难题”,母亲的行动和心境是怎样的?
课文探究
行动
心境
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课文探究
命运艰难、意志坚忍、爱得毫不张扬
“我”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母亲的目送
9、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01
母亲的目送
10、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01
母亲的寻找
15、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15、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02
母亲
目送
寻找
深沉无私,体贴坚忍

地坛:见证者
分析母亲的形象和母亲对我的情感
我对母亲的”知道“
探究:
母亲与地坛之间的故事,我是一开始就知道并理解的吗?
03
我对母亲的”知道“
9、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10、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10、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15、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
03
母亲
目送
寻找
深沉无私,体贴坚忍

地坛:见证者
封闭自私,任性残忍
我对母亲的”知道“
探究:
后来我为什么深刻理解”母亲的伟大与苦难”?
03
后来我为什么深刻理解”母亲的伟大与苦难”?
(1)地坛治愈了我的精神,让我能够更加平和的面对我的不幸,并且更加敏锐地感知生活中的有情和美好。
(2)写作上的成就重新建立了我对生活的信心,也使得我能够从完全自我的状态中走出来意识到母亲的付出与痛苦,也意识到自己对母亲的深重伤害
(3)母亲的离世让我意识到了她曾经给予我怎样的关爱理解和力量,而我已经永远失去这样一份无私和伟大的爱
三 地坛与母亲
探究:
当母亲去世后,我又一次次“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
三 地坛与母亲
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7,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三 地坛与母亲
任务:
通读全文,比较地坛形象与母亲形象,总结二者对作者人生的共同意义,二者是否又有相通之处?
地坛:古老苍凉而又生机勃勃,包容丰富而又沉静超然
母亲:宽容,厚重,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母亲
目送
寻找
深沉无私,体贴坚忍
封闭自我,任性残忍

理解感激
怀念愧悔
母爱
见证 地坛 纪念日
十五年的徜徉
探究一:在十五年的徜徉里,史铁生“追寻”了哪些“问题”?
问题共有三个。
第一,关于死的问题
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我应该怎样活?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课文探究
“车辙”既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也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
“脚印”是母亲找寻作者走过的路,也是陪伴作者找寻人生出路的痕迹。
车辙的脚印的交织,不仅说明作者每一次的精神跋涉,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的过程,强调了母亲对作者生命的重要性;还象征了地坛与母亲的重合——地坛是我重获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怀念母亲最深切的地方。
感悟
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们却以透明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蜜蜂还是蚂蚁,都不因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现自我的机会,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诉说生命的美丽。
作者感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园子虽然荒芜,但是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是不应该颓废!
如何理解我与地坛这一题目?
(1)体现了地坛对我理解生命的苦难和价值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母亲的缺席,蕴含着我一开始对母亲的忽视,以及后来对母亲的重新发现这一线索,而此时母亲已经离我而去了,地坛对我的意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此,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以及难以挽回的愧悔。
拓展积累
史铁生名言
1.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 要么在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
3. 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5.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6.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拓展任务:鉴赏点评
活动:
《故都的秋》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却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请反复朗读选段,细加品味,并根据示例,为所选精彩语段各写一段点评文字。
鉴赏点评
示例: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故都的秋》
作者调动各种感官来写落蕊,细腻地描绘出其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独自徘徊的遐想。以景显情,流露出内心深处那份清寂与雅趣。
展示与分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点评:作者巧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寓情于景,将平常景物描绘得生机盎然,蕴含着作者在苦难中对生命的热爱与希冀,昭示着他开始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道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点评:视听结合,俯仰生姿,又着以色彩相映,再添想象之笔,将小院秋意营造得鲜明浓郁而富有层次,展现出故都之秋的清幽冷寂与萧瑟悲凉。
拓展任务二:诵读佳段,探究共性
活动:诵读所选佳段,再度品味,从以下三个角度发现其共性,由共情上升共理。
1、选景
2、写景
3、抒情
拓展任务:诵读佳段,探究共性
活动:诵读所选佳段,再度品味,从以下三个角度发现其共性,由共情上升共理。
1、选景:平凡细小 精选典型
2、写景:多种感官 多个视角 多种手法 物我合一
3、抒情: 情景交融 以景显情
拓展任务三:写景抒情
活动:
每天行走在校园,哪些景物曾激起你心灵的涟漪,引发你独特的感受,或对生命的感悟?请选择一处小景,写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200字左右。
一场又一场北风来过之后,曾经青葱的校园也到处是一片衰黄。湖畔的垂柳细长而光秃的枝条上只零星挂着几枚叶子,石头们泛着青灰的冷光……但在墙角,车棚东边的栅栏墙下,却有一簇簇的野菊花正凌风开放。它们几乎没有一枝是站着的。被踩踏,被缠绕,被风刀霜剑杀伐,在枯枝败叶间,在枯藤乱草间,它们把头抬起,在风中笑得灿烂,并发出光来……照着我,走过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