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常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苏省常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26 12:01:21

文档简介

江苏省常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
1.(2023·常州)人类发展历程中,先后使用不同材质的工具进行劳动。下列劳动工具中,最能直接证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生产状况的是(  )
A.石器 B.骨耜
C.铜铲 D.铁铧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生产状况”,据此分析:
A项:根据图片材料可知,图A石器比较粗糟,是旧石器,河姆渡遗址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
B项:根据图片材料可知,图B是骨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主要生活用具有陶器、玉器、骨耜,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铜铲是青铜工具,出现于商周时代,河姆渡时期还没有铜铲,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所以铁铧不可能出现在河姆渡遗址,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河姆渡居民生产状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河姆渡遗址的相关史实。
2.(2023·常州)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顾茅庐
【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历史地图,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前秦”“东晋”“淝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图信息体现的是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赵国主将赵括只知根据兵书指挥作战,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引出成语“纸上谈兵”,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楚争霸,一些诸侯小国为了自身利益与安全,时而投秦,时而投楚,反复无常,引出成语“朝秦暮楚”,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对峙,前秦王苻坚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军,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反映了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东晋十六国的相关史实。
3.(2023·常州)“一带一路”倡议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源自汉朝时已形成的海上交通。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范围大为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主要是在(  )
A.东汉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海上丝路进一步发展,大秦王使者通过海上丝路到达中国,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繁荣发达,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海上交通不断拓展,海上丝路进入鼎盛时期,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之后,海上丝路逐渐衰落,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知识。
4.(2023·常州)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下面摘录的诗句有可能被清朝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C.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答案】B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反映了清朝大兴文字狱,“大逆不道”,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称颂唐玄开元盛世,经济繁荣,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清廷认为有反清复明之意,是为“大逆不道”,以此制造文字狱,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反映汉藏民族之间农业生产交流,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了汉人崇少数民族的服饰生活,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文字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清朝文字狱的相关历史知识。
5.(2023·常州)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正是对历史的记忆与民族危亡的警醒。圆明园遗址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  )
A.英法联军侵华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北洋军阀割据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圆明园遗址”,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战北京,火烧圆明园,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焚毁,与甲午中日战争无关,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焚毁,与八国联军侵华无关,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焚毁,与北洋军阀割据无关,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
6.(2023·常州)如图是某连环画中的一页,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斗争岁月。画面描绘的革命故事发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红军长征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三大战役期间
【答案】C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从图片中提取答题关键信息“歼灭伪军”“毛主席《论持久占》”,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发起北伐战争,以打倒军阀、统一中国为目的,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1936年,红军长征时期,“左”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投靠日本的反动军队称为伪军,毛泽东发表《持久战》,指导抗日战争,故连环画描绘的革命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大决战,不合题意,排除C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抗日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7.(2023·常州)新中国在1953年进入了计划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阶段。此阶段的建设和改造是为了(  )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C.保障抗美援朝的胜利 D.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
【答案】D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3年进入了计划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阶段”,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完成,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全民动员,保障前线,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开展一五计划,实行计划经济建设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并举,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
8.(2023·常州)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工作和奉献着,他曾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是参与研制了(  )
A.原子弹 B.人造卫星 C.杂交水稻 D.载人航天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赵九章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钱学森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邓稼先与原子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9.(2023·常州)公元前45年,凯撒被罗马元老院宣布为终身独裁官,兼有大元帅、大祭司长等头衔,以及“祖国之父”的称号。凯撒的历史事迹有(  )
A.创立共和国 B.首创“元首制”
C.颁布成文法 D.编制“儒略历”
【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开端,而凯撒是公元前1世纪的人物,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45年,罗马独裁官凯撒以“儒略历”取代罗马旧历法,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相关历史知识。
10.(2023·常州)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下列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产生有关的是(  )
A.维护奴隶主的特权 B.选拔有才能的官吏
C.教皇与国王的支持 D.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产生有关”,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社会,所以“维护奴隶主的特权”之说错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组成了教师行会,逐渐得到了教皇和国王的支持,使大学自治权利等到保证,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封君封臣制的形成与大学产生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欧中世纪大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相关历史知识。
11.(2023·常州)土耳其人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研究希腊文化的学者携带古籍逃至意大利并在那里讲学。下列人物受此影响最大的是(  )
A.但丁 B.达 芬奇 C.贝多芬 D.达尔文
【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土耳其人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研究希腊文化的学者携带古籍逃至意大利并在那里讲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大批研究希腊文化的学者携带古籍逃至意大利并在那里讲学,扩大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意大利的影响,其中受此影响最大的是达·芬奇,故选B项。
根据所学可知,但丁生活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贝多芬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可知,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理论,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12.(2023·常州)漫画是对社会生活简约、形象的描绘,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有人在学习世界历史时创作了如图漫画,这一作品可能反映了(  )
A.古代雅典的工商业经济 B.西欧庄园的对外交换
C.阿拉伯商人的致富路径 D.欧洲人早期殖民掠夺
【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信息“欧洲人”“……前几个月我刚从美洲做生意回来”,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美洲的发现,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故选D项。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早期殖民掠夺,与“古代雅典的工商业经济”无关,排除A项。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早期殖民掠夺,与“西欧庄园的对外交换”无关,排除B。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早期殖民掠夺,与“阿拉伯商人的致富路径”无关,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早期殖民掠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早期殖民掠夺的相关史实。
13.(2023·常州)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乘坐敞篷汽车,驶过波斯尼亚首府的一处狭窄街道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这一事件直接导致(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结合所学可知,这事件称为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1944年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历史知识。
14.(2023·常州)英国工党政府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后,所有家庭都享受津贴,贫困群体的生活因而大为改善,因肺炎、白喉和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大大下降。工党的政策(  )
A.恢复了英国霸主地位 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根除了资本主义危机
【答案】B
【知识点】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贫困群体的生活因而大为改善,因肺炎、白喉和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大大下降”,材料表明英国政府建立了福利保障制度,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体现了英国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不能说明恢复了英国霸主地位,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保障了贫困群体的生活,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英国虽然实行了福利保障制度,但还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之说错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福利保障制度的实施,能缓和阶级矛盾,不能根除了资本主义危机,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欧洲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题8分,第16题10分,第17题11分,共29分)
15.(2023·常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末期,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秦汉在广阔的疆域内和众多的民族间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并为巩固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多 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趋势是统一。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西汉王朝建立后,关系全局的国策是解决匈奴问题。到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持续了几十年。唐太宗即位之初,派遣十余万兵力征讨突厥以解除其军事威胁,随之又对突厥降众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使得其他北方各族首领归心朝廷。清代康乾盛世的出现,同样与大规模的边疆经略密不可分。
——摘编自孙家洲《论中国古代的盛衰巨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末期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根本原因,列举秦汉时代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政治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能够反击匈奴的主要背景,说明唐太宗时期“其他北方各族首领心归朝廷”的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关于我国古代盛世与边疆治理的观点。
【答案】(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措施: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背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表现:周边各族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3)观点: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王朝欲缔造盛世,必须解决边疆与民族问题。(或中国古代盛世时期,中央政府能有效控制边疆地区实现国家大一统)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评价汉武帝;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战国末期,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材料表明,战国后期,经济发展促进了各地的联系,形成“四海之内若一家”,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
措施:根据材料一“秦汉……为巩固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背景: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为反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表现: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即位之初……对突厥降众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使得其他北方各族首领归心朝廷”,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周边各族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3)观点:根据两则材料可知,都反映了中央王朝的边疆治理,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结合所学可得出以下观点:“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王朝欲缔造盛世,必须解决边疆与民族问题。”中国古代盛世时期,中央政府能有效控制边疆地区实现国家大一统“。
故答案为:(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措施: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背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表现:周边各族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3)观点: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王朝欲缔造盛世,必须解决边疆与民族问题。(或中国古代盛世时期,中央政府能有效控制边疆地区实现国家大一统)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的民族政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民族关系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盛世与边疆治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盛世与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
16.(2023·常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清时期,随着轮船、电话、电报等现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常州与外界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上海几个著名的西学传播媒体都有常州人投稿讨论,一些西学传播机构如江南制造局等也有常州人的身影。1897年,常州人恽积勋等人在上海发行《译书公会报》,该报在常州有多处售点。这些常州人见证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又影响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设。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常州本土新文学主要阵地情况表
新文学刊物 新文学团体
本土刊物 读者人群 社团名称 创办组织
《中山日报》副刊《短炬》 大部分为常州青年学生和中小学教员,小部分为商店店员和工友。 滴墨社 县立初中
《中山日报》副刊《绿波》 心声社 女师范
《武进夜报》副刊《夜曲》 新澜社 常州商店店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葛金华主编《江苏地方文化史 常州卷》
(1)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时期常州与外界信息交流加快的原因及这一现象对常州本土文化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常州本土新文学主要阵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常州新文学盛行的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当今新时代常州的文化创新提供一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答案】(1)原因:现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常州距离上海较近;影响:推动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设(或:使常州人见证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变迁)。
(2)特点:主要利用本土报刊的副刊,参与群体以新式学校师生为主。背景: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倡导新文学(或五四运动的推动)。
(3)加强与国际及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深化改革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等。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晚清时期,随着轮船、电话、电报等现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可得出现代交流方式的引入;根据材料一中“常州与外界时空距离不断缩短”,可得出常州距离上海较近。
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些常州人见证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又影响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设”,可得出推动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设(或:使常州人见证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变迁)。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中山日报》副刊《短炬》”“《中山日报》副刊《绿波》”“《武进夜报》副刊《夜曲》”,可得出利用本土报刊的副刊;根据材料二中“大部分为常州青年学生和中小学教员,小部分为商店店员和工友”,要得出参与群体以新式学校师生为主。
背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倡导新文学(或五四运动的推动),推动了民国时期的常州本土新文学发展。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现实,围绕“当今新时代常州的文化创新”这一主题,分析总结,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加强与国际及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深化改革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等。
故答案为:(1)原因:现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常州距离上海较近;影响:推动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设(或:使常州人见证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变迁)。
(2)特点:主要利用本土报刊的副刊,参与群体以新式学校师生为主。背景: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倡导新文学(或五四运动的推动)。
(3)加强与国际及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深化改革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常州本土文化产生与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文化运动对常州新文学的影响,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现实,围绕“当今新时代常州的文化创新”这一主题,分析总结,言之有理即可。
17.(2023·常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由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启的,西方以资本驱动的现代化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主要通过对内剥夺广大中小生产者生产资料,对外殖民扩张的方式来实现。
——摘编自唐任伍《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
材料二 明治政府积极吸收和摄取欧美现代化成果发展日本的现代化。但是,日本对中国、朝鲜的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加速其现代化步伐,牺牲了邻国的民族独立并推迟了东亚的现代化。
——摘编自王小兰《论日本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王立胜《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体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能够开启现代化进程的政治前提及造成的国内两极分化的情况。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现代化的途径并结合所学对其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的理解。
【答案】(1)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或: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分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途径:学习欧美现代化经验,掠夺邻国。评价:摆脱了本国的民族危机,造成了邻国人民的灾难。
(3)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依靠人民、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4)理解: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其时空特点、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实现现代化要依据国情。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前提:根据所学可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或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英国开启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政治前提。
情况:根据材料一“ 世界现代化进程……主要通过对内剥夺广大中小生产者生产资料”,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国内阶级关系出现两分析,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途径:根据材料二“明治政府积极吸收和摄取欧美现代化成果发展日本的现代化……对中国、朝鲜的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加速其现代化步伐”可知,日本现代化的途径包括学习欧美现代化经验,掠夺中朝等邻国。
评价:根据所学可知,明治维新,实现了日本的现代化,使日本摆脱了本国的民族危机,造成了邻国人民的灾难。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依靠人民、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说明中国现代化新模式贡献了中国方案。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现代化”,综合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其时空特点、现代化并非统一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实现现代化要依据国情。
故答案为:(1)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或: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分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途径:学习欧美现代化经验,掠夺邻国。评价:摆脱了本国的民族危机,造成了邻国人民的灾难。
(3)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依靠人民、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4)理解: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其时空特点、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实现现代化要依据国情。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国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日本现代化的途径,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式现代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现代化”,综合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 1江苏省常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
1.(2023·常州)人类发展历程中,先后使用不同材质的工具进行劳动。下列劳动工具中,最能直接证明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生产状况的是(  )
A.石器 B.骨耜
C.铜铲 D.铁铧
2.(2023·常州)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 D.三顾茅庐
3.(2023·常州)“一带一路”倡议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源自汉朝时已形成的海上交通。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范围大为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主要是在(  )
A.东汉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2023·常州)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下面摘录的诗句有可能被清朝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C.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5.(2023·常州)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正是对历史的记忆与民族危亡的警醒。圆明园遗址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  )
A.英法联军侵华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北洋军阀割据
6.(2023·常州)如图是某连环画中的一页,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斗争岁月。画面描绘的革命故事发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红军长征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三大战役期间
7.(2023·常州)新中国在1953年进入了计划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阶段。此阶段的建设和改造是为了(  )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C.保障抗美援朝的胜利 D.适应工业化建设需要
8.(2023·常州)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工作和奉献着,他曾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是参与研制了(  )
A.原子弹 B.人造卫星 C.杂交水稻 D.载人航天
9.(2023·常州)公元前45年,凯撒被罗马元老院宣布为终身独裁官,兼有大元帅、大祭司长等头衔,以及“祖国之父”的称号。凯撒的历史事迹有(  )
A.创立共和国 B.首创“元首制”
C.颁布成文法 D.编制“儒略历”
10.(2023·常州)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下列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产生有关的是(  )
A.维护奴隶主的特权 B.选拔有才能的官吏
C.教皇与国王的支持 D.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11.(2023·常州)土耳其人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研究希腊文化的学者携带古籍逃至意大利并在那里讲学。下列人物受此影响最大的是(  )
A.但丁 B.达 芬奇 C.贝多芬 D.达尔文
12.(2023·常州)漫画是对社会生活简约、形象的描绘,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有人在学习世界历史时创作了如图漫画,这一作品可能反映了(  )
A.古代雅典的工商业经济 B.西欧庄园的对外交换
C.阿拉伯商人的致富路径 D.欧洲人早期殖民掠夺
13.(2023·常州)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乘坐敞篷汽车,驶过波斯尼亚首府的一处狭窄街道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这一事件直接导致(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4.(2023·常州)英国工党政府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后,所有家庭都享受津贴,贫困群体的生活因而大为改善,因肺炎、白喉和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大大下降。工党的政策(  )
A.恢复了英国霸主地位 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根除了资本主义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题8分,第16题10分,第17题11分,共29分)
15.(2023·常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末期,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秦汉在广阔的疆域内和众多的民族间第一次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并为巩固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多 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历史趋势是统一。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西汉王朝建立后,关系全局的国策是解决匈奴问题。到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持续了几十年。唐太宗即位之初,派遣十余万兵力征讨突厥以解除其军事威胁,随之又对突厥降众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使得其他北方各族首领归心朝廷。清代康乾盛世的出现,同样与大规模的边疆经略密不可分。
——摘编自孙家洲《论中国古代的盛衰巨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末期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根本原因,列举秦汉时代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政治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能够反击匈奴的主要背景,说明唐太宗时期“其他北方各族首领心归朝廷”的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关于我国古代盛世与边疆治理的观点。
16.(2023·常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清时期,随着轮船、电话、电报等现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常州与外界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上海几个著名的西学传播媒体都有常州人投稿讨论,一些西学传播机构如江南制造局等也有常州人的身影。1897年,常州人恽积勋等人在上海发行《译书公会报》,该报在常州有多处售点。这些常州人见证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又影响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设。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常州本土新文学主要阵地情况表
新文学刊物 新文学团体
本土刊物 读者人群 社团名称 创办组织
《中山日报》副刊《短炬》 大部分为常州青年学生和中小学教员,小部分为商店店员和工友。 滴墨社 县立初中
《中山日报》副刊《绿波》 心声社 女师范
《武进夜报》副刊《夜曲》 新澜社 常州商店店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葛金华主编《江苏地方文化史 常州卷》
(1)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时期常州与外界信息交流加快的原因及这一现象对常州本土文化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常州本土新文学主要阵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常州新文学盛行的历史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当今新时代常州的文化创新提供一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17.(2023·常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由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启的,西方以资本驱动的现代化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主要通过对内剥夺广大中小生产者生产资料,对外殖民扩张的方式来实现。
——摘编自唐任伍《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
材料二 明治政府积极吸收和摄取欧美现代化成果发展日本的现代化。但是,日本对中国、朝鲜的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加速其现代化步伐,牺牲了邻国的民族独立并推迟了东亚的现代化。
——摘编自王小兰《论日本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王立胜《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体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能够开启现代化进程的政治前提及造成的国内两极分化的情况。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现代化的途径并结合所学对其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生产状况”,据此分析:
A项:根据图片材料可知,图A石器比较粗糟,是旧石器,河姆渡遗址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
B项:根据图片材料可知,图B是骨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主要生活用具有陶器、玉器、骨耜,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铜铲是青铜工具,出现于商周时代,河姆渡时期还没有铜铲,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所以铁铧不可能出现在河姆渡遗址,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河姆渡居民生产状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河姆渡遗址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历史地图,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前秦”“东晋”“淝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图信息体现的是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赵国主将赵括只知根据兵书指挥作战,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引出成语“纸上谈兵”,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楚争霸,一些诸侯小国为了自身利益与安全,时而投秦,时而投楚,反复无常,引出成语“朝秦暮楚”,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对峙,前秦王苻坚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军,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反映了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东晋十六国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海上丝路进一步发展,大秦王使者通过海上丝路到达中国,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繁荣发达,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海上交通不断拓展,海上丝路进入鼎盛时期,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之后,海上丝路逐渐衰落,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反映了清朝大兴文字狱,“大逆不道”,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称颂唐玄开元盛世,经济繁荣,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清廷认为有反清复明之意,是为“大逆不道”,以此制造文字狱,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反映汉藏民族之间农业生产交流,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了汉人崇少数民族的服饰生活,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文字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清朝文字狱的相关历史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圆明园遗址”,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战北京,火烧圆明园,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焚毁,与甲午中日战争无关,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焚毁,与八国联军侵华无关,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焚毁,与北洋军阀割据无关,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
6.【答案】C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从图片中提取答题关键信息“歼灭伪军”“毛主席《论持久占》”,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发起北伐战争,以打倒军阀、统一中国为目的,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1936年,红军长征时期,“左”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投靠日本的反动军队称为伪军,毛泽东发表《持久战》,指导抗日战争,故连环画描绘的革命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大决战,不合题意,排除C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抗日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3年进入了计划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阶段”,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完成,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全民动员,保障前线,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开展一五计划,实行计划经济建设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并举,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历史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邓稼先的杰出贡献”,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赵九章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钱学森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邓稼先与原子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开端,而凯撒是公元前1世纪的人物,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45年,罗马独裁官凯撒以“儒略历”取代罗马旧历法,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相关历史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产生有关”,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社会,所以“维护奴隶主的特权”之说错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组成了教师行会,逐渐得到了教皇和国王的支持,使大学自治权利等到保证,故选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封君封臣制的形成与大学产生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欧中世纪大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相关历史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土耳其人在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研究希腊文化的学者携带古籍逃至意大利并在那里讲学”,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大批研究希腊文化的学者携带古籍逃至意大利并在那里讲学,扩大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意大利的影响,其中受此影响最大的是达·芬奇,故选B项。
根据所学可知,但丁生活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贝多芬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合题意,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可知,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理论,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信息“欧洲人”“……前几个月我刚从美洲做生意回来”,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美洲的发现,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故选D项。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早期殖民掠夺,与“古代雅典的工商业经济”无关,排除A项。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早期殖民掠夺,与“西欧庄园的对外交换”无关,排除B。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早期殖民掠夺,与“阿拉伯商人的致富路径”无关,排除C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早期殖民掠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早期殖民掠夺的相关史实。
13.【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
A项:根据题干信息“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结合所学可知,这事件称为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选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1944年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历史知识。
14.【答案】B
【知识点】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贫困群体的生活因而大为改善,因肺炎、白喉和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大大下降”,材料表明英国政府建立了福利保障制度,据此分析:
A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体现了英国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不能说明恢复了英国霸主地位,排除A项。
B项: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保障了贫困群体的生活,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英国虽然实行了福利保障制度,但还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之说错误,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福利保障制度的实施,能缓和阶级矛盾,不能根除了资本主义危机,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欧洲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相关史实。
15.【答案】(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措施: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背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表现:周边各族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3)观点: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王朝欲缔造盛世,必须解决边疆与民族问题。(或中国古代盛世时期,中央政府能有效控制边疆地区实现国家大一统)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评价汉武帝;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战国末期,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材料表明,战国后期,经济发展促进了各地的联系,形成“四海之内若一家”,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
措施:根据材料一“秦汉……为巩固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这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背景: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为反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表现: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即位之初……对突厥降众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使得其他北方各族首领归心朝廷”,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周边各族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3)观点:根据两则材料可知,都反映了中央王朝的边疆治理,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结合所学可得出以下观点:“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王朝欲缔造盛世,必须解决边疆与民族问题。”中国古代盛世时期,中央政府能有效控制边疆地区实现国家大一统“。
故答案为:(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措施: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背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表现:周边各族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3)观点: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王朝欲缔造盛世,必须解决边疆与民族问题。(或中国古代盛世时期,中央政府能有效控制边疆地区实现国家大一统)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的民族政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唐朝民族关系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盛世与边疆治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盛世与边疆治理的相关史实。
16.【答案】(1)原因:现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常州距离上海较近;影响:推动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设(或:使常州人见证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变迁)。
(2)特点:主要利用本土报刊的副刊,参与群体以新式学校师生为主。背景: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倡导新文学(或五四运动的推动)。
(3)加强与国际及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深化改革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等。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晚清时期,随着轮船、电话、电报等现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可得出现代交流方式的引入;根据材料一中“常州与外界时空距离不断缩短”,可得出常州距离上海较近。
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些常州人见证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又影响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设”,可得出推动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设(或:使常州人见证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变迁)。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中山日报》副刊《短炬》”“《中山日报》副刊《绿波》”“《武进夜报》副刊《夜曲》”,可得出利用本土报刊的副刊;根据材料二中“大部分为常州青年学生和中小学教员,小部分为商店店员和工友”,要得出参与群体以新式学校师生为主。
背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倡导新文学(或五四运动的推动),推动了民国时期的常州本土新文学发展。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现实,围绕“当今新时代常州的文化创新”这一主题,分析总结,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加强与国际及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深化改革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等。
故答案为:(1)原因:现代交流方式的引入,常州距离上海较近;影响:推动了常州本地文化建设(或:使常州人见证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变迁)。
(2)特点:主要利用本土报刊的副刊,参与群体以新式学校师生为主。背景: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倡导新文学(或五四运动的推动)。
(3)加强与国际及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深化改革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等。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常州本土文化产生与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文化运动对常州新文学的影响,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社会现实,围绕“当今新时代常州的文化创新”这一主题,分析总结,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1)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或: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分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途径:学习欧美现代化经验,掠夺邻国。评价:摆脱了本国的民族危机,造成了邻国人民的灾难。
(3)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依靠人民、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4)理解: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其时空特点、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实现现代化要依据国情。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前提:根据所学可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或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英国开启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政治前提。
情况:根据材料一“ 世界现代化进程……主要通过对内剥夺广大中小生产者生产资料”,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国内阶级关系出现两分析,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途径:根据材料二“明治政府积极吸收和摄取欧美现代化成果发展日本的现代化……对中国、朝鲜的侵略战争和殖民掠夺加速其现代化步伐”可知,日本现代化的途径包括学习欧美现代化经验,掠夺中朝等邻国。
评价:根据所学可知,明治维新,实现了日本的现代化,使日本摆脱了本国的民族危机,造成了邻国人民的灾难。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依靠人民、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说明中国现代化新模式贡献了中国方案。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现代化”,综合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其时空特点、现代化并非统一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实现现代化要依据国情。
故答案为:(1)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或: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分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途径:学习欧美现代化经验,掠夺邻国。评价:摆脱了本国的民族危机,造成了邻国人民的灾难。
(3)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紧依靠人民、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4)理解: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其时空特点、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实现现代化要依据国情。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国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日本现代化的途径,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式现代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现代化”,综合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