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专题02
古诗文默写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大串讲
一、古诗文默写的题型
1.直接型默写
这是难度最低的一类默写题,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它要求考生写出指定的名篇佳作中的文句,主要形式为根据上句默写下句,根据下句默写上句,或是根据两头写中间,或给出诗歌名和作者,要求学生直接默写整首诗或补充完整整首诗歌。
如:(2022秋·四川自贡·七年级统考期中)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4)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古诗文默写
2.理解型默写
通常在题目中给出一定的情景信息,要求联系这些信息写出相应的诗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理解透学习过的诗、词、曲或文的句子或篇章的内容,要在对原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回答。不能盲目死记。
这一题型在默写题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它的难度要比直接型默写题稍大些,灵活性也强一些。因为它把从前死记硬背的检测方式深化了一步。考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原文,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但它的答案仍具有唯一性。
例:(2022秋·湖南常德·七年级统考期中)古诗文默写
(1)《观沧海》中交代登临看海的地点一句是: , 。
(2)《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发游子思乡一句是: , 。
(3)要想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论语》告诉我们应该采取“ ”的方法。
古诗文默写
古诗文默写
3.运用型默写
运用型默写题多设置具体的语境,需要考生借助联想,在积累的仓库中搜索出恰如其分的语句填入其中。这类题重在运用,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体,因有语境的限制,其答题范围也往往是有限的。
例:(2022秋·重庆·七年级重庆八中校考期中)默写填空。
(7)《劝学》中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在《论语》中也论述了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 , 。
这是近年试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类默写题的特点是:由一篇诗(文)联想到另一篇篇诗(文)的某一“特定内容”。其难度比前面几种要大,既要理解题目中句子的意思,又要理解所填写的句子,还要善于联想。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紧扣这一“特定内容”进行联想。
4.归类型默写
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从某一角度出发 ,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把学过的知识或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过的知识融为一体的题型。有助于知识、内容的深化提升。
例:(2022秋·湖南长沙·七年级统考期中)古诗名句填空。
“月”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寄寓作者丰富的情感。像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①“ , ”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他的《峨眉山月歌》中的②“ , ”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远行的喜悦;曹操的《观沧海》中的③“ ,
”以“月”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古诗文默写
一、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
诗词赏析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具体代替抽象,人的特征代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排比 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成申排列,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加强气势。
设问 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 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可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诗词赏析
(二)描写方法
白描 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常见的有以
烘托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渲染 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动静结合 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诗词赏析
虚实结合 与现实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点面结合 哄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细节描写 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
诗词赏析
(三)抒情方式
诗词赏析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到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面含蓄的抒情方式。
托物言志 不具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格融于某种具体事务中
直抒胸臆 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三、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及其含义
(一)植物类
青草:喻离恨、荒凉。
杨花:写离情。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也象征高洁美好的品格。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丁香:愁思或相思,高贵等
落花时光流逝,时光不再。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杨柳: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词赏析
菊花: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品格的象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梅花:常常是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品格的象征。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青松:它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因此常象征孤傲、正直、高洁的品格。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莲花: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又由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二)动物类
燕子:春光美好或伤春惜时;思念亲友、羁旅情怀
马:比喻志向或漂泊思乡之情。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猿猴:写愁绪。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乌鸦:常表现荒凉凄清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传信使者。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子规(杜鹃、布谷):常常是凄凉、哀伤、思乡的象征。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鸿雁:诗人常借雁抒情,寄寓乡愁。如:“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寒蝉:常常成为诗人自喻清高的载体。同时,一人秋,蝉就命在旦夕,一番秋雨后,蝉便只剩下几声若。
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蝉又有悲凉的意味。
诗词赏析
(三)景物类
春雨:喻愁绪、惆怅、人生的挫折。
大海:喻愁绪或理想。
月亮:寄托思念。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西风:写愁绪。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春水:写愁绪。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水:常以水喻愁或时光的流逝。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实词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成语。
1.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
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
文言文阅读
2.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这是词我的扩大。
又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这是词义的缩小。
此外还有词义的转移、词的感彩的变化等。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
文言文阅读
3.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知”在不同语境中可解释为: (1)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3)温故而知新 (得到)
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文言文阅读
4.词的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挖洞”。另外还有名词用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为名词,表行为特征,作状语,应译为“像狗那样”。
从考查方式看,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文言文阅读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夫、焉”等。
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很多,但难度大。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回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之、其、而、以、于。
文言文阅读
三、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达、雅
(1)“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2)“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及语言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努力做到文从句顺。
(3)“雅”:生动、优美、有文采。能译出原文的风格。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落实到位,对号入座,并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文言文阅读
意译:意译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或直译以后会改变原句意义),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需要意译的情形有:a.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b.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时。c.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总之,在文言文翻译中,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对译的就对号入座,直接翻译。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文言文阅读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职、称谓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元方 陈太丘 (照录不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
例:①(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
②(家君)待君久(君)不至,(他)已去。
3.换:用现代汉语的单音了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
例: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4.调:调整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例:白雪纷纷何所似? 所似何(像什么)
5.删: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6.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使句子更通顺更连贯。
文言文阅读
在平时学习与训练时要格外留心这些句子翻译的规律:
熟读课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文阅读
四、内容理解
(一)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事件)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句意、段意和篇意,能根据要求对重要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对经典内容要能像阅读现代美文一样进行欣赏,对重点内容有自己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阅读过程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切忌架空分析。
归纳概括要点就是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人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到答案所在的区域,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分点解答,并带回文中检验,不要漏答。
解题方法与步骤: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文言文阅读
由于这个考点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所以我们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明确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考: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2.审视题干,浏览选项,圈定区域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题干和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题干所给往往是很概括的观点,或对观点起到导向和提示作用。我们应先审读题干确定导向,再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语句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文言文阅读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得是否正确。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经历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 进行全面验证。进行验证常采用两种方法:代入法,即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查对。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原因。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项。如果我们能充分识别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迁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提供了这些,我们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文言文阅读
(二)分析评价人物
分析人物形象是写人叙事类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难点。文言课文写人的篇目较多,以人物形象分析带动文言文学习,是阅读这类文章的一个有效途径。它考查学生在理解文言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上的分析能力、概括和鉴赏能力。只有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题型常以简答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再分析人物形象时,做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原文,然后仔细分析原文中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并结合所写人物的相关事件概括出人物形象。文言文中有关人物的考题,大致有三种提问方式:
(1)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
(2)主人公有哪些美好品质和才能?
(3)主人公是怎样为人(为学)的?
文言文阅读
答题方法:
1.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
通过主人公做的事,对事件进行剖析来分析人物,提炼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通过人物的正面描写来分析。
人物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文章的主题。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物,首先不妨从直接描写着手,这是最生动、最真实的材料。
3.通过侧面描写来分析。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写主要人物。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主要人物 。
文言文阅读
4.通过评价性的句子来分析。
我们还可以从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从文章整体内容上感知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来分析评价人物等。
5.表述格式:
人物定性(身份)+做了哪些事情十性格特征。
然后根据要求组织答案∶××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他做了……,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文言文阅读
(三)把握文章主旨情感
揣摩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有所把握和分析”。文言文中对于把握主旨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推理,说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对材料内容进行评论等。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积累一些经典句子,更要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刻画了什么人物,叙述了什么事件,阐述了什么道理。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得到的启示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
答题方法
1.借助整体阅读归纳内容要点。先从整体上读懂文章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后从文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 2.借助文体特征分析文章主旨情感。在传记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评价;在咏物散文中,作者的观点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文章主旨情感。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情感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分析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4.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文章主旨情感。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等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要义的一把钥匙。 5.辩证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对文章中作者欠妥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做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文言文阅读
(四)谈看法、启示与感悟
启示感悟类这类题,或要求结合自身或现实,谈启示或收获;或者针对指定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答题时,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1)领会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倾向。看文章是宣扬或赞美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2)紧扣选文,观点正确。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所持观点、看法不能偏颇过激,甚至错误。
(3)注意联系实际。要求联系实际生活的,要从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
(4)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道理充分,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文言文阅读
答题方法
1.看题目,定方向:通过阅读题目,明确“启示”的方向范围。
2.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也就是从结果,找原因,从事情的结果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而确定“启示”的内容。
3.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4.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引出“启示”。
5.抓议论,明主旨:抓住文中议论句,把握文章的主旨或中心论点,从而引出“启示”。在进行概括时,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留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留意的问题就是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